共和国汽车工业60年(1)从无到有

来源 :汽车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_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仗虽然打胜了
  1949年12月16日,经历了连续数日风雪天气的莫斯科,早已处处银装素裹,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气温让莫斯科街头路人行色匆匆。此刻位于市中心不远处的雅罗斯拉夫火车站人头攒动,除斯大林外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都集中在大厅内,迎候一位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
  随着雅罗斯拉夫车站中午12点钟声的敲响,一辆火车喷吐着白色的烟雾,缓缓驶进站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莫洛托夫及其他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起来到车厢门口列队等待这位远客走出车厢。12时10分左右,一个头戴皮毛、面带笑容的熟悉面孔出现在了车厢门口,他就是新中国首任国家主席毛泽东。
  彼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硝烟未尽的战场。长期战乱导致工厂倒闭,生产停滞,耕地荒芜,通货膨胀严重,国民经济一派萧条。1949年的全国失业工人多达4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一半。
  在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恢复经济建设时,毛泽东曾扳着指头历数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为了尽快改善国内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势,1949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少奇率团赴苏联商讨恢复国内经济建设的方案。7月30日,刘少奇和马林科夫分别代表中国和苏联签订贷款协定。8月4日,毛泽东复电刘少奇等,鉴于中国国内现状,希望斯大林同意先派人来华组织“中苏共同委员会”,最好先带铁路、电力、钢铁、煤矿、煤油矿、军事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来商定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项目。苏共中央同意了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柯瓦廖夫具体负责此事。8月14日,刘少奇与科瓦廖夫及第一批苏联专家共220人一起离开莫斯科回国。此后,中苏两国专家初步商定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具体项目。一大批项目等待中苏两国领袖进行最后的决议。
  由于所谈问题涉及诸多方面所以毛泽东在苏联停留了两个多月。这期间毛泽东参观了一批苏联有代表性的工厂,当参观到斯大林汽车厂的时候,看到流水线上一辆辆鱼贯而出的小轿车,毛泽东颇有意味地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毛泽东的此次行程直接促成了在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敲定了一批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根据协定内容,1950年先建设第一批共50个项目,其中包括一个汽车厂项目。
  在进行具体建设的商讨时,苏联专家指出,汽车几乎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以建议中国尽快建成一座像斯大林汽车厂那样的汽车厂。并表示,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样的设备,中国的汽车厂就要有什么样的设备,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样的水平,中国的汽车厂就要有什么样的水平。除了建设一座汽车厂外,同时建一座轻型汽车装配厂,以适应短期需要,以后再扩建成制造厂。
  1950年2月22日,新成立的重工业部的一问会议室内,时任重工业部,部长刘鼎正在主持全国机械工作会议。刘鼎在会议上提出,要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机器工业,特别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汽车制造工业。会议最后决定,立刻开始中国汽车工业的筹备工作,并成立汽车筹备组。
  1950年3月,重工业部正式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筹备组成立了,但懂行的带头人不那么容易找。最后,刘鼎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时任重工业部专家组办公室主任郭力的身上。郭力原名高崇岳,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河问县高家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32年考入哈尔滨高等工业专科学校,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郭力回到河北老家,利用自己的工业知识在根据地组织兵工生产'制造枪支弹药。一个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熟识军工生产,又懂外语,这样的人承担汽车筹备组的工作再适合不过了。3月27日,郭力被任命为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
  说干就干
  孟少农留过洋,在福特这样的大公司工作过,懂得建立汽车工业应从哪里下手。汽车筹备组成立后,他与郭力首先抓了两件事。一是调查研究,收集旧中国有关汽车和汽车工业的基本情况。二是集结和培养技术骨干。孟少农凭着原来在清华大学任教等诸多条件,广泛招集人才。筹备组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抽调了一百多名学生,同时将分散在上海、重庆、昆明等地的汽车技术人员和极少数的留学归国人员陆续选调集中。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曾选派两批共40-50名技术人员到美国学习汽车技术。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在美国学习的人员处于尴尬境地,他们不甘心跟着国民党政府跑到台湾去,又不知道新中国的人民政府是否欢迎他们回来。郭力了解这个情况后,立即表示欢迎这些技术人员回国参加汽车工业筹建工作。得知祖国欢迎自己,那些留美的工程技术人员立刻踊跃归国,张德庆、陈继善、张树梅,吴敬业、彭定一、王玉京、陈乃隆、杨南生、桂同申、张胜瑕、孙顺理、刘炳南、史汝楫、冯辅晋、陆孝宽、茅於恭、支德瑜、俞云焕等50多位学有专长的技术人员先后来到筹备组。这批宝贵的技术人才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汽车筹备组里还有1949年9月来华的3位苏联专家,其中一位是苏联斯大林汽车厂的总设计师斯莫林。
  汽车厂建在哪里
  汽车制造厂建在哪里,选址的问题一时间众说纷纭。由于苏联的斯大林汽车厂厂址在莫斯科,因此苏方建议,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厂也要建在首都或首都附近。陈云当时兼任重工业部部长,主持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备工作。他主张远点,可以将厂址设在西安,但在讨论选址条件时,苏联专家提的几个问题让陈云犹豫不决。
  苏联专家指出,建设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厂,首先需要考虑电力供应、钢材供应、铁路运输、地质、水源等基础条件。按年产3万辆卡车计算,一年需要电力2.4万千瓦,1950年西安的发电厂只有9000千瓦的能力,要解决供电问题需要新建电站,这需要新的投资还要耗费大量时问。一年要20多万吨钢材,西安没有大型冶金企业,北京只有一座石景山钢铁厂。1950年石景山钢铁厂的钢产量不足10万吨,满足20多万吨钢材的需求要改造扩容,需要新的投资和耗费数年的时间。除了电力和钢材外,厂房建设和正常生产还需要2万立方米木材这也是石景山无法解决的。   依照苏联专家提出的选址条件,原来备选的有石家庄、太原、西安、宝鸡、湘潭、株洲等地,都被一一排除。最后,经过充分比对,陈云认为,东北尤其是长春周边符合条件。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在那里建设了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吉林省吉林市南24公里处的松花江上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小丰满水电站离长春不远,完全可以满足电力供应。东北的鞍钢是当时国内第一大钢厂,可以满足钢材供应。东北的铁路交通基本形成网络,煤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从政治上考虑,东北离苏联较近,安全上也有保障。经过反复权衡,将第一汽车制造厂放在东北基本成为共识。
  1951年1月16日,一份由中财委发出的“密”字头文件被送到了重工业部,文件内容如下:
  兹定于星期四(十八日)下午两点在本委(陈主任办公室)讨论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及综合电机厂的厂址问题,请准备意见,准时出席为荷。
  出席人员名单如下:
  重工业部:刘鼎、徐驰、孟少农;
  铁道部:滕代远;
  燃料工业部:陈郁;
  交通部:章伯钧;
  计划局:钱昌照、孙越崎、陈大受、杨公兆。
  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
  一月十六日
  1951年1月18日,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意义非凡的日子。这一天,陈云同志主持的中财委会议,研究确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厂的建厂方针,以及中国第一座汽车厂的选址范围。1951年1月26日,中财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建设中国第一个汽车厂的决定,收到中财委的决定后,重工业部随即下发通知督办执行。
  命令一下,汽车筹备组立即动了起来。受重工业部委托,由孟少农陪同苏联
  重工业部重总办字44号通知
  据中财委1951.1.26,财经密计(建)字37号指示,关于汽车制造厂设计问题,根据各种条件,经详加考虑。决定如下:
  一)厂址:因原材料及电力供应关系,该厂厂址决定在四平街至长春间选择一适当地点。
  二)产品种类:[齐斯]150型四吨卡车。
  三)规模:年产上项卡车三万辆,一次建设完成。
  四)设计及完工时间:1951年开始设计,1953年开始建设,1957年开始生产。
  此外厂房和附属房屋等设计标准,应适合中国情况,标准不宜过高,由重工业部与设计组洽商提出标准报本委核定。
  以上各点请即转知苏联设计组。
  重工业部重总办
  1951.1.30
  专家奔赴东北。长春解放后,市里只有两辆吉普车,市政府就派了这两辆车,带着他们跑遍了长春市郊。在长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就确定了厂址设在土地开阔,有铁路线,有车站,水电基础好,有建筑物资可利用的位于长春郊区的孟家屯。
  厂址确定后,苏联专家开始为中国的第一座汽车厂做初步设计。之后孟少农和一批中国专家也参与到讨论这个初步设计的工作中。在孟少农的工作日记中有这样一段:
  就这样,在中国第一批“汽车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轮廓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
其他文献
京Ⅴ“商机”,之所以在商机上加引号,其被赋予多重含义。一是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是必然趋势,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商机的到来;二是京Ⅴ乃至国Ⅴ标准的实施,外资、合资及自主车企的应对态度不尽相同,因而呈现不同的机遇与挑战;三是从零部件企业角度出发,每次排放标准的升级,都将提供一定的市场空间。对某些企业来说,是机遇;对某些企业来说,可能是挑战。  升级的“市场”  汽车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强大驱
期刊
环保专家Michael Walsh先生认为,如果不采取全面应对措施,京Ⅴ标准的作用有限,要实现清洁空气的目标,京Ⅴ的推出仅是良好开端。  新排放标准非常重要  “30年前我到北京的时候,路上没有多少车,所以好像根本不存在什么污染,现在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世界前列。”Michael Walsh先生告诉记者,他认为,未来中国机动车数量会持续增长,而且势头依然迅猛。作为环保专家,Michael W
期刊
由于春节假期导致2月工作日减少,汽车月度销量同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综合1-2月看,累计销量增长14.7%。中汽协认为今年汽车市场开局良好,整体需求较为旺盛。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遇到的困难相对2012年要少一些,但是想回到前几年30%-40%的增长不可能。他保持去年底时对2013年车市7%左右增长的预判不变。  1-2月,乘用车销量增长19.5%,商用车销量下降5
期刊
按《规划》坚定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董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2月25日召开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研讨会上,大家认为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发展仍然是我们解决各种环境能源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作为战略目标应该坚定不移。从近两年国际和国内的发展形势看,方向是正确的,国际上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并没有放松,仍在全面进行。政府及相关负责人希望行业不要松劲,继续按规划努力推进目标完成。  现在有
期刊
今年,华北地区遇到近年来最严重的雾霾天气。之所以说严重,是因为涉及的国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发生次数多。  对造成雾霾的原因,解释口径颇多。对此油品行业钢铁行业汽车行业都做了表白,但“汽车污染是主要原因,甚至是首要原因”的看法却最容易被人们盲目接受。  此次雾霾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河北省,其中石家庄“荣获”过第一名,PM2.5值竟达到近1000PPM。北京常处于第四名的位置,PM2.5值大
期刊
奥迪进入中国,的确选择了一个好的时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想从此开始了奥迪在中国的官车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当中国公务车市场快速发展之时,德国人及时带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车型——奥迪100。奥迪100作为1968年开发的车型,到1984年第三代奥迪100(内部称为C3),被评为“全球年度最佳轿车”,车身结构全部是轻量化材料制成,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其风阻系数仅为0.30,因此奥迪100非常
期刊
使用新能源汽车全社会都应尊重  认知 作为一个外行,我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除汽油、柴油发动机外所有其他能源汽车,主要为使用电池和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特点是废气排放量大大降低,甚至达到废气的零排放。新能源汽车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意愿 如果新能源汽车整体性价比较高,能满足正常使用;使用便捷、节省费用,没有摇号、限行的限制等,会选择购买。尤其是在北京限号行驶政策下
期刊
备受全球瞩目的2013中国汽车论坛将于2013年4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隆重召开。论坛主题为“新增长形势下中国和世界汽车产业……战略、品牌、国际化”。中国汽车论坛是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办、世界汽车组织支持、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参与的国内顶级高端汽车论坛,每年4月在北京(或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期间举行,其宗旨是打造中国政府与汽车产业界、汽车产业与社会各界、中国汽车与世界汽车探讨产业发展、交流
期刊
印象菲斯科  入冬的洛杉矶没有冬天的气息,树常绿,花照开。面积不到1 5万平方米茶色幕墙立面两层的菲斯科总部像加州一般的科技公司那样,没有底特律“三大”总部大厦巍峨气派的范儿,孵化这类新锐企业的投资者绝不会让钱埋在建材中。  去年春季笔者在美国最后一站抵达硅谷,专程拜访了风头正健的Tesla公司,荣幸成为能进入Tesla总部和NUMMI工厂的中国汽车媒体第—人。时隔9个月后,笔者带领几位中国记者从
期刊
2012年以来,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处于经济下行压力中的汽车业界也感受到了浓浓的寒意。那么,2013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将会有哪些发展趋势和显著变化?经济学家们对于未来中国的经济形势,又有哪些预期?  新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请他在岁末年初这个关键时点,就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做出自己的判断,从经济学家的视角,解读宏观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业,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