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仗虽然打胜了
1949年12月16日,经历了连续数日风雪天气的莫斯科,早已处处银装素裹,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气温让莫斯科街头路人行色匆匆。此刻位于市中心不远处的雅罗斯拉夫火车站人头攒动,除斯大林外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都集中在大厅内,迎候一位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
随着雅罗斯拉夫车站中午12点钟声的敲响,一辆火车喷吐着白色的烟雾,缓缓驶进站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莫洛托夫及其他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起来到车厢门口列队等待这位远客走出车厢。12时10分左右,一个头戴皮毛、面带笑容的熟悉面孔出现在了车厢门口,他就是新中国首任国家主席毛泽东。
彼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硝烟未尽的战场。长期战乱导致工厂倒闭,生产停滞,耕地荒芜,通货膨胀严重,国民经济一派萧条。1949年的全国失业工人多达4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一半。
在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恢复经济建设时,毛泽东曾扳着指头历数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为了尽快改善国内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势,1949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少奇率团赴苏联商讨恢复国内经济建设的方案。7月30日,刘少奇和马林科夫分别代表中国和苏联签订贷款协定。8月4日,毛泽东复电刘少奇等,鉴于中国国内现状,希望斯大林同意先派人来华组织“中苏共同委员会”,最好先带铁路、电力、钢铁、煤矿、煤油矿、军事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来商定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项目。苏共中央同意了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柯瓦廖夫具体负责此事。8月14日,刘少奇与科瓦廖夫及第一批苏联专家共220人一起离开莫斯科回国。此后,中苏两国专家初步商定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具体项目。一大批项目等待中苏两国领袖进行最后的决议。
由于所谈问题涉及诸多方面所以毛泽东在苏联停留了两个多月。这期间毛泽东参观了一批苏联有代表性的工厂,当参观到斯大林汽车厂的时候,看到流水线上一辆辆鱼贯而出的小轿车,毛泽东颇有意味地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毛泽东的此次行程直接促成了在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敲定了一批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根据协定内容,1950年先建设第一批共50个项目,其中包括一个汽车厂项目。
在进行具体建设的商讨时,苏联专家指出,汽车几乎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以建议中国尽快建成一座像斯大林汽车厂那样的汽车厂。并表示,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样的设备,中国的汽车厂就要有什么样的设备,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样的水平,中国的汽车厂就要有什么样的水平。除了建设一座汽车厂外,同时建一座轻型汽车装配厂,以适应短期需要,以后再扩建成制造厂。
1950年2月22日,新成立的重工业部的一问会议室内,时任重工业部,部长刘鼎正在主持全国机械工作会议。刘鼎在会议上提出,要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机器工业,特别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汽车制造工业。会议最后决定,立刻开始中国汽车工业的筹备工作,并成立汽车筹备组。
1950年3月,重工业部正式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筹备组成立了,但懂行的带头人不那么容易找。最后,刘鼎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时任重工业部专家组办公室主任郭力的身上。郭力原名高崇岳,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河问县高家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32年考入哈尔滨高等工业专科学校,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郭力回到河北老家,利用自己的工业知识在根据地组织兵工生产'制造枪支弹药。一个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熟识军工生产,又懂外语,这样的人承担汽车筹备组的工作再适合不过了。3月27日,郭力被任命为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
说干就干
孟少农留过洋,在福特这样的大公司工作过,懂得建立汽车工业应从哪里下手。汽车筹备组成立后,他与郭力首先抓了两件事。一是调查研究,收集旧中国有关汽车和汽车工业的基本情况。二是集结和培养技术骨干。孟少农凭着原来在清华大学任教等诸多条件,广泛招集人才。筹备组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抽调了一百多名学生,同时将分散在上海、重庆、昆明等地的汽车技术人员和极少数的留学归国人员陆续选调集中。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曾选派两批共40-50名技术人员到美国学习汽车技术。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在美国学习的人员处于尴尬境地,他们不甘心跟着国民党政府跑到台湾去,又不知道新中国的人民政府是否欢迎他们回来。郭力了解这个情况后,立即表示欢迎这些技术人员回国参加汽车工业筹建工作。得知祖国欢迎自己,那些留美的工程技术人员立刻踊跃归国,张德庆、陈继善、张树梅,吴敬业、彭定一、王玉京、陈乃隆、杨南生、桂同申、张胜瑕、孙顺理、刘炳南、史汝楫、冯辅晋、陆孝宽、茅於恭、支德瑜、俞云焕等50多位学有专长的技术人员先后来到筹备组。这批宝贵的技术人才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汽车筹备组里还有1949年9月来华的3位苏联专家,其中一位是苏联斯大林汽车厂的总设计师斯莫林。
汽车厂建在哪里
汽车制造厂建在哪里,选址的问题一时间众说纷纭。由于苏联的斯大林汽车厂厂址在莫斯科,因此苏方建议,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厂也要建在首都或首都附近。陈云当时兼任重工业部部长,主持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备工作。他主张远点,可以将厂址设在西安,但在讨论选址条件时,苏联专家提的几个问题让陈云犹豫不决。
苏联专家指出,建设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厂,首先需要考虑电力供应、钢材供应、铁路运输、地质、水源等基础条件。按年产3万辆卡车计算,一年需要电力2.4万千瓦,1950年西安的发电厂只有9000千瓦的能力,要解决供电问题需要新建电站,这需要新的投资还要耗费大量时问。一年要20多万吨钢材,西安没有大型冶金企业,北京只有一座石景山钢铁厂。1950年石景山钢铁厂的钢产量不足10万吨,满足20多万吨钢材的需求要改造扩容,需要新的投资和耗费数年的时间。除了电力和钢材外,厂房建设和正常生产还需要2万立方米木材这也是石景山无法解决的。 依照苏联专家提出的选址条件,原来备选的有石家庄、太原、西安、宝鸡、湘潭、株洲等地,都被一一排除。最后,经过充分比对,陈云认为,东北尤其是长春周边符合条件。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在那里建设了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吉林省吉林市南24公里处的松花江上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小丰满水电站离长春不远,完全可以满足电力供应。东北的鞍钢是当时国内第一大钢厂,可以满足钢材供应。东北的铁路交通基本形成网络,煤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从政治上考虑,东北离苏联较近,安全上也有保障。经过反复权衡,将第一汽车制造厂放在东北基本成为共识。
1951年1月16日,一份由中财委发出的“密”字头文件被送到了重工业部,文件内容如下:
兹定于星期四(十八日)下午两点在本委(陈主任办公室)讨论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及综合电机厂的厂址问题,请准备意见,准时出席为荷。
出席人员名单如下:
重工业部:刘鼎、徐驰、孟少农;
铁道部:滕代远;
燃料工业部:陈郁;
交通部:章伯钧;
计划局:钱昌照、孙越崎、陈大受、杨公兆。
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
一月十六日
1951年1月18日,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意义非凡的日子。这一天,陈云同志主持的中财委会议,研究确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厂的建厂方针,以及中国第一座汽车厂的选址范围。1951年1月26日,中财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建设中国第一个汽车厂的决定,收到中财委的决定后,重工业部随即下发通知督办执行。
命令一下,汽车筹备组立即动了起来。受重工业部委托,由孟少农陪同苏联
重工业部重总办字44号通知
据中财委1951.1.26,财经密计(建)字37号指示,关于汽车制造厂设计问题,根据各种条件,经详加考虑。决定如下:
一)厂址:因原材料及电力供应关系,该厂厂址决定在四平街至长春间选择一适当地点。
二)产品种类:[齐斯]150型四吨卡车。
三)规模:年产上项卡车三万辆,一次建设完成。
四)设计及完工时间:1951年开始设计,1953年开始建设,1957年开始生产。
此外厂房和附属房屋等设计标准,应适合中国情况,标准不宜过高,由重工业部与设计组洽商提出标准报本委核定。
以上各点请即转知苏联设计组。
重工业部重总办
1951.1.30
专家奔赴东北。长春解放后,市里只有两辆吉普车,市政府就派了这两辆车,带着他们跑遍了长春市郊。在长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就确定了厂址设在土地开阔,有铁路线,有车站,水电基础好,有建筑物资可利用的位于长春郊区的孟家屯。
厂址确定后,苏联专家开始为中国的第一座汽车厂做初步设计。之后孟少农和一批中国专家也参与到讨论这个初步设计的工作中。在孟少农的工作日记中有这样一段:
就这样,在中国第一批“汽车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轮廓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
1949年12月16日,经历了连续数日风雪天气的莫斯科,早已处处银装素裹,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气温让莫斯科街头路人行色匆匆。此刻位于市中心不远处的雅罗斯拉夫火车站人头攒动,除斯大林外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都集中在大厅内,迎候一位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
随着雅罗斯拉夫车站中午12点钟声的敲响,一辆火车喷吐着白色的烟雾,缓缓驶进站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莫洛托夫及其他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起来到车厢门口列队等待这位远客走出车厢。12时10分左右,一个头戴皮毛、面带笑容的熟悉面孔出现在了车厢门口,他就是新中国首任国家主席毛泽东。
彼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硝烟未尽的战场。长期战乱导致工厂倒闭,生产停滞,耕地荒芜,通货膨胀严重,国民经济一派萧条。1949年的全国失业工人多达4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一半。
在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恢复经济建设时,毛泽东曾扳着指头历数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为了尽快改善国内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势,1949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少奇率团赴苏联商讨恢复国内经济建设的方案。7月30日,刘少奇和马林科夫分别代表中国和苏联签订贷款协定。8月4日,毛泽东复电刘少奇等,鉴于中国国内现状,希望斯大林同意先派人来华组织“中苏共同委员会”,最好先带铁路、电力、钢铁、煤矿、煤油矿、军事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来商定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项目。苏共中央同意了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柯瓦廖夫具体负责此事。8月14日,刘少奇与科瓦廖夫及第一批苏联专家共220人一起离开莫斯科回国。此后,中苏两国专家初步商定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具体项目。一大批项目等待中苏两国领袖进行最后的决议。
由于所谈问题涉及诸多方面所以毛泽东在苏联停留了两个多月。这期间毛泽东参观了一批苏联有代表性的工厂,当参观到斯大林汽车厂的时候,看到流水线上一辆辆鱼贯而出的小轿车,毛泽东颇有意味地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毛泽东的此次行程直接促成了在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敲定了一批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根据协定内容,1950年先建设第一批共50个项目,其中包括一个汽车厂项目。
在进行具体建设的商讨时,苏联专家指出,汽车几乎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以建议中国尽快建成一座像斯大林汽车厂那样的汽车厂。并表示,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样的设备,中国的汽车厂就要有什么样的设备,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样的水平,中国的汽车厂就要有什么样的水平。除了建设一座汽车厂外,同时建一座轻型汽车装配厂,以适应短期需要,以后再扩建成制造厂。
1950年2月22日,新成立的重工业部的一问会议室内,时任重工业部,部长刘鼎正在主持全国机械工作会议。刘鼎在会议上提出,要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机器工业,特别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汽车制造工业。会议最后决定,立刻开始中国汽车工业的筹备工作,并成立汽车筹备组。
1950年3月,重工业部正式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筹备组成立了,但懂行的带头人不那么容易找。最后,刘鼎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时任重工业部专家组办公室主任郭力的身上。郭力原名高崇岳,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河问县高家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32年考入哈尔滨高等工业专科学校,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郭力回到河北老家,利用自己的工业知识在根据地组织兵工生产'制造枪支弹药。一个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熟识军工生产,又懂外语,这样的人承担汽车筹备组的工作再适合不过了。3月27日,郭力被任命为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
说干就干
孟少农留过洋,在福特这样的大公司工作过,懂得建立汽车工业应从哪里下手。汽车筹备组成立后,他与郭力首先抓了两件事。一是调查研究,收集旧中国有关汽车和汽车工业的基本情况。二是集结和培养技术骨干。孟少农凭着原来在清华大学任教等诸多条件,广泛招集人才。筹备组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抽调了一百多名学生,同时将分散在上海、重庆、昆明等地的汽车技术人员和极少数的留学归国人员陆续选调集中。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曾选派两批共40-50名技术人员到美国学习汽车技术。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在美国学习的人员处于尴尬境地,他们不甘心跟着国民党政府跑到台湾去,又不知道新中国的人民政府是否欢迎他们回来。郭力了解这个情况后,立即表示欢迎这些技术人员回国参加汽车工业筹建工作。得知祖国欢迎自己,那些留美的工程技术人员立刻踊跃归国,张德庆、陈继善、张树梅,吴敬业、彭定一、王玉京、陈乃隆、杨南生、桂同申、张胜瑕、孙顺理、刘炳南、史汝楫、冯辅晋、陆孝宽、茅於恭、支德瑜、俞云焕等50多位学有专长的技术人员先后来到筹备组。这批宝贵的技术人才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汽车筹备组里还有1949年9月来华的3位苏联专家,其中一位是苏联斯大林汽车厂的总设计师斯莫林。
汽车厂建在哪里
汽车制造厂建在哪里,选址的问题一时间众说纷纭。由于苏联的斯大林汽车厂厂址在莫斯科,因此苏方建议,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厂也要建在首都或首都附近。陈云当时兼任重工业部部长,主持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备工作。他主张远点,可以将厂址设在西安,但在讨论选址条件时,苏联专家提的几个问题让陈云犹豫不决。
苏联专家指出,建设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厂,首先需要考虑电力供应、钢材供应、铁路运输、地质、水源等基础条件。按年产3万辆卡车计算,一年需要电力2.4万千瓦,1950年西安的发电厂只有9000千瓦的能力,要解决供电问题需要新建电站,这需要新的投资还要耗费大量时问。一年要20多万吨钢材,西安没有大型冶金企业,北京只有一座石景山钢铁厂。1950年石景山钢铁厂的钢产量不足10万吨,满足20多万吨钢材的需求要改造扩容,需要新的投资和耗费数年的时间。除了电力和钢材外,厂房建设和正常生产还需要2万立方米木材这也是石景山无法解决的。 依照苏联专家提出的选址条件,原来备选的有石家庄、太原、西安、宝鸡、湘潭、株洲等地,都被一一排除。最后,经过充分比对,陈云认为,东北尤其是长春周边符合条件。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在那里建设了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吉林省吉林市南24公里处的松花江上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小丰满水电站离长春不远,完全可以满足电力供应。东北的鞍钢是当时国内第一大钢厂,可以满足钢材供应。东北的铁路交通基本形成网络,煤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从政治上考虑,东北离苏联较近,安全上也有保障。经过反复权衡,将第一汽车制造厂放在东北基本成为共识。
1951年1月16日,一份由中财委发出的“密”字头文件被送到了重工业部,文件内容如下:
兹定于星期四(十八日)下午两点在本委(陈主任办公室)讨论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及综合电机厂的厂址问题,请准备意见,准时出席为荷。
出席人员名单如下:
重工业部:刘鼎、徐驰、孟少农;
铁道部:滕代远;
燃料工业部:陈郁;
交通部:章伯钧;
计划局:钱昌照、孙越崎、陈大受、杨公兆。
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
一月十六日
1951年1月18日,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意义非凡的日子。这一天,陈云同志主持的中财委会议,研究确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厂的建厂方针,以及中国第一座汽车厂的选址范围。1951年1月26日,中财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建设中国第一个汽车厂的决定,收到中财委的决定后,重工业部随即下发通知督办执行。
命令一下,汽车筹备组立即动了起来。受重工业部委托,由孟少农陪同苏联
重工业部重总办字44号通知
据中财委1951.1.26,财经密计(建)字37号指示,关于汽车制造厂设计问题,根据各种条件,经详加考虑。决定如下:
一)厂址:因原材料及电力供应关系,该厂厂址决定在四平街至长春间选择一适当地点。
二)产品种类:[齐斯]150型四吨卡车。
三)规模:年产上项卡车三万辆,一次建设完成。
四)设计及完工时间:1951年开始设计,1953年开始建设,1957年开始生产。
此外厂房和附属房屋等设计标准,应适合中国情况,标准不宜过高,由重工业部与设计组洽商提出标准报本委核定。
以上各点请即转知苏联设计组。
重工业部重总办
1951.1.30
专家奔赴东北。长春解放后,市里只有两辆吉普车,市政府就派了这两辆车,带着他们跑遍了长春市郊。在长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就确定了厂址设在土地开阔,有铁路线,有车站,水电基础好,有建筑物资可利用的位于长春郊区的孟家屯。
厂址确定后,苏联专家开始为中国的第一座汽车厂做初步设计。之后孟少农和一批中国专家也参与到讨论这个初步设计的工作中。在孟少农的工作日记中有这样一段:
就这样,在中国第一批“汽车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轮廓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