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确的阅读的方法,较强的阅读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开发,想象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阅读能力综合性很强,它的结构主要是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及运用能力等几部分组成。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明确阅读目的,逐步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概括力和思维品质,并且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技能训练,循序渐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激发其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兴趣;方法指导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一名教师都知道的道理。因为有了兴趣,人们才有从事活动的动力。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先决条件。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一)选择高效导入,有效激活兴趣点
抓住题眼或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设计好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疑兴趣,导入力求简洁高效,导语力求富有儿童情趣.此方法的难点就在于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学生热情高涨,才能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去。
(二)情境设置,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的年龄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应该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不同的特点为基础,设计真实有趣,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
学生只有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之中,才能身心放松,全神贯注倾听,投入情感,用心感受阅读内容。教师再稍加点拨,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学生自然而然便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读物
学生喜欢读什么书?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读物的内容过深或过浅,都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就要帮学生把把关,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选择的内容首先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可涉及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内容,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组织读书活动,给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
可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才能,并且在同学之间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取长补短,继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另外,也可以采取读书小报和美文摘抄的方式,促使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对所搜集到的知识有选择的摘抄、整理、编辑。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欣赏水平得到提升,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能力也加强了,阅读能力更是在锻炼中得到大大的提高。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二、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者,知识结论也;渔者,思想方法也。语文教学如果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那这样的知识量是有限的。所以,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去,学生将会利用方法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进而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那么语文阅读有什么指导方法呢?
(一)语言训练
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吸收学习信息、组织知识信息,表达信息知识的能力。我以所任班级为实验对象,尝试了以课前三分钟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当学生们刚刚面对这种全新的阅读活动形式时,很多人都显得很茫然,很迷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又说些什么。所以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小组说过之后,组长带领组员一起把大家说过的信息整理得有条理,再在班级汇报。小学生争强好胜心强,看见别人都说,自己也不甘落后,这样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先提出少量的具体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如在学习《山中访友》一课时,让学生根据描写想象山中景色的美丽,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体会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等等。通过想象画面,理解重点词含義,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各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想象、概括、分析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的境界。
(三)设置疑问
针对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设计几个问题,也可以在读前让学生提问,说说他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再以这些问题为线索,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去读文本。遇到生字和新词,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独立解决。通读全文之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具体的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就会理解文章要义,领会其内涵。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课后的复习
课前、课间、课后,这是阅读的三部曲。课前和课间的阅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但课后的回读也同样不能忽视,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通过三步反复阅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回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的目的。语文阅读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让我们一起且思且行,探寻落实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方式,真正实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作者简介:
任淑红,白山市浑江区沿江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兴趣;方法指导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一名教师都知道的道理。因为有了兴趣,人们才有从事活动的动力。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先决条件。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一)选择高效导入,有效激活兴趣点
抓住题眼或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设计好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疑兴趣,导入力求简洁高效,导语力求富有儿童情趣.此方法的难点就在于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学生热情高涨,才能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去。
(二)情境设置,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的年龄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应该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不同的特点为基础,设计真实有趣,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
学生只有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之中,才能身心放松,全神贯注倾听,投入情感,用心感受阅读内容。教师再稍加点拨,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学生自然而然便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读物
学生喜欢读什么书?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读物的内容过深或过浅,都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就要帮学生把把关,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选择的内容首先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可涉及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内容,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组织读书活动,给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
可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才能,并且在同学之间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取长补短,继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另外,也可以采取读书小报和美文摘抄的方式,促使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对所搜集到的知识有选择的摘抄、整理、编辑。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欣赏水平得到提升,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能力也加强了,阅读能力更是在锻炼中得到大大的提高。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二、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者,知识结论也;渔者,思想方法也。语文教学如果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那这样的知识量是有限的。所以,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去,学生将会利用方法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进而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那么语文阅读有什么指导方法呢?
(一)语言训练
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吸收学习信息、组织知识信息,表达信息知识的能力。我以所任班级为实验对象,尝试了以课前三分钟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当学生们刚刚面对这种全新的阅读活动形式时,很多人都显得很茫然,很迷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又说些什么。所以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小组说过之后,组长带领组员一起把大家说过的信息整理得有条理,再在班级汇报。小学生争强好胜心强,看见别人都说,自己也不甘落后,这样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先提出少量的具体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如在学习《山中访友》一课时,让学生根据描写想象山中景色的美丽,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体会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等等。通过想象画面,理解重点词含義,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各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想象、概括、分析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的境界。
(三)设置疑问
针对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设计几个问题,也可以在读前让学生提问,说说他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再以这些问题为线索,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去读文本。遇到生字和新词,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独立解决。通读全文之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具体的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就会理解文章要义,领会其内涵。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课后的复习
课前、课间、课后,这是阅读的三部曲。课前和课间的阅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但课后的回读也同样不能忽视,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通过三步反复阅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回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的目的。语文阅读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让我们一起且思且行,探寻落实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方式,真正实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作者简介:
任淑红,白山市浑江区沿江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