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长作文”的激趣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指导小学生习作来说,老师如何让学生想写、爱写、能写,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是很大的成功。“成长作文”课题组老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选题命题”、“课堂教学”和“习作评价”三个方面就如何提升学生写作兴趣方面总结出了一些实用的操作策略。
  
  一、选题命题的激趣策略
  
  “成长作文”学生易写、乐写,原因在于命题遵循了如下原则:
  
  1.贴近生活原则。“生活”指学生所经历、了解的个人、班级、学校、家庭以及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生活内容,既包括学生亲自经历的、亲眼所见的、亲身所接触的等直接的生活内容,也包括学生从其他信息传媒中获得的间接的生活内容,还包括学生脑子想像中的广阔世界。贴近生活命题,学生习作时就容易“下笔千言”,如《一张照片的故事》、《我的一次恶作剧》等。
  
  2.情感共鸣原则。“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把生活的特点和自我心灵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创造。”作文选题只有抓住感情这条主线,写自己身边的事或人,作文才会有事可叙,有话可说,内容充实,事例具体。激活学生常见的喜怒哀乐的人或事,感觉新奇有趣的人或事,让文题与习作人产生情感共鸣,方为上策。如课题中设计的《今天是我的生日》、《今年春节,我想这样过》等都能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
  
  二、课堂教学的激趣策略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最重要的一环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课题组实验老师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忆“课前活动”要广泛。“成长作文”的内容都涉及学生经历过的人或事,有的文题要有针对性地搞课前活动。指导学生回忆活动,不能把学生思想禁锢起来,应让学生打开言路,回忆起相关的多件甚至所有的活动。如《我心爱的××》这一文题,指导学生就不能只局限于“文具”、“玩具”等范围。从空间上拓展,可以启发出“心爱的小房间”、“心爱的后花园”;从物类上拓展,不但可以写静止的事物,也可以写有生命的“小宠物”、“盆景”,还可以写“一句格言”、“一样好习惯”等。在课堂上,学生所回忆的内容也是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学生相互启发,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2.述“成长活动”要真实。学生有了切合文题的“写作素材”后,“讲述活动”实际上是口头作文了,老师在指导时要紧扣真实原则。“述说实事,体验真情”是我们课题组老师的指导思想,也是符合新课标“说真话,表真情”的要求的。如以“我心爱的××”为例,指导学生说清楚“心爱的东西”是什么之后,再讲清楚“心爱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尽量仔细地说特征,还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原生活的真实及感情的原生态。
  
  3.写“成长作文”要有趣。“写”是书面表达,说得好为写得好打实了基础,但还不能代表写得好。教师在导写过程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做法,收效不错。可以要求学生试用老师提供的成语、歇后语、名人名言,使用不同的句式和有个性的开头结尾等。让学生在每次习作中都能刻意地用上一些好词好句,久而久之,既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能提升了学生习作的个性品位。
  
  三、习作评价的激趣策略
  
  习作是否有兴趣是阻碍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瓶颈。作文的评价应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而不是总结性的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习作的好坏,而是激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赞赏,应该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1.多重标准,激发写作热情。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多关注学生的习作过程的话,学生习作是有许多东西值得肯定的。等级评价中多种档次的评价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品尝成功:一“☆”表示认真写的,二“☆”表示老师满意的,三“☆”是很优秀的。随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等级也相应提高。
  
  2.发掘闪光点,培养写作兴趣。分级评价是对学生习作的整体笼统的评价,老师的眉批点评则是具体化的肯定。眉批遵循三大原则:简洁、真心、风趣。眉批或用一个符号或是简短的几个字甚至一个字来表达老师阅读学生习作的心情,对老师来说这是举手之劳,却能从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中强化学生的习作兴趣。
  
  3.加深成功印象,提高写作兴趣。浓厚的写作兴趣是靠一点一滴培养的,学生的每次成功不应是孤芳自赏,而是需要更多的人来认同分享。①在分享中加深印象。笔者认为学生习作得到了老师的欣赏固然重要,但如能让更多的人共同分享成功,就会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如在同班同学面前发表则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另外,对优秀作文、晋级作文经修改和父母润色后有条件的可以打印一份交给老师,以备投稿或参赛;在班里交流过的文章陆续在本班的《班级日报》上刊出。这些做法都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②在成长积分中强化。新课标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作文教学尤为需要这种策略来提高质量。每位学生的进步用积分制来记录,作文每提升一档积2分,根据不同级别每发表一篇积2~5分,每有积分都以“小喜报”形式向家长报喜,积分直接记入期末作文评价中等,均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在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开设小学英语课程,让孩子更早地接受英语教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很多家长都相信教师的权威,前去咨询教师,现有几点建议供您参考,希望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培养兴趣    三年级是学习英语的起始年级,这一
案例1:  在一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上,教师问:“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读完后,教师说:“很好,大家鼓励他一下!”小朋友训练有素地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你真棒!”一  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  新课程要求教师评价要以学生为本,即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不应只是简单的肯定,一味的赞扬,而应从文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往往只注重介绍讲解,逐句解释。学生领会不到美的意境,得不到语文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古诗教学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把诗读到心里去    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讲究平仄押韵。反复朗读是学习古诗的最好方法,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抓住朗读环节,传授朗读技巧,循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往往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发挥数学“思维体操”的作用,坚持教学灵活性原则,采取开放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维方法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对问题作全面而灵活的分析,提高思维品质。  1.培养发散思维的“精细性”  发散思维的“精细性”是指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小学生生来好玩,好奇,好动,视游戏为生命。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时巧妙穿插游戏,使学生能寓玩、乐于学习中。    一、妙用游戏导入新课    用游戏引入新课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上课伊始学生虽进了课堂,但注意力没集中,此时若安排游戏活动,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快速进入语言环境和学习状态。例如:设计一个samsaid的游戏,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老师
所谓数学课“说”的能力培养,即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提问、讨论、讲评、总结等“说”的数学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去质疑、猜想、讨论、推理与交流,最大限
长期以来,尤其是农村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为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冷落和忽视,造成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2007年10月,我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渭源县抽取了20个教学班,60余名语文教师和800余名1-5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可见一斑。    一、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1、认识不到位,口语交际教学
从2007年秋季开始,我市每个小学从一年级开始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关于一年级英语教学,大家一直在思考与探讨,到底应该怎样组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习母语的同时学习第二语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少儿善于模仿、态度自然、乐于参加活动,更易听懂老师的话去做相应的动作。于是2007年10月份,我市英语教研室组织全市各校老师参加一年级英语评优课比赛。在欣赏和思索中,我也提出了我的想法。  镜头实录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开发口语交际的资源,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的素养。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口语交际的趣味性    语文的教学资源是丰富的,学生身边充满着可开发利用的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的活动多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而在这些动手操作中,却出现不少无效的操作现象,导致操作流于形式,课堂上出现了“操作”的错位。现结合几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谈谈当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无效或低效的几个表现:    一、从动手操作内容看    1 游离重点。不少教师在设计操作内容时不能充分地考虑“哪些内容需要课堂操作”,因此常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