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误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x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的活动多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而在这些动手操作中,却出现不少无效的操作现象,导致操作流于形式,课堂上出现了“操作”的错位。现结合几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谈谈当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无效或低效的几个表现:
  
  一、从动手操作内容看
  
  1 游离重点。不少教师在设计操作内容时不能充分地考虑“哪些内容需要课堂操作”,因此常存在着脱离教学目标,忽略教学重点的操作。如某位教师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的课上,让学生通过剪、拼的操作活动,把梯形(它的面积计算是本节课需要探索、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方法是多样的(图略)。
  而这位教师看到了这种剪拼的多样性,认为剪拼的多样性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良好契机,于是把本节课的操作目的转向探寻剪拼的方法上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发言,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加以应用,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正领悟到这种转化的方法,而掌握多少种剪拼方法并不是其主要目的。
  2 为操作而操作。某位教师在教学高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明白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摸摸长方形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然而实际上,有的同学没有经过操作直接在操作报告单填上了结论。课后就有同学反应;“生活中早就接触过长方体,它的特征早就知道了。”不少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没有认真思考问题是否适合通过操作而思考,导致操作流于形式。
  
  二、从动手操作的材料看
  
  1 材料单一贫乏。某位教师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开课时,在讲清操作要求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全班分为6组,每组桌上有大小相同的一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实验操作活动结束后,顺利得出“V=1/3”,一切似乎都很自然。然而这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老师,其他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是不是也是这个关系呢?”为了不影响上课时间,老师只是敷衍了一句:“当然了,课后自己去验证一下。”这位同学半信半疑地坐下了。显然,这位老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学具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良好课堂教学作用。
  
  2 材料选择不当。这是一堂“搭配”的教学实录:
  (电脑)呈现两件上衣(黄色风衣、红色毛衣)、三件下装(咖啡色裤子、红色裙子、蓝色牛仔裤)
  师:每次选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全班交流。
  生1:有六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用每件上衣分别去配三件下装)
  生2:我认为有五种。
  教师一愣。请他说出理由。
  生2:我认为上身穿风衣,下身穿裙子这样搭配不合理。因为风衣是冬天穿的,裙子是夏天穿的。这样穿別人要笑话的。
  这时又有学生举手。
  生3:只有4种。我认为上穿红色的毛衣,下穿咖啡色的裤子,这样的颜色搭配也是不对的。我妈妈就是卖衣服的,她说这样搭配的是卖不出去的。
  这节课中,由于教师操作材料选择不当,使学生在具体的分析中纠缠于生活经验,进而导致了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这一数学思考目标难以实现。
  
  三、从动手操作的策略看
  
  1 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某位教师在教授“圆的周长”课上,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测量几种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然后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合作研究圓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最后推导出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课堂上由于教师怕操作时间过长,无法完成预定的教案,于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停地催促学生,最后在半数小组还没有完成操作的情况下,就要求停止活动。在这个案例中,由于教师对时间的掌握度不够,对动手操作的必要因素考虑不周,一节本来应该效果很不错的课就这样遗憾地收场了。这样的操作不仅没有达到操作活动的目的,反而影响了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甚至还打消了部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2 忽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这是一堂“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实录:
  师(出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5个白球和1个黄球,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
  师:下面分小组摸球并记录。
  (各小组摸球、统计、并全班反馈)
  师:摸出白球的次数多,说明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反过来说,摸出黄球的次数少,说明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小。这个游戏说明,虽然事件的发生是不能确定的,伹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这个结论是教师给予的,并不是通过学生思考得来的。教师事先告诉学生盒子里放着5个白球和1个黄球,再让学生猜测可能性,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明相对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说,这一问题思维含量不足。缺乏“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导致实验活动失去意义。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普遍接纳,并逐步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呢?下面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以供商榷。    一、合理分组,明确组员职责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划分,应由性别、学习成绩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在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开设小学英语课程,让孩子更早地接受英语教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很多家长都相信教师的权威,前去咨询教师,现有几点建议供您参考,希望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培养兴趣    三年级是学习英语的起始年级,这一
案例1:  在一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上,教师问:“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读完后,教师说:“很好,大家鼓励他一下!”小朋友训练有素地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你真棒!”一  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  新课程要求教师评价要以学生为本,即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不应只是简单的肯定,一味的赞扬,而应从文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往往只注重介绍讲解,逐句解释。学生领会不到美的意境,得不到语文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古诗教学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把诗读到心里去    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讲究平仄押韵。反复朗读是学习古诗的最好方法,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抓住朗读环节,传授朗读技巧,循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往往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发挥数学“思维体操”的作用,坚持教学灵活性原则,采取开放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维方法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对问题作全面而灵活的分析,提高思维品质。  1.培养发散思维的“精细性”  发散思维的“精细性”是指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小学生生来好玩,好奇,好动,视游戏为生命。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时巧妙穿插游戏,使学生能寓玩、乐于学习中。    一、妙用游戏导入新课    用游戏引入新课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上课伊始学生虽进了课堂,但注意力没集中,此时若安排游戏活动,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快速进入语言环境和学习状态。例如:设计一个samsaid的游戏,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老师
所谓数学课“说”的能力培养,即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提问、讨论、讲评、总结等“说”的数学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去质疑、猜想、讨论、推理与交流,最大限
长期以来,尤其是农村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为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冷落和忽视,造成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2007年10月,我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渭源县抽取了20个教学班,60余名语文教师和800余名1-5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可见一斑。    一、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1、认识不到位,口语交际教学
从2007年秋季开始,我市每个小学从一年级开始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关于一年级英语教学,大家一直在思考与探讨,到底应该怎样组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习母语的同时学习第二语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少儿善于模仿、态度自然、乐于参加活动,更易听懂老师的话去做相应的动作。于是2007年10月份,我市英语教研室组织全市各校老师参加一年级英语评优课比赛。在欣赏和思索中,我也提出了我的想法。  镜头实录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开发口语交际的资源,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的素养。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口语交际的趣味性    语文的教学资源是丰富的,学生身边充满着可开发利用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