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橙色的女人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c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来说说这些女人呢?美丽,风情,妖艳,或者坚韧,迷离,甚至鬼魅,单个词汇实在是无法涵容的,她们在你眼前聊天演戏、做饭化妆、唱歌跳舞、哭泣欢爱,生活并不美满,遇到的问题一大堆,人生的创伤也一道深一道,可是她们勃勃生机得让人艳羡,正好比戈雅笔下的“少女玛哈”,也好比她们周遭那些红蓝紫黄的建筑,燃烧着斗牛士的激情。
  她们是阿莫多瓦镜头里的女人。
  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似乎喜欢把女人放在一个绚烂激烈甚至缠绕的环境中,是日常的,却充满着平静下的紧张,性、暴力、歌舞、情欲、罪念,如那些建筑里头的装饰,色彩鲜艳的缠枝,青绿紫杂糅的马赛克,对比浑成,无法剥离,让人与之欢笑歌哭,沉浮人生。
  
  爱上绑架者的女人
  
  女明星马利那年轻漂亮,一晚在自家寓所遭到一个叫里奇的年轻男人的绑架,这个男人帅气阳刚,幼时就沦为孤儿,性格偏执,刚从精神病院出院。曾在一次出逃病院的途中于酒吧看见马利那,即立志要娶之为妻,生儿育女,家庭和睦。很像一个偏执狂的天方夜谭。
  一切来得突然,毫无设防,马利那被捆绑在自己家中,无法动弹。原本绑架的时间是参加摄制组的关机晚会,导演,她的姐姐,母亲,都在那里载歌载舞。胖胖的老母亲唱着歌摇晃着身体,像是晚会的歌舞背景。而另一头,马利那却被绳索全身上下捆绑,胶布封嘴,那个男人寸步不离。阿莫多瓦向来擅长营造欢乐和罪虐共生之极端而浑然的场面,仿佛人生的丰富可能。
  入侵男人和被绑女人如何在公寓里展开故事?这个故事怎样讲下去,男人和女人的结局如何?当然我们知道一定不是通常的罪犯和控告者,如此不必兴师动众拍电影,自然要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才行。
  马利那一开始自然是抗拒,这是本能的反应,否则违背常情。她利用男人睡觉间隙想取下钥匙,割绳开门,却被男人发现而失败。她牙痛,男人绑着她,扮成夫妇,去买药,去家庭医生处打针,反复暗示医生期望报警,又无功而返。于是,只能继续束手。公寓外,导演和姐姐也在找她,录音电话,门缝里的纸条,希望都被男人掐断。男人干脆撬锁打开对门主人外出度假的公寓,将之转移。有一次姐姐来公寓替主人浇花,咫尺之间却无法呼救。马利那至此一直都是渴望逃跑。对眼前这个男人的诉说没什么兴趣。男人说,三岁为孤,爱上了她,希望和她建立家庭,生孩子,他呢,现在手头有精神病院长给的5000块,可以过一阵,结了婚呢,可以去澳大利亚工作挣钱养家。一边一厢情愿地诉说着,一边每次外出买东西都要替马利那重新绳索相绑。倒也没有强暴她,虽然很欲望,但他希望马利那爱他。似乎不像一个普通的施虐者应该有的样子了。
  绳索太粗了,嘴上的胶布也太厚了,男人买来柔软的绳子,薄软的胶布,马利那的表情开始变化。虽然她仍然渴望逃离,在邻居的公寓换睡衣时无意中发现口袋里的小刀,乘男人外出割断绳子,无望地敲击着门窗,困兽般疯狂地找一切可以逃生的出路,可是在男人捆绑的时刻她显得平和很多,是否只是无奈?当男人为了她的牙痛,去寻找毒品止痛时被人拳脚,一身伤痕回来,她竟为他擦拭疗伤。“我记得很小时,家人也这样为我做过”,马利那激情奔涌,施虐和受虐者,在此瞬间变成一对爱情男女,情欲如潮。马利那像一个恋爱中的女人那样听男人讲辛苦成年的故事,决定跟男人共同生活。
  有意思的是,里奇外出找车,马利那竟然要求捆绑,或许她不确定自己是否只是情欲疯狂?还是刹那的感动使然?
  当她姐姐又来公寓浇花,无意中发现被捆绑在床的马利那,一起离开时,马利那却是不舍的。她爱上了他。姐姐无法理解,“他是一个孤独的男人”。两人去里奇的故乡,里奇正在故乡的残垣断壁间寻找童年往事。三人开着车欢笑远去。当然,那些里奇曾在片场顺手牵羊的玩意此时都完璧归赵,这不过是故事的小花絮而已。
  在一个封闭空间里,如此暴力式的预设爱情,竟然能够开花结果?匪夷所思的非常态情感。这就是《捆着我!绑着我》。
  随着绳索由粗硬到柔软,马利那的心竟然奇妙地变化着,遗憾这种变化的层次阿莫多瓦没有细致展现,只是感觉到了女人从恐惧、抵抗、无奈、被动顺从,到激情爆发。当然,作为暴力者的里奇长得高大帅气,甚至有些忧郁地美感,他只是诉说爱情,渴望马利那爱他,并不强暴对方,他最后的奋不顾身感动了马利那,他的孤独人生打动了马利那,或许马利那的内心同样也如此孤独?虽然,她漂亮,明星了,被导演和周围人喜欢。
  阿莫多瓦的电影总是不会去做道德评判的,他只是呈现人性的神秘幽暗,那些暗潮涌动的旋涡甚至连自身都无法把握,突然其来的感觉似乎惟有顺其自然了。
  
  爱过异装癖的母亲,人妖流莺,同性恋女演员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的女主角不只是曼努拉,她的遭际是一条线,牵出一个个女人,这些人身份差异,著名女演员,变性流莺,帮助边缘人群的修女义工,女画家,包括曼努拉自己,曾经与异装癖男人相爱,在海边开过酒吧,育有一子,后来分手,做护士,儿子意外车祸身亡后,回到过去生活过的城市巴塞罗那,那是她的梦断之地,寻找儿子生前期望中的父亲。于是,那些女人在曼努拉的返回中,一起上台——人生舞台。
  嫣迷,名演员,舞台上《欲望号街车》的主演,舞台下痴尽无挽的同性爱者,无可救药地迷恋着同为女演员的吸毒情人妮娜,明知痛苦深陷难拔。曼努拉的儿子正是为了得到她的签名而身遭车祸的。表面上,嫣迷风光,受宠,可是为了这样一份纠缠不清的感情同样的失落绝望无奈落寞,完全不似舞台上那样挥洒自如,简直就是一名情困少女。曼努拉为实现儿子遗愿去找嫣迷,为嫣迷做助理,在妮娜毒瘾发作无法上台时替她救场——原来曼努拉年轻时迷恋演戏,和当时的恋人同台演出《欲望号街车》。戏里戏外,每个人欲望着欲望。虽然嫣迷因妮娜的猜忌而误会了曼努拉,但当她最后了解到曼努拉儿子的故事,顿时内疚非常。她主动呈上的签名,她发自内心的话语,使她和曼努拉之间互相理解。没有明星和观众之别,而是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阿格拉朵,人妖妓女,夜晚的流莺,曼努拉在郊区僻静处找到她时,她正被有性虐倾向的客人死缠,幸好曼努拉援手,才得以摆脱,不过留下一张肿痛的脸,受点轻伤,否则无法出工讨生活了。可是,你却在她身上看不到什么悲伤哀怨,反而是豁达幽默,嬉笑怒骂,存款被朋友易装癖罗拉卷走,骂几句解解气而已,“走了都不打个招呼,还算是朋友”,心里念着的竟还是朋友情;穿着仿chanel与曼努拉去教会,扭腰笑语“我怎么忍心穿真chanel,世界上那么多人在挨饿”,其实阿格拉朵过着一天不做一天无法安心食的生活。
  某一天,妮娜和嫣迷在家中发生严重冲突,无法上台,继曼努拉之后任嫣迷助理的阿格拉朵挺身救场,红色帷幕前的那段独角戏精彩至极,从社会最黯淡无光的底层站到舞台,阿格拉朵神情自若,在解释了取消演出的理由后,她说“如果有人想走的话,我们会退票,但如果有人愿意留下,我,阿格拉朵今天站在这里,将告诉你们我的故事”。台下的观众,有人离去,有人交头接耳,大多数人都在等待这个女人给他们说什么。“人们都叫我阿悦,我的工作就是以取悦众生为己任。我曾在街上、桥上及坟墓旁工作(帮人口交),工作内容非常有趣,而我也十分敬业,而且……不会浪费时间。”接着话题一转,历数她的身体,“既然要取悦众生,少一分本钱不行,看看我的曲线,全部量身订造”,“杏仁眼,8万;鼻子,20万,可惜刚被人打歪;性感嘴唇、前额、双颊、俏臀,全用硅胶填充,60万。 当然还有一对丰乳,各7万,不过,现在都已经回本了。”一时间,全场爆棚。这还没完,接下来说的还要精彩:“我花了很多钱,让自己看起来货真价实,我们做这行的,对外表绝不能吝啬,你装的愈像,就会愈接近梦想中的自己。”简直充满哲学意味了。谁能想到,阿悦对生活和人性有如此透彻的理解。在此,无法以简单的道德是非判断,只是看到了一个变性女人不无自嘲但生动的内心。
  据说这段独角戏的灵感,来自多年前阿莫多瓦在阿根廷的亲身经验。“当时舞台上一位叫Lola Membibres的女演员,因为戏院的电力系统突然故障而无法演出,她独自站在舞台上,向观众宣布,她向观众献上她自己,而后她点上一些蜡烛,说着:‘我们会退钱,但既然你们已经在这里了,我希望你们能留下来,我保证我自己的故事会让你们觉得值回票价。’那天晚上,没人离开,Lola独自在舞台上表演了她的一生。”难怪,《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片尾,在导演的献词中,是献给母亲,献给女人,献给变性人,献给饰演了女演员的女演员。
  这样的角色,让人震惊,她们似乎都那么不起眼,演员的表演也极其到位,她们让观众几乎完全认同了她们的角色,好比片中的曼努拉,一位有着伤心往事的母亲,眼睁睁看着儿子死于车祸的母亲,演员的朴素无华让人忘记了演员的存在,就跟着她痛苦、了解、振作,帮助修女罗莎生下与异装癖罗拉的孩子——罗拉正是她曾经爱过的男人,儿子生前一直希望了解的父亲;罗莎感染了罗拉的艾滋病生产后死去,曼努拉帮助抚养孩子。我们看到这个女人的善良,坚定,直面生活的坦然和勇气。影片结尾,婴孩体内的艾滋病毒奇迹般消失,曼努拉带他重回巴塞罗那参加相关会议。奇迹似乎就是上苍为了褒奖曼努拉,也是导演给予女人命运的一种温柔注视。
  即使片子里戏份不多的女人,她们都是生活在各种身份角色中的女人,有着你期许的气质面貌,但其实她们并非如你所想,比如佩内洛普·克鲁兹演的修女罗莎,离开优越家境的清纯女子,原本可以在世俗社会中谋得好工作好生活,却在教会帮助边缘人群,竟然与装义乳却又保留男根的罗拉暗结珠胎,两人如何吸引电影没有交代,阿莫多瓦似乎并不想给出观众认为合理的解释,只是给出结果,不过似乎又并不影响罗莎的善良清纯,似乎让你体会女人的漩涡般的深邃复杂。还有她的母亲,一位专事名画仿制的画家,性格强势,不够温柔,却也是苦衷满满,患老年痴呆症的丈夫需要照顾,女儿的生活又非她所愿。当母女俩在罗莎病床前执手相望时,惟有亲情流动其间。
  这些女人就是这样的复调,她们似乎处在逸出常情的状态。可是谁说生活不是如此呢?我们只不过囿于各自的视野而不见罢了。所谓的逸出常情,又谁说不是一种常情呢?那些挣扎,不管是生存的,还是情感和人性的挣扎,哪里不在天天发生呢。
  阿莫多瓦把镜头对准了她们,让她们浮现。真实的浮现。极端的角色身份,性向不同常人的女人,生存状态不同于世俗价值观的女人,情感遭际特殊的女人,或许混乱,或许崩溃,或许坠落,可是她们总能通过自己丰沛的生命力走出困境,在女人友谊的温暖中,创伤得到修复,重新开始。
  片中一场戏意味深长。发现怀孕后的罗莎希望住到曼努拉租住的公寓,曼努拉先是拒绝后来还是敞开怀抱拥抱了罗莎。那天阿悦来看她们,接着嫣迷也来了,当她知道曼努拉儿子出车祸与她有关时,一夜无眠,心情复杂,她是来给曼努拉送工资的。嫣迷特意签了名,以了却那可爱的年轻人的遗愿。女人和女人互相理解了,也互相谅解了,不再打下死结。曼努拉推荐阿悦做嫣迷助理,一个女明星,一个流莺,在那间充满西班牙鲜艳色彩的公寓中风趣谈笑。室内,四位身份背景各有差异的女人,互相修复着各自内心的创伤,开始新的人生。
  被喻为大地母亲的女人角色通常指向古典的艺术形象,而现代女性经常被描绘成要么自信独立果敢,要么自私妖媚堕落,但在阿莫多瓦这里,现代女性非常多元,她们不被塑造,也不故作某种姿态,只是展现,展现她们人性的幽秘和真实。
  实在很像阿莫多瓦影片里的那些西班牙式的色彩,浓烈的颜色纠缠在一起,冲突而和谐。
  
  清扫坟墓,冷静处理杀人现场的女人
  
  公墓,风大,头巾翻飞的妇女们动作敏捷地清扫墓碑,瑞曼达带着女儿保拉和妹妹索丽亚也在其中,她们的动作和镜头的迅移一样快速。这既是工作,顺便也打理自家父母的墓碑,“妈妈死的时候躺在爸爸的怀里,所以妈妈是幸福的”。瑞蒙达认为。
  她们原先的邻居奥古斯蒂娜也来了,来收拾自己为自己买的坟,“扫一扫自己的墓,很安宁”。她的父母也去世了。小时候两家比邻。如今,瑞蒙达和妹妹为了生活都相继离开家乡拉曼恰的村镇住到马德里去了。不过,她们年迈的阿姨还住在镇上。在阿姨家,姐妹俩竟然吃到了母亲手艺的甜圈饼。事实上,阿姨的眼睛根本看不见东西,何以能做点心?虽然疑惑,但如风一样的生活,似乎没有使之在姐妹俩心中停留得太久。
  阿莫多瓦的《回归》在坟墓、女人中开场了。
  女人们神情自若地在墓地工作,讨论墓碑的干净与否。结实平实的生命。死亡不过是平常。
  瑞蒙达的生活并不轻松,她在马德里的一家工厂工作,常加晚班。一天夜归,家里却出了大事,丈夫帕克企图性侵犯花季女儿保拉,而命丧于女孩自卫的刀下,但临死前那句“我不是你亲生父亲”,令保拉惊恐中更加困惑。如此灾祸,瑞蒙达如何处理?但见她沉着冷静地洗净菜刀,擦拭地上大片血迹,正此时,门铃响,出远门的邻居送来钥匙托她守店。她神色不变地应酬完邻居,继续清理现场,然后与女儿一起把尸体运至邻居的餐店冰柜。夜色中,母女俩紧张而有条不紊地收拾好惊心动魄的场景。一切平静如常。
  你看瑞蒙达平静地去买菜购物,甚至谈笑风生地问邻居借椅子凳子,以便在邻居餐厅里招待来此拍外景的摄制组,以至于邻居们纷纷帮工,一起赚点外快。厨房,瑞蒙达一刀一刀切番茄,身旁闭门小室里,装有尸体的冰箱正嗡嗡转。身后,是吃饭说笑的客人。谁说惊心一定要动魄,这样的安然里是大惊魂。其实也并非瑞蒙达超级冷血、超级冷静,而是生活逼迫你没有时间感伤和停止,你必须继续生存下去,而且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缘,女人没有人可以依靠。丈夫死前失业在家,且似乎毫无继续找工作的紧迫感。在这样的境遇里,女人惟有将疗伤内心和生存共进退,她们在生存中自我修复,在和亲人友朋的情感中身心滋养。
  比如,瑞蒙达,女儿保拉其实正是自己的父亲性侵犯的结果,所以她离开家乡,离开伤心地,甚至一度怨恨母亲,如此鲜血淋漓的伤口都靠着自身的挣扎慢慢结痂。但伤口毕竟是伤口,伤口里有复杂的成分。在少时一家人常去野餐的湖边——她把丈夫的尸体也掩埋于此,把名字生卒日期刻在树上。她没有告诉保拉真相,否则母女还是姐妹,情何以堪?记忆里风趣风流的父亲竟然强暴女儿,倘若人不向前走,又如何在绝望中迎风而笑?
  比如,母亲阿布拉,其实并没有死,母亲无法忍受丈夫的风流,乃至对女儿的兽行,纵火烧死了丈夫和其偷欢的女子,而女子正是奥古斯蒂娜的母亲。两家人就这么纠缠在了一起。母亲在妹妹的葬礼上以幽灵的形式复现,人们相信幽灵的存在,其实母亲一直和妹妹——就是瑞蒙达的阿姨住在一起,照顾她的生活,甜圈饼正是母亲做的。幽灵母亲跟小女儿回家,小女儿似乎真的相信母亲是幽灵。其实,原本就是母亲啊。当瑞蒙达在摄制组举行的告别晚会上唱着小时候常唱的歌,藏匿于汽车的母亲热泪盈眶。那是母亲和女儿共同的美好记忆。
  比如,奥古斯蒂娜,轻灵善良的女子,过着独居生活。一直以来她都怀疑自己母亲是否真的只是失踪,还是其实已死亡。在身患绝症后渴望水落石出的愿望格外强烈,电视台邀请她上节目说出疑虑。但当她即将说出她的怀疑与瑞蒙达母亲有关时,却毫不犹豫地下了节目,任凭就这么白白失去了节目给予的癌症治疗机会。她的内心倾向了理解、和解。当母亲终于回复人间身份,来到奥古斯蒂娜病床前,照顾她时,俩人的眼里都满含眼泪。两代女人的生命在温暖的关爱中交融。
  性暴力、死亡、痛苦的人生回忆、生活的艰辛,多少罪错、混乱、迷离和人性的悲哀,但《回归》里的女人们直面了人生无法言语的伤痛,在相互的温暖中,流下了爱的泪水。沉重并没有把女人们压垮,如同她们在墓地工作时的头巾,飘在风里的样子是女人们坚强美丽的姿势。阿莫多瓦说过:“我更喜欢写女性的故事。我觉得女性能够给我提供喜剧素材,而男性,只能让我写出悲剧。”阿莫多瓦当然知道喜剧里的眼泪。事实上,悲悯和隐忍的泪水一直是《回归》给人的情绪氛围,简直无法想象像瑞蒙达这样的女人遭遇人生如此重大创伤,竟然还如此的坚定,豁达,感性,开朗!没有疯掉大概已是庆幸。或许,无法估量的女人的生命能量,是导演如此处理的原由吧。这些女人,似乎竟是按着生命和生存的本能,灿烂于星空。她们的宗教是她们必须好好活下去。
  举重若轻,就是这样的。
  
  在阿莫多瓦这些充满了错乱和荒诞的情节背后,正是生活巨大的真实。就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电影就好象一扇梦幻的窗户,我很确定我从中看到的世界比我生活的世界更为有趣。”只是这种真实像暗影隐没于某种角落,人们大多喜欢看高光里的生活,打捞暗影,毕竟不那么轻松,需要直面人生的许多丑陋,而发现沉重里的韵味是需要智慧的。
  在这些女人面前,伍尔夫、波伏瓦等,也是要甘拜下风的吧。虽然没有xx女性理论的武器,生活的实践却焕发了她们所有的生命力量和女性自觉,她们摒弃嫌隙,互相帮助,互相温暖,伤痛艰辛里从来不失去自信和妩媚,若《回归》中瑞蒙达唱歌的样子。风情、坚持和希望从来就是她们的生命质地。
  佩内洛普·克鲁兹在《回归》里无华掩盖不住的妖娆,恰好是阿莫多瓦镜头里女人的风貌。所以,形容她们为橙色的,自在地跳跃和闪亮,那是太阳的颜色。
  无论其他何色,都无法遮蔽了她们。
其他文献
ARTTIME:你现在在广州?  宋:YES。  ARTTIME:你和胡向前是一个地方的人吗?都是雷州人?  宋:对。  ARTTIME:大学毕业几年了?  宋:2010年毕业的。  ARTTIME:你现凭这感觉,给我画个像啊?我判断你可以画得很像呢!  宋:给你吗?还是杂志?  ARTTIME:可以画两个中的任意一个。  宋:其实我还没看过这杂志。  ARTTIME:是吧,那能画吗?  宋:我想
期刊
水墨不是中国当代艺术浪子挥之不去老而弥切的乡愁,而是国际当代艺术界出现的艺术新现象新势力。视觉经验、图像学的角度,给该展览预备了学院研究的考古学性质。从文化系统的眼光看,不作为材料语言的水墨本身,显然不成为一个问题,但却分明是一种主义。如是可知策展人付晓东所说水墨,即非水墨,是名水墨。  展览时间  2013年12月1日—12月17日  展览地点  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期刊
亚瑟·丹托去世了,我才知道他前一天还活着。  同样的悼词,我也写给过美国作家塞林格,但是对于塞林格来说,这无疑是褒奖,因为塞林格自己选择了隐居,这被看作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践行。但是对于丹托恐怕就不是这样了,他始终都是一个“边缘感”极强的人物,就像一个从一辆列车匆忙跳下,又拼命要挤上另一趟列车的人。没错,这就是我对丹托最简单的看法:他是一个试图用“转车”来实践“自由”的人。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无疑将人类
期刊
关键词项目最早出现是基于徐坦一个很基本的愿望——“想知道”,这个词源自于网络游戏“帝国时代”里保护奇观(wonder)建筑游戏模式。英文原词wonder除了“奇观”之外还有“想知道”、“怀疑”、“想弄明白”的意思。关键词项目早期时,“想知道”的包括100个对于中国社会个人生存最关键的词汇背后含义究竟是什么的意图。调查个体的意识状况成为项目的主要方法延续至今。这些意识的载体是关键词,对词汇的选择背后
期刊
从在观察社个展《对灰色的容忍》(广州,2011)的作品《小朋友》、《市长看恐怖片》,到为箭厂空间展览创作的《我最喜欢的十个医生》(北京,2012),再到《ON OFF: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群展中引发微博争议的《校花》,有关宋拓创作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他这几件作品中对各种权力系统及其日常结构的戏谑,以及他似乎不太受学院专业语言和市场趣味影响的表达方式。在
期刊
朗福镇    如果我们总是坐着谴责别人,那我们成了什么?  电影的英文原名是《Longford》,不清楚为什么中文名都被译成了“朗福镇”,也许是因为爱尔兰有个小镇叫朗福,所以被借来用了。  影片与小镇无关,主角是英国上议院领袖弗兰克·朗福勋爵。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一直致力于探访监狱里的囚犯,帮助他们改过自新,救赎他们的灵魂。这一次他面对的,是因惨杀无辜幼童而臭名昭著的迈拉·辛德利,和男友伊恩·布莱迪。
期刊
Z: 丹托教授,首先非常荣幸能来纽约采访您,我很高兴您的家里有这么多令人兴奋的艺术品,其中包括这些布里洛盒子 (Brillo Box),而且你这么不经意地放在咖啡桌下面。这个是真的?是原作吗?  D: 这是麦克·彼得罗(Mike Bidlo)挪用沃霍尔创作的原作,他还做了毕加索、马蒂斯、波洛克和杜尚等的名作。作品的题目是,“不是安迪·沃霍尔”。这是艺术家送我的礼物。  Z:我最近才发现在转向哲学和
期刊
译/丁骏  文/ [英]克里斯托夫·黑金斯    金斯莱·艾密斯在他1991年的《回忆录》里曾直言不讳地说:“关于我自己我写了不下二十卷的书,大部分叫做小说。”为了加以说明他又补充道:  那些完全是小说,读过这些小说也认识我的人知道这些书绝对不是自传性的,但同时其中的每个字多多少少都无可避免地道出了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如果说这话有点模棱两可的话——无聊的记者总喜欢追问某个人物是如何来源于生活的
期刊
译/余书娴  文/ [美] 琳达·理查兹    虽然阿连德认为采访有点烦扰,挤占了写作时间,但此次对她的采访却非常成功。她卸下防备,真诚坦率,对每个简短的问题都详尽作答,用语贴切。似乎是作家特有的字斟句酌,她的每个词都那么清晰,到位,优美。采访中,她的英文发音清晰,娓娓道来,以致有时我们很难记住这样一个事实:她其实只用西班牙语写作的。尔后,她的作品几乎被译成地球上现有的各种语言。  1982年阿连
期刊
“我懊悔自己曾经节食,出于虚荣而拒绝过那么些美味;我也后悔为了迫在眉睫的职责或清教徒式的假道学而捐弃做爱的良机。漫步记忆的花园,我发现所有的回忆都与感官有关……说不定,死于贪吃和好色结合引发的心脏病突发,这是唯一还算有点格调的尘世罪愆,其他罪恶都纯属邪恶,只会造成破坏。”  这话出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第二代”领军人、素有“穿裙子的马尔克斯”之誉的伊莎贝尔·阿连德口中,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打开《阿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