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符号勾画,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处于阅读期待中的学生更愿意进行从不知到知,从浅知到深知的阅读亲历和探索的过程,从而再现作者原意,对文本、文意进行多元解读和创新理解。
如讲授《故乡》前,让学生用符号式笔记进行预习,用点号标出注音,方框画出形近字,尖号标出闰土的外貌描写句,浪线画出环境描写句,横线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并在句旁写上批语。学生的批语有:“麻木、愚昧又可悲可叹的闰土” “萧索的旧中国农村”“苦苦挣扎、不弃光明的我”“路本在脚下,人生之路亦然”等等。
此时,寥寥数语,把学生对字面中的情节的浓厚兴趣一下子牵引到二十世纪初旧中国如何探索光明的命运之路中,成功地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摘录经典,品味语言内蕴
经典之为经典,必能深刻触及人性,于浅易处见真谛,于平凡处见华美,于磨砺处见意蕴。
小说《故乡》取材于作者亲身的经历,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过程。情节异常简单,没有一丝跌宕。可就是这样一篇淡淡的情节,淡淡的愁绪,甚至连人物表情都淡淡的小说,却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伴随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生之路。小说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传达的意蕴早就超越了时空,直至今人的心灵深处,它,需要品味。
讲授《故乡》时,让学生用摘录式笔记把书上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摘抄写下来,慢慢理解、品味。如:“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中的“我”既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又对能否实现不免怅惘的真实思想,以及只有努力探索实践才能实现希望的坚定决心永不过时,每读一遍,每品一遍,烦躁的心会逐渐下沉,人生的方向盘会不断修正。这就是摘录经典、品读经典语言的力量。
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习惯养成后,深入阅读的良好习惯也能养成。读、思结合有助于整体把握文本能力的培养。
三、剪贴链接,凸显文本
有效的文本阅读是凭借语言文字驱遣想象的过程,对文本的感受在内心视象的晕染下得以强化,并进而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文本,而不是把文本阅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现象相联系,与生活体验相联系,阅读就只能是“无鱼之水”、“无本之末”。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应有效地实现文本与生活、与网络的链接,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让阅读从孩子的视线走入孩子的心灵,让阅读成为自由的呼吸和生活,让阅读成为滋养生命的心灵鸡汤。
四、感想对话,提升阅读品质
语文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一次次深入解读,逐步走进了作者所构设的美好画面和精神世界,欣赏、感受着文本中生机盎然的世界和作者的生命情致;另一方面,学生又往往借文本中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观照自我,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达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感想式笔记是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之后,进行情感整理和思想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缺失。学生们读《文化苦旅》,从《道士塔》中的道士王元箓到《莫高窟》中的和尚乐樽,到《阳关雪》中的诗人王维,再到《柳侯祠》中抑郁的文学家柳宗元,一路读来,一路写来,开始笔记中充满了蔑视指责,到最后,有同学写道:“我的笔触凝滞了,这厚重的历史沧桑、文化沧桑,我怎能张扬着轻狂的文字来评说!”
语文天地宏阔深远,语文阅读漫无止境。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无论是面对文本的姿态、解读文本的视角、切入教学的端口,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读书笔记,正是试图通过对文本另一种角度的诠释、开发,表现语文的味道,体现语文的气质,营造语文的境界,改变孩子阅读学习方式,丰富孩子语文学习感受,提升语文学习的智慧含量,引领着孩子走向阅读的广阔空间,引领着孩子构建快乐的阅读人生。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虔诚地祝愿: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找到快乐。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处于阅读期待中的学生更愿意进行从不知到知,从浅知到深知的阅读亲历和探索的过程,从而再现作者原意,对文本、文意进行多元解读和创新理解。
如讲授《故乡》前,让学生用符号式笔记进行预习,用点号标出注音,方框画出形近字,尖号标出闰土的外貌描写句,浪线画出环境描写句,横线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并在句旁写上批语。学生的批语有:“麻木、愚昧又可悲可叹的闰土” “萧索的旧中国农村”“苦苦挣扎、不弃光明的我”“路本在脚下,人生之路亦然”等等。
此时,寥寥数语,把学生对字面中的情节的浓厚兴趣一下子牵引到二十世纪初旧中国如何探索光明的命运之路中,成功地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摘录经典,品味语言内蕴
经典之为经典,必能深刻触及人性,于浅易处见真谛,于平凡处见华美,于磨砺处见意蕴。
小说《故乡》取材于作者亲身的经历,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过程。情节异常简单,没有一丝跌宕。可就是这样一篇淡淡的情节,淡淡的愁绪,甚至连人物表情都淡淡的小说,却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伴随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生之路。小说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传达的意蕴早就超越了时空,直至今人的心灵深处,它,需要品味。
讲授《故乡》时,让学生用摘录式笔记把书上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摘抄写下来,慢慢理解、品味。如:“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中的“我”既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又对能否实现不免怅惘的真实思想,以及只有努力探索实践才能实现希望的坚定决心永不过时,每读一遍,每品一遍,烦躁的心会逐渐下沉,人生的方向盘会不断修正。这就是摘录经典、品读经典语言的力量。
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习惯养成后,深入阅读的良好习惯也能养成。读、思结合有助于整体把握文本能力的培养。
三、剪贴链接,凸显文本
有效的文本阅读是凭借语言文字驱遣想象的过程,对文本的感受在内心视象的晕染下得以强化,并进而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文本,而不是把文本阅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现象相联系,与生活体验相联系,阅读就只能是“无鱼之水”、“无本之末”。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应有效地实现文本与生活、与网络的链接,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让阅读从孩子的视线走入孩子的心灵,让阅读成为自由的呼吸和生活,让阅读成为滋养生命的心灵鸡汤。
四、感想对话,提升阅读品质
语文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一次次深入解读,逐步走进了作者所构设的美好画面和精神世界,欣赏、感受着文本中生机盎然的世界和作者的生命情致;另一方面,学生又往往借文本中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观照自我,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达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感想式笔记是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之后,进行情感整理和思想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缺失。学生们读《文化苦旅》,从《道士塔》中的道士王元箓到《莫高窟》中的和尚乐樽,到《阳关雪》中的诗人王维,再到《柳侯祠》中抑郁的文学家柳宗元,一路读来,一路写来,开始笔记中充满了蔑视指责,到最后,有同学写道:“我的笔触凝滞了,这厚重的历史沧桑、文化沧桑,我怎能张扬着轻狂的文字来评说!”
语文天地宏阔深远,语文阅读漫无止境。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无论是面对文本的姿态、解读文本的视角、切入教学的端口,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读书笔记,正是试图通过对文本另一种角度的诠释、开发,表现语文的味道,体现语文的气质,营造语文的境界,改变孩子阅读学习方式,丰富孩子语文学习感受,提升语文学习的智慧含量,引领着孩子走向阅读的广阔空间,引领着孩子构建快乐的阅读人生。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虔诚地祝愿: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找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