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读书笔记提升有效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符号勾画,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处于阅读期待中的学生更愿意进行从不知到知,从浅知到深知的阅读亲历和探索的过程,从而再现作者原意,对文本、文意进行多元解读和创新理解。
  如讲授《故乡》前,让学生用符号式笔记进行预习,用点号标出注音,方框画出形近字,尖号标出闰土的外貌描写句,浪线画出环境描写句,横线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并在句旁写上批语。学生的批语有:“麻木、愚昧又可悲可叹的闰土” “萧索的旧中国农村”“苦苦挣扎、不弃光明的我”“路本在脚下,人生之路亦然”等等。
  此时,寥寥数语,把学生对字面中的情节的浓厚兴趣一下子牵引到二十世纪初旧中国如何探索光明的命运之路中,成功地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摘录经典,品味语言内蕴
  经典之为经典,必能深刻触及人性,于浅易处见真谛,于平凡处见华美,于磨砺处见意蕴。
  小说《故乡》取材于作者亲身的经历,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过程。情节异常简单,没有一丝跌宕。可就是这样一篇淡淡的情节,淡淡的愁绪,甚至连人物表情都淡淡的小说,却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伴随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生之路。小说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传达的意蕴早就超越了时空,直至今人的心灵深处,它,需要品味。
  讲授《故乡》时,让学生用摘录式笔记把书上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摘抄写下来,慢慢理解、品味。如:“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中的“我”既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又对能否实现不免怅惘的真实思想,以及只有努力探索实践才能实现希望的坚定决心永不过时,每读一遍,每品一遍,烦躁的心会逐渐下沉,人生的方向盘会不断修正。这就是摘录经典、品读经典语言的力量。
  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习惯养成后,深入阅读的良好习惯也能养成。读、思结合有助于整体把握文本能力的培养。
  三、剪贴链接,凸显文本
  有效的文本阅读是凭借语言文字驱遣想象的过程,对文本的感受在内心视象的晕染下得以强化,并进而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文本,而不是把文本阅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现象相联系,与生活体验相联系,阅读就只能是“无鱼之水”、“无本之末”。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应有效地实现文本与生活、与网络的链接,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让阅读从孩子的视线走入孩子的心灵,让阅读成为自由的呼吸和生活,让阅读成为滋养生命的心灵鸡汤。
  四、感想对话,提升阅读品质
  语文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一次次深入解读,逐步走进了作者所构设的美好画面和精神世界,欣赏、感受着文本中生机盎然的世界和作者的生命情致;另一方面,学生又往往借文本中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观照自我,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达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感想式笔记是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之后,进行情感整理和思想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缺失。学生们读《文化苦旅》,从《道士塔》中的道士王元箓到《莫高窟》中的和尚乐樽,到《阳关雪》中的诗人王维,再到《柳侯祠》中抑郁的文学家柳宗元,一路读来,一路写来,开始笔记中充满了蔑视指责,到最后,有同学写道:“我的笔触凝滞了,这厚重的历史沧桑、文化沧桑,我怎能张扬着轻狂的文字来评说!”
  语文天地宏阔深远,语文阅读漫无止境。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无论是面对文本的姿态、解读文本的视角、切入教学的端口,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读书笔记,正是试图通过对文本另一种角度的诠释、开发,表现语文的味道,体现语文的气质,营造语文的境界,改变孩子阅读学习方式,丰富孩子语文学习感受,提升语文学习的智慧含量,引领着孩子走向阅读的广阔空间,引领着孩子构建快乐的阅读人生。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虔诚地祝愿: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找到快乐。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中小学教育教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也要求教育教研有新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动力和支撑。  但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从事教科研的往往是一些大学教师和一些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缺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他们的研究往往是理论性强,具有严密的逻辑理论体系,抽象的概念和专有名词多,
期刊
自从《新课程标准》版颁布以来,“有效”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词。因此,老师们在教学预设的时候注意有效,课堂教学中关注有效,作业设计也将有效的元素融合进去……最近,笔者在网上看了《数星星的孩子》教学的视频,对有效教学深有体会。  首先,有效的写字指导。  案例描述:  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引导学生一起用书空的方法写课题,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写“数”字的时候,注意反文旁撇要高一点,横起低一点,短
期刊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课教学就更应该注重,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课外阅读和分析能力,实现现代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目的。在此过程中,我认为语文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教师中要在课堂和课外注重引导和规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任何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不能将学科孤立起来,教师间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语文课教师也一样地
期刊
首先讲一个案例:小霞同学因为眼睛近视,请求我为她调位。我利用口语交际课巧妙地解开孩子们不愿调位的心结,他们纷纷乐意地为小霞调好了位。课后,我布置了一道语文作业:以“调位”为内容,说说心里话,要求说真话,抒真情,字数不限,形式多样。后来,我批阅孩子们的作业,欣喜地发现,作业完成得很好,有的还加了插图,内容丰富,情真意切。面对一份份漂亮的作业,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次语文作业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语文新
期刊
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狭窄,他们几乎总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缺乏色彩。他们的作文内容总是千篇一律,显得平淡而乏味。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的写作课应向生活“开放”,求教于生活,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不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往往让一些事物、事情从身边悄然而过,而不会去牢牢抓住。只有让他们学会了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取材,文
期刊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人们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具体地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和管理,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良好的养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都意义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策略。  一、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
期刊
第一,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各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都具有阅读教学中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不能剥夺;这一过程中教师亦是主体,教师并
期刊
课堂生成资源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它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交流中思维融合、碰撞而闪现的智慧火花。  一、生成源于预设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既然课堂是一个
期刊
对于语法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他们针对汉语自身的特色和变化情况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而他们观点的不同主要在于对语法化范围的界定。从广义来看, 语法化不仅包括词汇的语法化,还包括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下面我仅仅以“子”字的演变过程来谈一谈词汇的语法化过程。  “子”的演变主要有四个过程:  一、 “子”在上古时期主要用作实词,表示“子女”(从造字上我们也能看出“子”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像小孩
期刊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高观察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  为什么要观察客观事物才能写好文章呢?  从写好文章的内容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真正投入生活的怀抱,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科学地分析生活,深刻地认识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写出好文章。而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让眼、耳、鼻、舌、身这几种感觉器官都活动起来,才能了解客观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