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形势,西部地区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求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分析,发展绿色产业,走有西部特色的绿色经济道路是可行的正确选择。立足西部实际,要通过政府提供保障,改善投资环境、培育绿色市场等举措推进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绿色经济;西部地区;持续发展;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5—0085—03
20世纪80年代之前,经济增长几乎是各国、各区域发展战略的唯一目标。之后,随着人类对全球环境、资源及社会公平实现的关注,发展观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发展目标不再是唯一关注经济增长,还包括公平和效率的实现、人类福利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等。[1]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作为中国的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近些年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环境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仍处于国内最低水平,且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推动西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而笔者认为,走西部特色的绿色经济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一、西部地区推行绿色经济的必然性
伴随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已经发展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问题困扰着全球,与此同时,世界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如何保持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关注的焦点。[2]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伴随人世后开放度的不断扩大,一方面面临许多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也接受着来自这个更加开放自由的大市场的巨大挑战。虽然机遇是可喜的,但挑战的压力更是巨大的。尤其是经济发展处于国内相对落后水平的西部地区。既要解决西部地区自身内部存在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管理封闭、经济基础差、经济发展起点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自然资源难以获得有效开发等问题,又要面对中部、东部地区科技发达、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经济发达等占有优势下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市场的竞争。
由于受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制约,中国西部地区所具有的某些资源优势,并不像传统认识的那样大,西部的矿产资源丰富,但多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资源的储量与需求的矛盾不断增大,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优势,也不具出口比较优势,随着人世后开放度的不断扩大无疑会受到进一步冲击。面对压力和差距,西部地区的人们迫切地希望发展本地区经济,却更容易忽略除了经济之外的诸如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甚至以只注重眼前经济增长、不顾将来发展的降低投资标准或“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法规来吸引国内跨地区资本或国外FDI。实际上,西部地区不仅吸引到外国FDI的能力较差,而且吸引国内跨区域资本流动的能力也较为有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间的贫富差异越拉越大。西部地区某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已表明在西部地区不宜搞那些代价大、收益低的资源开发和资源加工大项目。
此外,发达国家还利用世界日益高涨的绿色热潮,构筑“绿色壁垒”,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他们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进口商品时在“无关税壁垒”的情况下制定出较高的环境标准,借以防止可能性的进口。同时,作为具有较低环境标准的发展中国家的西部地区,毫无疑问没有那么高的环境标准,在进口时进口的是他们的“生态垃圾”,而出口则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碍,使得西部地区的外贸收支不平衡。
因此,西部地区为了实现保持生态环境优良、外贸收支平衡和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寻找新的发展动力。而这个新的出路在哪里?新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勿庸置疑,这个出路就是沿着21世纪这个绿色经济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以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为崭新而又源源不断的动力。具体地说,广大的西部地区必须充分利用和贯彻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而又循序渐进地推进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深入发展。这是时代要求呼唤的必然结果,是国情和西部区情决定的历史产物。
二、西部地区推行绿色经济的可行性
实际上,在西部地区能不能够实现绿色经济,还需要看其在西部地区有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即我们需要对西部地区实施绿色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西部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宏观环境分析
我国对“绿色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已接近二十年。整个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态经济学学术活动及论著围绕中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仅限于学术界,尚未引起全体国民的足够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上有关环境和经济发展讨论的深入,国内的研究也逐步升温,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提出“地球在我们手中”后,我国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署(UNDP)、环境署(UNEP)的支持下,先后完成了多项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研究和方案,包括1992年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的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起实施一项为期15年的《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等,明确了我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3]
在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宏观环境下,由于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无论是对我国还是周边及亚欧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资源地位和自然生态环境稳定与平衡的地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使得西部地区迎来了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和切入点的西部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资助,使得西部人民大众有更好的机会受到教育、转变传统观念去发展经济,保护环境,达到建设和保护以绿色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和再造秀美山川的西部绿色家园。[4]西部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发展模式,是符合我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要求和西部地区21世纪生态经济战略要求的正确选择。绿色经济在西部是有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来支持其生根发芽的。
(二)西部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资源条件分析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自然资源、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经济尤其是绿色经济的潜在优势。[5]些资源主要表现在: 1、国土资源。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生产力布局的空间很大。耕地面积虽然只有4.54亿亩,仅占全国耕地的31.6%,但占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95.6%的非耕地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西部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广西大部分地区,光、热、水、土资源配合较好,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据国家统计委、国土局调查统计,中国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已不多,而土地开发潜力较大的主要是西部。西部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约7.8亿亩,占全国可开发利用土地的71%左右,开发潜力很大。有林地面积约7亿亩,约占全国总量的37%。森林蓄积量64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60%。西部地区拥有全国98%的可利用天然草场和1/2的草山草坡,我国草地放牧业几乎全部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西部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土地资源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
2、自然资源。首先,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大,分布集中,配套条件比较好,便于规模开采,有条件形成大型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在1985年全国已探明工业储量的45种主要矿产中,西部地区具有优势的矿产有22种,其中主要以能源矿产、大宗有色金属矿产和重化工非全属矿产为主,45种主要矿产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量接近中、东部之和。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资源前景比较广阔,是我国21世纪石油、天然气开发的主战场。丰富且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为西部地区发展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化的绿色经济产业道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条件。其次,西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长江、黄河、怒江、雅鲁藏布江以及云贵高原的珠江,水能蕴藏量巨大。据统计,西部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57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2.74亿千瓦,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2.3%和72.3%,水电可以成为开发西部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丰富廉价的水电,可为西部地区实现绿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行“西电东送”、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既可以给西部地区积累发展绿色经济的资本,同时有助于实现东西部地区人民的沟通和经贸往来,也有助于西部地区消化吸收东部地区的支撑绿色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绿色产业。
3、旅游资源。西部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质量高、占地广为其它地区无法比拟。古老文明与民俗风情的巧妙结合产生了无法抗拒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更极大地刺激入境者的探秘心理。西部是全球自然结构最壮观、最奇特的地区,以最具旅游价值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言,我国迄今有27处,其中西部就有9处;许多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及世界奇迹都分布在中国西部;这里又是中国少数民族最聚集的地方,奇光异彩的西部。伟丽壮奇的自然景观,及其多元多维的巧妙结合使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如能有计划地高效开发,组织大型旅游活动,产生轰动效应,在世界上产生强大的连锁反应,中国西部必将成为世界新的旅游热点地区。[6]
4、劳动力资源。沿海地区在过去20年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主要在于它拥有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而西部地区则具有大量的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西部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技术熟练程度不及东部地区,但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各层次的劳动力,尤其是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园林经济、绿色旅游服务业等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西部地区则天然地具备这些因素。且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显然在绝对值上低于东都地区及国际价格。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外部环境对于学者的诱惑较少。学术氛围较浓,这有利于培养尖端的绿色经济研发人才,陕西、成都等省市高等教育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更有利于东部地区以及外资企业投资于西部地区,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三、推进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言
西部地区推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可能会遇到缺乏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绿色消费市场不成熟等问题。而且。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的欠缺也会成为不利的影响因素。众所周知,绿色经济、绿色产品、清洁生产是建立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必须有成熟的、高素质绿色消费群体作为基础,绿色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均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总量水平的问题,只有经济总量提高了,才能有资金,才能引进技术。才能吸引人才,才能大力推广绿色经济发展模式。[7]在当前急需整治市场经济秩序的大环境下,首先需要肃清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已无暇顾及绿色商品与非绿色商品之间的区别。由于尚未形成绿色消费市场,政府应该给予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关于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另一方面若在宏观经济方面不能对绿色经济给予直接的政策干预和财政补贴,可能造成从事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企业和个人支付了绿色投入成本后,无法得到绿色溢价补偿,即正的外部性在经济上没有得到体现,进而挫伤企业和个人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
因此,为保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政府保障
绿色经济属于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8]因此,为保证该模式的顺利实施,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将其列入“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具体如下:
1、在制定政府产业政策以及招商引资、土地使用、税收优惠、排污收费等方面,应采取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等多种手段,重点扶持发展绿色旅游业、绿色农业和工业中的绿色建材、绿色机械、绿色食品等行业。
2、设立有机和绿色农业发展基金和绿色经济辅导机构等。一方面通过政策补贴的方式,在发展初期给予从事有机和绿色农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以绿色溢价补偿;另一方面也在技术推广、绿色认证和开拓绿色市场方面给予帮助和辅导。
3、加强绿色宣传教育,普及绿色经济知识。将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并与政府官员特别是县区政府的绩效考核挂钩。
4、加大科技和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推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逐步实施向环境污染重的企业、个人征收污染税。
(二)改善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规律对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影响与区域发展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9]西部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时,应借鉴苏南模式,努力培育区域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应该通过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城市绿化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以及多项基础设施工程的完善,改善硬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新定位,建立完善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降低“政府成本”,减少寻租机会。改善西部各省份软环境。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应注意技术人才的保留和引进,并实施严格的环境政策。
(三)培育绿色市场
我国的绿色消费倾向有待引导和形成,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时,既要面向国际、国内的大市场:更要积极培育区域的“小市场”。西部地区1999年的人口为45479万人,[10]每年的流动人口数也非常巨大。实际上“小市场”如果得到有效挖掘和培育,容量也是巨大的,并且具有市场稳定的特点。培育市场的主要方法有媒体宣传、市场管制等。
(四)应对绿色壁垒
西部地区应对“绿色壁垒”、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抓住绿色消费迅速扩大的有利时机,顺应“绿色壁垒”广泛兴起的历史潮流,立足于西部地区丰富的绿色资源,以建设绿色经济强区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绿色产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点,通过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绿色产业政策及绿色产品进出口标准的完善,树立西部绿色品牌和形象,有效地提升西部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增加绿色产品出口,推动西部地区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皮尔斯著,徐少辉、冉圣宏等译.绿色经济的蓝图(4)——获得全球环境价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赵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
[3][8]高万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9]熊清华.程厚思,等.走向绿色的发展: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理论探讨[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10]石生泰,康民.秦生.西部经济概要[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6]萧雷鸣,刘春.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经济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7]陈凯.九江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2002硕士毕业论文.
[责任编辑:黎 峰]
[关键词]绿色经济;西部地区;持续发展;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5—0085—03
20世纪80年代之前,经济增长几乎是各国、各区域发展战略的唯一目标。之后,随着人类对全球环境、资源及社会公平实现的关注,发展观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发展目标不再是唯一关注经济增长,还包括公平和效率的实现、人类福利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等。[1]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作为中国的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近些年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环境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仍处于国内最低水平,且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推动西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而笔者认为,走西部特色的绿色经济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一、西部地区推行绿色经济的必然性
伴随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已经发展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问题困扰着全球,与此同时,世界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如何保持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关注的焦点。[2]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伴随人世后开放度的不断扩大,一方面面临许多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也接受着来自这个更加开放自由的大市场的巨大挑战。虽然机遇是可喜的,但挑战的压力更是巨大的。尤其是经济发展处于国内相对落后水平的西部地区。既要解决西部地区自身内部存在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管理封闭、经济基础差、经济发展起点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自然资源难以获得有效开发等问题,又要面对中部、东部地区科技发达、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经济发达等占有优势下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市场的竞争。
由于受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制约,中国西部地区所具有的某些资源优势,并不像传统认识的那样大,西部的矿产资源丰富,但多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资源的储量与需求的矛盾不断增大,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优势,也不具出口比较优势,随着人世后开放度的不断扩大无疑会受到进一步冲击。面对压力和差距,西部地区的人们迫切地希望发展本地区经济,却更容易忽略除了经济之外的诸如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甚至以只注重眼前经济增长、不顾将来发展的降低投资标准或“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法规来吸引国内跨地区资本或国外FDI。实际上,西部地区不仅吸引到外国FDI的能力较差,而且吸引国内跨区域资本流动的能力也较为有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间的贫富差异越拉越大。西部地区某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已表明在西部地区不宜搞那些代价大、收益低的资源开发和资源加工大项目。
此外,发达国家还利用世界日益高涨的绿色热潮,构筑“绿色壁垒”,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他们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进口商品时在“无关税壁垒”的情况下制定出较高的环境标准,借以防止可能性的进口。同时,作为具有较低环境标准的发展中国家的西部地区,毫无疑问没有那么高的环境标准,在进口时进口的是他们的“生态垃圾”,而出口则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碍,使得西部地区的外贸收支不平衡。
因此,西部地区为了实现保持生态环境优良、外贸收支平衡和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寻找新的发展动力。而这个新的出路在哪里?新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勿庸置疑,这个出路就是沿着21世纪这个绿色经济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以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为崭新而又源源不断的动力。具体地说,广大的西部地区必须充分利用和贯彻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而又循序渐进地推进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深入发展。这是时代要求呼唤的必然结果,是国情和西部区情决定的历史产物。
二、西部地区推行绿色经济的可行性
实际上,在西部地区能不能够实现绿色经济,还需要看其在西部地区有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即我们需要对西部地区实施绿色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西部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宏观环境分析
我国对“绿色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已接近二十年。整个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态经济学学术活动及论著围绕中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仅限于学术界,尚未引起全体国民的足够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上有关环境和经济发展讨论的深入,国内的研究也逐步升温,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提出“地球在我们手中”后,我国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署(UNDP)、环境署(UNEP)的支持下,先后完成了多项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研究和方案,包括1992年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的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起实施一项为期15年的《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等,明确了我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3]
在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宏观环境下,由于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无论是对我国还是周边及亚欧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资源地位和自然生态环境稳定与平衡的地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使得西部地区迎来了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和切入点的西部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资助,使得西部人民大众有更好的机会受到教育、转变传统观念去发展经济,保护环境,达到建设和保护以绿色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和再造秀美山川的西部绿色家园。[4]西部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发展模式,是符合我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要求和西部地区21世纪生态经济战略要求的正确选择。绿色经济在西部是有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来支持其生根发芽的。
(二)西部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资源条件分析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自然资源、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经济尤其是绿色经济的潜在优势。[5]些资源主要表现在: 1、国土资源。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生产力布局的空间很大。耕地面积虽然只有4.54亿亩,仅占全国耕地的31.6%,但占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95.6%的非耕地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西部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广西大部分地区,光、热、水、土资源配合较好,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据国家统计委、国土局调查统计,中国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已不多,而土地开发潜力较大的主要是西部。西部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约7.8亿亩,占全国可开发利用土地的71%左右,开发潜力很大。有林地面积约7亿亩,约占全国总量的37%。森林蓄积量64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60%。西部地区拥有全国98%的可利用天然草场和1/2的草山草坡,我国草地放牧业几乎全部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西部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土地资源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
2、自然资源。首先,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大,分布集中,配套条件比较好,便于规模开采,有条件形成大型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在1985年全国已探明工业储量的45种主要矿产中,西部地区具有优势的矿产有22种,其中主要以能源矿产、大宗有色金属矿产和重化工非全属矿产为主,45种主要矿产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量接近中、东部之和。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资源前景比较广阔,是我国21世纪石油、天然气开发的主战场。丰富且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为西部地区发展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化的绿色经济产业道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条件。其次,西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长江、黄河、怒江、雅鲁藏布江以及云贵高原的珠江,水能蕴藏量巨大。据统计,西部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57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2.74亿千瓦,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2.3%和72.3%,水电可以成为开发西部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丰富廉价的水电,可为西部地区实现绿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行“西电东送”、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既可以给西部地区积累发展绿色经济的资本,同时有助于实现东西部地区人民的沟通和经贸往来,也有助于西部地区消化吸收东部地区的支撑绿色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绿色产业。
3、旅游资源。西部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质量高、占地广为其它地区无法比拟。古老文明与民俗风情的巧妙结合产生了无法抗拒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更极大地刺激入境者的探秘心理。西部是全球自然结构最壮观、最奇特的地区,以最具旅游价值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言,我国迄今有27处,其中西部就有9处;许多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及世界奇迹都分布在中国西部;这里又是中国少数民族最聚集的地方,奇光异彩的西部。伟丽壮奇的自然景观,及其多元多维的巧妙结合使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如能有计划地高效开发,组织大型旅游活动,产生轰动效应,在世界上产生强大的连锁反应,中国西部必将成为世界新的旅游热点地区。[6]
4、劳动力资源。沿海地区在过去20年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主要在于它拥有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而西部地区则具有大量的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西部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技术熟练程度不及东部地区,但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各层次的劳动力,尤其是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园林经济、绿色旅游服务业等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西部地区则天然地具备这些因素。且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显然在绝对值上低于东都地区及国际价格。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外部环境对于学者的诱惑较少。学术氛围较浓,这有利于培养尖端的绿色经济研发人才,陕西、成都等省市高等教育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更有利于东部地区以及外资企业投资于西部地区,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三、推进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言
西部地区推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可能会遇到缺乏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绿色消费市场不成熟等问题。而且。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的欠缺也会成为不利的影响因素。众所周知,绿色经济、绿色产品、清洁生产是建立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必须有成熟的、高素质绿色消费群体作为基础,绿色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均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总量水平的问题,只有经济总量提高了,才能有资金,才能引进技术。才能吸引人才,才能大力推广绿色经济发展模式。[7]在当前急需整治市场经济秩序的大环境下,首先需要肃清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已无暇顾及绿色商品与非绿色商品之间的区别。由于尚未形成绿色消费市场,政府应该给予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关于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另一方面若在宏观经济方面不能对绿色经济给予直接的政策干预和财政补贴,可能造成从事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企业和个人支付了绿色投入成本后,无法得到绿色溢价补偿,即正的外部性在经济上没有得到体现,进而挫伤企业和个人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
因此,为保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政府保障
绿色经济属于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8]因此,为保证该模式的顺利实施,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将其列入“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具体如下:
1、在制定政府产业政策以及招商引资、土地使用、税收优惠、排污收费等方面,应采取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等多种手段,重点扶持发展绿色旅游业、绿色农业和工业中的绿色建材、绿色机械、绿色食品等行业。
2、设立有机和绿色农业发展基金和绿色经济辅导机构等。一方面通过政策补贴的方式,在发展初期给予从事有机和绿色农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以绿色溢价补偿;另一方面也在技术推广、绿色认证和开拓绿色市场方面给予帮助和辅导。
3、加强绿色宣传教育,普及绿色经济知识。将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并与政府官员特别是县区政府的绩效考核挂钩。
4、加大科技和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推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逐步实施向环境污染重的企业、个人征收污染税。
(二)改善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规律对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影响与区域发展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9]西部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时,应借鉴苏南模式,努力培育区域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应该通过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城市绿化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以及多项基础设施工程的完善,改善硬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新定位,建立完善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降低“政府成本”,减少寻租机会。改善西部各省份软环境。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应注意技术人才的保留和引进,并实施严格的环境政策。
(三)培育绿色市场
我国的绿色消费倾向有待引导和形成,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时,既要面向国际、国内的大市场:更要积极培育区域的“小市场”。西部地区1999年的人口为45479万人,[10]每年的流动人口数也非常巨大。实际上“小市场”如果得到有效挖掘和培育,容量也是巨大的,并且具有市场稳定的特点。培育市场的主要方法有媒体宣传、市场管制等。
(四)应对绿色壁垒
西部地区应对“绿色壁垒”、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抓住绿色消费迅速扩大的有利时机,顺应“绿色壁垒”广泛兴起的历史潮流,立足于西部地区丰富的绿色资源,以建设绿色经济强区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绿色产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点,通过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绿色产业政策及绿色产品进出口标准的完善,树立西部绿色品牌和形象,有效地提升西部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增加绿色产品出口,推动西部地区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皮尔斯著,徐少辉、冉圣宏等译.绿色经济的蓝图(4)——获得全球环境价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赵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
[3][8]高万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9]熊清华.程厚思,等.走向绿色的发展: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理论探讨[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10]石生泰,康民.秦生.西部经济概要[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6]萧雷鸣,刘春.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经济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7]陈凯.九江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2002硕士毕业论文.
[责任编辑: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