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松石如一块石头压在心里,搬移不去。我对松石的了解不算晚,通过图文资料、网络、市场以及藏家手上实物,应该说对松石略知一二。但常见到的是松石的花鸟、山水,也藏有几件小品,可有件耿耿于怀的事,就是想何日找到松石的人物。
去年,在朋友店中见有松石人物帽筒一只,开始置于柜中搁架,慢慢被放到了地上。非店家不识货,而是有故事在先:开店的朋友到一藏家友人家中争取货源,好不容易拿了此件帽筒,回家下车时不小心,咣当!掉地上了!此松石是瓷品,何以经得起摔呢,没法,只好请人将一堆瓷片粘合一起,对生意,是貌合价离,可想那滋味!嗨,“故事“俩字反过来就成“事故”了。
此帽筒最终来到了我家。
帽筒上画有一位老者,浑身夫子气,安坐一旁,双目盯着一小孩儿敲打桌子。晚清浅绛瓷器上常见题材有诗书教子,还未见过如此题材。想想其实很有道理,在生活琐碎、繁杂的家事中教育孩子是最“接地气”的教育,我冠名其“劳动教子”,这应当是生活中的寻常事吧!
老者一旁坐着,孩子站着修桌子,一坐一立,画面有点意思,老者舒心而欣慰有子孙纯朴聪慧,也看得出孩子对老人的敬畏与顺从。传统中国人的观念里,子孙除了要饱读诗书,取得功名,实现功名利禄的人生价值和光宗耀祖的世代宗族理想外,还要善于勤俭持家,贤能善良。这与西方人独立、自由、个性解放的人格理想多少是有差异的。我想没有必要去苛求两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价值观念高下,只要是人性意愿的自然流露,只要是生存状态必要的选择,哪一种观念都值得我们尊重。
今天我们的宝贝们,生活在充满竞争和焦虑的氛围里,家长认为孩子唯一的事情是“学习”,但只学知识,不学技能。在大人眼里,诸如修桌子之类的事情都不是我的孩子应做的事,我们培养的都是政治家、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等等,而今流行一个词叫“高、大、上”,修桌子这区区小事,耽误了孩子时间,岂不因小失大?
这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时代,在孩子的“童画”里,描绘的尽是做宇航员遨游太空的梦想,正如领袖水调歌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浪漫句子和无所不能的本事,怎么会有如此没出息的让孩子修理破旧木头桌子的念头?
帽筒的背景是竹子,松石画竹叶很用心,深浅几层工,浓淡有讲究,下笔不是直来直去,而是笔笔求变化,竹叶片片不雷同,自然生动;再看看陪衬物竹篓子,几何图案忠实客观,老老实实、稳稳当当完整再现事物原貌,以真实的存在达到实现陪衬物的作用,见后教人感佩。
家有一只松石残破人物帽筒,引起了心里一个奢望(几乎不敢去想),何时能有机会得到一只松石完好的人物瓷品该多开心!
6月,黄梅季节——我们这座不怕冷、不怕热的城市人最为难受的时节,大气压力增大,空气潮湿、风少、温高,也有“桑拿天”之称,不用动弹都满身是汗,所以人们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动,我也一样,得闲就呆在阴凉的家中。
不知是闲极无聊还是心有所寄,那周末又乘车去江南逛市场。
来到每次必逛或小憩的朋友店中,在柜架上见到一只松石帽筒,人物、全品,即刻联想起上年在此朋友江北店拿回家的松石人物残筒的情景。上手,问价,朋友答曰本月关张,帽筒照本平推。
当听得准备歇业,甚感突然。豪华大气的装修都耗资不少,开张一年,即有变数,不免心中惋惜!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什么事总有自己的道理吧。
拿了这只帽筒,更觉有趁人之危的意味:上次人家摔碎了近乎送我,此次歇业又被我碰上平推,生意场上有时也不讲利,就图个痛快!
帽筒我很喜欢,画面有二人,一位显然是达官贵人,一位大约是庶民百姓,一正坐、一侧立,从坐站和正侧之别,可显二人身份有异。桌上笔墨纸砚书,读书人的家当一应俱全,只见大人身着汉服,和蔼可亲,温柔的眼神显出敦厚善良的人性本色。平等、尊重甚至有些谦恭地望着对方;对方是一位老者,看衣着当属非官方人士,身后一篓,篓中有板状物若干,不知系何物,想必是故事重要的实证物。不知道这儿是官府的后花园?还是衣食无忧人士的庭院?总之该是老爷闲时来此消磨时光,也是叫人最惬意自如的天地。既然来访,就该是故旧、或有事相求?老人略显矜持、正经,倒是大人似乎在以眼神安抚对方:“没关系,有事好商量。”
我想,这当是某一典故,大约为礼贤下士一类,可我浅陋,不知确切。于是请教秋浦、徽州诸兄,钱兄以为近王维“酬张少府”诗意画,属文人归隐的题材;柯兄以为系“王羲之写经换鹅之演变”,各有道理,二兄博学,我受益匪浅。从侧立人物打扮看像个道士,又从网上见有近似题材资料,猜想“写经换鹅”典故一画面可能较性大。故事讲的是:山阴有一道士养了一群可爱鹅,王羲之见后很喜欢,提出购买,道士不肯,但请王羲之抄写两篇道德经相易。道士不仅眼力不错,且办法更佳。
该典故一般使鹅出画面,松石强调写经人与道士的交流,省去了鹅,避免了通常的俗套,使此典实的主题更为突出,文气更甚,但判别起来就有些模棱两可了。
在瓷上以典故为题材或画情景画,与画仕女、高士往往有别,仕女、高士可以独思独想,对姿态、与旁人的交流可以忽略不计,通常桃下思春、闺楼倚窗,踏雪寻梅、山野巡游一类,画一人即可,而典故多有情景,人物关系要交代清楚,在瓷上一般不如纸上那么自如,尤其在圆形器物上作画,一个角度不能尽览画面,作者得想心思、巧安排,这些都要考虑经营站位,相比之下,典故应有相当难度。
我喜欢帽筒的画面,有历史气息。也喜欢作为人物瓷画的技术构成。如线条:准确、自信、流畅,笔随形运,无一笔出格,也无一笔吝啬,所谓恰到好处,说酣畅淋漓也不为过。如着色:有人物身份之别,有上衣下装之别,有人与物之别,有物与物之别等等,自然丰富,养眼悦心。再如透视:本属于西洋画更强讲究的基本要素,松石却有所感悟,或许从生活的体验与写生的观察,发现了立体世界的客观真实性,他就凭随手的线条和简单的烘染,使物象有了合理的空间关系。
在晚清瓷画家中,松石的立体观念不亚于当时任何瓷画家。
我将松石人物与任焕章人物作比较,可谓各具风采:老任笔下的人物刻画:孤傲、执著、倔强,独绝,也有似仙若道那不食人间的烟火味道;用笔刚健、利索、沉雄。老程的人物内心柔和、通达、谦逊、可亲可敬,表现出善解人意,富有人间气息,看上去又不失脱俗的“逸气”。笔墨线条婉转、飘逸,讲韵致。焕章人物不重环境交代,往往三两笔带过;松石不仅重视情景表达,且注重情景里的细节描述。如竹楼、庭院栏杆、桌上物件皆细致入微,甚至透过护栏开窗望去的地面镶嵌砖纹饰都要一笔一划交代明白,可想其作画态度和绘画主张,严谨求实,一丝不苟。
在浅绛画师群体中,松石应属于善用典故、诗意作画一类,好以主人公在真实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主体画面,使人物姿态在表现中具有中心地位,且善于画人与人交流的场景,把握人物关系不松手,此时无声,却似有话语之感,像这样的作者在瓷上其实不多见。王少维的人物基本不画情节,程门的人物与山水难分,并非典型人物画作;任焕章、李友梅、俞子明、云峰等相对忽略背景;所以松石的人物有自己的作为,客观上对浅绛瓷画是卓有成就,相信浅绛圈会愈来愈重视松石其人、其作。
我以为,作为光绪中期的画师,松石的功底深厚,画瓷用心。同时,这一时期的浅绛和早期有显然的不同:纸绢味逊色于早期,彩料与笔墨的厚重感不足,绘画中宝贵的稚、拙品质以及突出个性的特质减退,世俗性欣赏习气增多,一些甚至变得油滑。但彩料在瓷上的附着力更强,且色彩鲜丽,胎釉质量更佳,所以中期的浅绛脱彩现象相对轻微,但用料略显吝啬。再往后更是不尽人意了。
仅存几十年的浅绛,在漫长的瓷器史中留下痕迹,为我等玩藏提供了实物,感激你——我们喜爱的每一位浅绛画师!(责编:辛友)
去年,在朋友店中见有松石人物帽筒一只,开始置于柜中搁架,慢慢被放到了地上。非店家不识货,而是有故事在先:开店的朋友到一藏家友人家中争取货源,好不容易拿了此件帽筒,回家下车时不小心,咣当!掉地上了!此松石是瓷品,何以经得起摔呢,没法,只好请人将一堆瓷片粘合一起,对生意,是貌合价离,可想那滋味!嗨,“故事“俩字反过来就成“事故”了。
此帽筒最终来到了我家。
帽筒上画有一位老者,浑身夫子气,安坐一旁,双目盯着一小孩儿敲打桌子。晚清浅绛瓷器上常见题材有诗书教子,还未见过如此题材。想想其实很有道理,在生活琐碎、繁杂的家事中教育孩子是最“接地气”的教育,我冠名其“劳动教子”,这应当是生活中的寻常事吧!
老者一旁坐着,孩子站着修桌子,一坐一立,画面有点意思,老者舒心而欣慰有子孙纯朴聪慧,也看得出孩子对老人的敬畏与顺从。传统中国人的观念里,子孙除了要饱读诗书,取得功名,实现功名利禄的人生价值和光宗耀祖的世代宗族理想外,还要善于勤俭持家,贤能善良。这与西方人独立、自由、个性解放的人格理想多少是有差异的。我想没有必要去苛求两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价值观念高下,只要是人性意愿的自然流露,只要是生存状态必要的选择,哪一种观念都值得我们尊重。
今天我们的宝贝们,生活在充满竞争和焦虑的氛围里,家长认为孩子唯一的事情是“学习”,但只学知识,不学技能。在大人眼里,诸如修桌子之类的事情都不是我的孩子应做的事,我们培养的都是政治家、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等等,而今流行一个词叫“高、大、上”,修桌子这区区小事,耽误了孩子时间,岂不因小失大?
这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时代,在孩子的“童画”里,描绘的尽是做宇航员遨游太空的梦想,正如领袖水调歌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浪漫句子和无所不能的本事,怎么会有如此没出息的让孩子修理破旧木头桌子的念头?
帽筒的背景是竹子,松石画竹叶很用心,深浅几层工,浓淡有讲究,下笔不是直来直去,而是笔笔求变化,竹叶片片不雷同,自然生动;再看看陪衬物竹篓子,几何图案忠实客观,老老实实、稳稳当当完整再现事物原貌,以真实的存在达到实现陪衬物的作用,见后教人感佩。
家有一只松石残破人物帽筒,引起了心里一个奢望(几乎不敢去想),何时能有机会得到一只松石完好的人物瓷品该多开心!
6月,黄梅季节——我们这座不怕冷、不怕热的城市人最为难受的时节,大气压力增大,空气潮湿、风少、温高,也有“桑拿天”之称,不用动弹都满身是汗,所以人们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动,我也一样,得闲就呆在阴凉的家中。
不知是闲极无聊还是心有所寄,那周末又乘车去江南逛市场。
来到每次必逛或小憩的朋友店中,在柜架上见到一只松石帽筒,人物、全品,即刻联想起上年在此朋友江北店拿回家的松石人物残筒的情景。上手,问价,朋友答曰本月关张,帽筒照本平推。
当听得准备歇业,甚感突然。豪华大气的装修都耗资不少,开张一年,即有变数,不免心中惋惜!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什么事总有自己的道理吧。
拿了这只帽筒,更觉有趁人之危的意味:上次人家摔碎了近乎送我,此次歇业又被我碰上平推,生意场上有时也不讲利,就图个痛快!
帽筒我很喜欢,画面有二人,一位显然是达官贵人,一位大约是庶民百姓,一正坐、一侧立,从坐站和正侧之别,可显二人身份有异。桌上笔墨纸砚书,读书人的家当一应俱全,只见大人身着汉服,和蔼可亲,温柔的眼神显出敦厚善良的人性本色。平等、尊重甚至有些谦恭地望着对方;对方是一位老者,看衣着当属非官方人士,身后一篓,篓中有板状物若干,不知系何物,想必是故事重要的实证物。不知道这儿是官府的后花园?还是衣食无忧人士的庭院?总之该是老爷闲时来此消磨时光,也是叫人最惬意自如的天地。既然来访,就该是故旧、或有事相求?老人略显矜持、正经,倒是大人似乎在以眼神安抚对方:“没关系,有事好商量。”
我想,这当是某一典故,大约为礼贤下士一类,可我浅陋,不知确切。于是请教秋浦、徽州诸兄,钱兄以为近王维“酬张少府”诗意画,属文人归隐的题材;柯兄以为系“王羲之写经换鹅之演变”,各有道理,二兄博学,我受益匪浅。从侧立人物打扮看像个道士,又从网上见有近似题材资料,猜想“写经换鹅”典故一画面可能较性大。故事讲的是:山阴有一道士养了一群可爱鹅,王羲之见后很喜欢,提出购买,道士不肯,但请王羲之抄写两篇道德经相易。道士不仅眼力不错,且办法更佳。
该典故一般使鹅出画面,松石强调写经人与道士的交流,省去了鹅,避免了通常的俗套,使此典实的主题更为突出,文气更甚,但判别起来就有些模棱两可了。
在瓷上以典故为题材或画情景画,与画仕女、高士往往有别,仕女、高士可以独思独想,对姿态、与旁人的交流可以忽略不计,通常桃下思春、闺楼倚窗,踏雪寻梅、山野巡游一类,画一人即可,而典故多有情景,人物关系要交代清楚,在瓷上一般不如纸上那么自如,尤其在圆形器物上作画,一个角度不能尽览画面,作者得想心思、巧安排,这些都要考虑经营站位,相比之下,典故应有相当难度。
我喜欢帽筒的画面,有历史气息。也喜欢作为人物瓷画的技术构成。如线条:准确、自信、流畅,笔随形运,无一笔出格,也无一笔吝啬,所谓恰到好处,说酣畅淋漓也不为过。如着色:有人物身份之别,有上衣下装之别,有人与物之别,有物与物之别等等,自然丰富,养眼悦心。再如透视:本属于西洋画更强讲究的基本要素,松石却有所感悟,或许从生活的体验与写生的观察,发现了立体世界的客观真实性,他就凭随手的线条和简单的烘染,使物象有了合理的空间关系。
在晚清瓷画家中,松石的立体观念不亚于当时任何瓷画家。
我将松石人物与任焕章人物作比较,可谓各具风采:老任笔下的人物刻画:孤傲、执著、倔强,独绝,也有似仙若道那不食人间的烟火味道;用笔刚健、利索、沉雄。老程的人物内心柔和、通达、谦逊、可亲可敬,表现出善解人意,富有人间气息,看上去又不失脱俗的“逸气”。笔墨线条婉转、飘逸,讲韵致。焕章人物不重环境交代,往往三两笔带过;松石不仅重视情景表达,且注重情景里的细节描述。如竹楼、庭院栏杆、桌上物件皆细致入微,甚至透过护栏开窗望去的地面镶嵌砖纹饰都要一笔一划交代明白,可想其作画态度和绘画主张,严谨求实,一丝不苟。
在浅绛画师群体中,松石应属于善用典故、诗意作画一类,好以主人公在真实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主体画面,使人物姿态在表现中具有中心地位,且善于画人与人交流的场景,把握人物关系不松手,此时无声,却似有话语之感,像这样的作者在瓷上其实不多见。王少维的人物基本不画情节,程门的人物与山水难分,并非典型人物画作;任焕章、李友梅、俞子明、云峰等相对忽略背景;所以松石的人物有自己的作为,客观上对浅绛瓷画是卓有成就,相信浅绛圈会愈来愈重视松石其人、其作。
我以为,作为光绪中期的画师,松石的功底深厚,画瓷用心。同时,这一时期的浅绛和早期有显然的不同:纸绢味逊色于早期,彩料与笔墨的厚重感不足,绘画中宝贵的稚、拙品质以及突出个性的特质减退,世俗性欣赏习气增多,一些甚至变得油滑。但彩料在瓷上的附着力更强,且色彩鲜丽,胎釉质量更佳,所以中期的浅绛脱彩现象相对轻微,但用料略显吝啬。再往后更是不尽人意了。
仅存几十年的浅绛,在漫长的瓷器史中留下痕迹,为我等玩藏提供了实物,感激你——我们喜爱的每一位浅绛画师!(责编: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