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肚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感的驱使下把食物吐到肚里去,那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的消化它……”通过这段话说明,学生的学习在乐意学时,他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接受新知识,这样学习效果比强迫学习要好得多。所以说,对于学生来讲,不要满堂灌,不要用生硬的说理向学生传授新知,课堂教学模式要变枯燥无味为生动鲜活。
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主张“寓教于乐,以趣激乐。”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条件。语文课堂本身就是训练说话的主要场所,课堂上如何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一门艺术。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针对于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当地准备,这样能缩短学生与所学课文内容的距离感,从心里产生一种真情实感,有准备的进入教学情境中来,接受新知没有强压性,而是自然的、主动的,这样更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准备两个大小不一、重量不等的两个铁球,上课前孩子们都特别好奇,急着问我:“老师,我们准备的两个铁球要做什么啊?”我笑着告诉他们:“我要你们为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作证,你们愿意吗?你们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吗?”同学都非常兴奋,就觉得自己身上有无穷的能量能为科学家作证。当上课时。课文讲到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两个铁球,抬高声音激发他们说:“同学们,让我们同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一道,去推翻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下一个惊人之举吧,为真理作证!“孩子们跃跃欲试,兴奋新奇。通过这一环节,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热情高涨,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新颖别致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快乐教学是加强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在导入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觉性,更好地完成新课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课情境,使之在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氛围中,乐于动脑、动手,勤于思考和获取新知,从而提高新课的教学效果。
课前的导语对整节课而言有很大的调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鲁迅《故乡》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理想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热情很高,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综合而言:孩子应该是衣食无忧、健康快乐的;男人应该是自信自强的;女人应该是自尊自爱的;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的、平等的……我小结“但这使人‘欢欣’的一切却只是‘理想’,只是‘影像’,为什么呢?”这样顺其自然的进入新课,。让同学们带着任务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属于自己属于别人的美好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更是育人的课堂。
3结合年龄、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好奇心
语文课是图文同现、声情并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变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主观上更容易接受新知。同时,孩子对现代教学方式也倍感好奇,有好奇心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极大地促进学习兴趣。
例如教《爱莲说》一文时,运用幻灯片出示了一幅清新、淡雅的荷花图,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各个认真欣赏美丽迷人的画面。这时,我没有打扰孩子们,在他们尽情享受荷花图带来的欣喜时,我放送了配乐课文朗读,让孩子们从视觉上、心理上都完全进入了一种境界中,仔细品味课文,这样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孩子们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学习课文,仿若置身于美丽的荷花池旁。赏景只能悦目,走进周敦颐,走进《爱莲说》,体味其中的蕴味才是此文的真正目的——托物言志。
“优越的环境可以创造高超的智力。”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为发挥学生内在潜质创造优越的环境。
4设立适当的障碍,使学生学得愉快,逐步树立自信心
心理学认为,只有那种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但又是力所能及的知识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学得愉快,并逐步扫清障碍,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事先要先了解教材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在这一基础上,制定出有一定难度的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如谈歌《绝品》一课通过讲解课文,孩子们了解到了三个“铁肩担道义”的民族英雄保护和继承了中华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捍卫者,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课文近尾声时,我小结: 回过头来再看“绝品”二字,既是独一无二,又是永不断绝。因为在王商人的身后还有我们,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传承着宝中之宝,在沿袭着民族精神,这正所谓“绝品不绝”!在今天,有哪些人也是我们身边的绝品人物,并以百字进行推崇。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寻找生活中“英雄的影子”,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与美好。此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因为当堂抛出这个问题,对于积累丰富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展示。然而相对于积累较少的同学又是一个激励和长见识的机会。各抒己见后,孩子们充分理解了“绝品”在今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即使有难度,但学得愉快,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另外,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只要给孩子们空间,他们会有巨大的潜力等待开发。在语文课教学中,可灵活多变、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的激发孩子们大胆想象,敢想、敢说、敢写,这样学习语文的兴趣会极大提高。同时,良好的课堂氛围也随之营造出来了。
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主张“寓教于乐,以趣激乐。”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条件。语文课堂本身就是训练说话的主要场所,课堂上如何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一门艺术。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针对于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当地准备,这样能缩短学生与所学课文内容的距离感,从心里产生一种真情实感,有准备的进入教学情境中来,接受新知没有强压性,而是自然的、主动的,这样更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准备两个大小不一、重量不等的两个铁球,上课前孩子们都特别好奇,急着问我:“老师,我们准备的两个铁球要做什么啊?”我笑着告诉他们:“我要你们为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作证,你们愿意吗?你们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吗?”同学都非常兴奋,就觉得自己身上有无穷的能量能为科学家作证。当上课时。课文讲到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两个铁球,抬高声音激发他们说:“同学们,让我们同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一道,去推翻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下一个惊人之举吧,为真理作证!“孩子们跃跃欲试,兴奋新奇。通过这一环节,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热情高涨,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新颖别致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快乐教学是加强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在导入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觉性,更好地完成新课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课情境,使之在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氛围中,乐于动脑、动手,勤于思考和获取新知,从而提高新课的教学效果。
课前的导语对整节课而言有很大的调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鲁迅《故乡》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理想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热情很高,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综合而言:孩子应该是衣食无忧、健康快乐的;男人应该是自信自强的;女人应该是自尊自爱的;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的、平等的……我小结“但这使人‘欢欣’的一切却只是‘理想’,只是‘影像’,为什么呢?”这样顺其自然的进入新课,。让同学们带着任务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属于自己属于别人的美好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更是育人的课堂。
3结合年龄、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好奇心
语文课是图文同现、声情并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变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主观上更容易接受新知。同时,孩子对现代教学方式也倍感好奇,有好奇心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极大地促进学习兴趣。
例如教《爱莲说》一文时,运用幻灯片出示了一幅清新、淡雅的荷花图,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各个认真欣赏美丽迷人的画面。这时,我没有打扰孩子们,在他们尽情享受荷花图带来的欣喜时,我放送了配乐课文朗读,让孩子们从视觉上、心理上都完全进入了一种境界中,仔细品味课文,这样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孩子们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学习课文,仿若置身于美丽的荷花池旁。赏景只能悦目,走进周敦颐,走进《爱莲说》,体味其中的蕴味才是此文的真正目的——托物言志。
“优越的环境可以创造高超的智力。”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为发挥学生内在潜质创造优越的环境。
4设立适当的障碍,使学生学得愉快,逐步树立自信心
心理学认为,只有那种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但又是力所能及的知识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学得愉快,并逐步扫清障碍,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事先要先了解教材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在这一基础上,制定出有一定难度的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如谈歌《绝品》一课通过讲解课文,孩子们了解到了三个“铁肩担道义”的民族英雄保护和继承了中华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捍卫者,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课文近尾声时,我小结: 回过头来再看“绝品”二字,既是独一无二,又是永不断绝。因为在王商人的身后还有我们,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传承着宝中之宝,在沿袭着民族精神,这正所谓“绝品不绝”!在今天,有哪些人也是我们身边的绝品人物,并以百字进行推崇。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寻找生活中“英雄的影子”,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与美好。此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因为当堂抛出这个问题,对于积累丰富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展示。然而相对于积累较少的同学又是一个激励和长见识的机会。各抒己见后,孩子们充分理解了“绝品”在今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即使有难度,但学得愉快,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另外,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只要给孩子们空间,他们会有巨大的潜力等待开发。在语文课教学中,可灵活多变、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的激发孩子们大胆想象,敢想、敢说、敢写,这样学习语文的兴趣会极大提高。同时,良好的课堂氛围也随之营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