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似幻“冰雪大世界”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xq1357130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想到,我第一次赴哈尔滨便碰上了一场大雪。我冬季去哈尔滨就是为了欣赏那雪飘万里、冰封大地的北国景致,所以那场大雪实在让人兴奋不已!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我到达哈尔滨的那天,哈尔滨第九届“冰雪大世界”游园会早已向游客开放了。2007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我们一行三人走进位于松花江北一侧的“冰雪大世界”,远远望去那五光十色、晶莹剔透的冰雪建筑,似乎将人带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陪同的朋友介绍,“冰雪大世界”总占地40万平方米,总用冰量12.5万立方米,总用雪量10万立方米。与往年相比,本届“冰雪大世界”还首次修建了1400米长、10米宽的观光游览路线。
  第九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主要表现内容,主题为“冰雪世界,奥运梦想”,用其梦幻般的冰雪景观诠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围绕这个主题,奥运圣火景区、奥运徽宝景区、2009大运会景区、奥林匹亚圣山景区、欢乐天地景区、奥运情怀景区等六大景区次第展开,其中奥运圣火为主景区,那40米高的奥运圣塔矗立于广场中心区域,四周由体育竞技、百米赛跑、110米跨栏、竞走、撑杆跳等20多项体育竞技造型冰雕组成。
  那冰雕的造型精美得委实让人叹为观止,而灯光的合理配置则更将“冰雪大世界”演绎得亦梦亦幻。
  走在“冰雪大世界”长长的冰跑道上,品味一座座千姿百态的冰雕、雪雕,突然忆起了著名作家韩静霆先生曾经对冰灯那段耐人寻味的感悟:“冬天也能燃烧的呀! 瞧着那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儿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你瞧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不能怀疑它有热烘烘的透明心脏;还有冰琢的梅花,也分明透露着暖融融的春风消息……”观冰灯而有这番领悟,怕只属于那些真正喜爱冰灯的人,只属于那些悟彻人生哲理并为壮美人生而不懈奋争者。
  冰灯源于民间,历史悠久。四川诗人张问陶曾写《冰灯》一诗:“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处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萤囊。”在极边戍地黑龙江,人们更是利用七月飞霜、三冬雪骤的气候条件制作冰灯,且制灯的热情比诗人描绘的更为热烈。清代学者西清在《黑龙江外记》中记述了嘉庆年间齐齐哈尔冰灯的展出情况:“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此为难得。”是的,哈尔滨人制作冰灯的技艺是如此了得,那冰雪建筑的高度,也实在吓人! 面对高达几十米的冰雪建筑,游人们真的不可思议:“用一敲就碎的冰,建这么高的楼,行吗?”其实,我们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低温条件下,冰块的物理强度与等外红砖一样。”这一结论是当地75岁的高级工程师王丽生在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他为此被誉为“冰建筑基础理论奠基人”。他还同时发现“冰与木料一样,具有纹理,也有横茬和竖茬之分;采冰的地点不同,冰的纹理也不同。”1982年王丽生设计了哈尔滨市最早的一座冰屋,面积50平方米的冰屋没用一块木料、一根钢筋,却十分坚固,令人啧啧称奇。
  我们坐在冰橇上,从14米的高空飞驰而下,在两条长约368米的大滑道上尽享了惊险刺激。推出这一堪称冰建筑“世界之最”大滑梯的是我国第一代冰灯人、兆麟公园冰灯艺术博览中心设计师朱宪琪。他于1964年从中央工艺美院装潢专业毕业后,先任园林设计师,1979年起他开始与冰灯结缘,弹指20多年过去了,他的作品《哈尔滨喇嘛台》《万龙飞塔》《滕王阁》等便记载在冰灯艺术的史册上。朱宪琪说:
  
  大凡冰灯设计有“三看”,先看其是否“顺眼”,二看其是否“耐人寻味”,三看其能否让人流连忘返。只有做到这三点,冰灯艺术才是不衰的艺术。
  在游览途中,我们还听说了“冰雕雪雕专业户”张德祥一家先后40多次获奖的故事。身为哈电工二中校长的张德祥,对冰雪可谓情有独钟,他连给儿子起名也带着“雪”字。1986年底他从妻子给他买回一个刨刀开始,对冰雕的痴迷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两个儿子及儿媳也都热心加入到冰雪艺术的创作中。十几年来的冬季,他们全家差不多是在冰雕雪雕的赛场上度过的。张德祥一家参赛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座“冰雪大世界”里每一个成功的冰雕雪雕作品背后,不仅有大师的引领、大家的创意、名家的指点,还有多少匠人的艰辛劳作啊!
  因冰雪而相聚,因冰雪而成友。哈尔滨人就这样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难怪外国友人说:人们喜爱冰雪是因为中国人,冰雪因为中国人而美丽,也因为中国人而可爱。
  此时此刻,我们在“冰雪大世界”一角放眼望去,只见整个“冰雪大世界”人头攒动,游客在广场中心正兴致勃勃欣赏“俄罗斯冰上芭蕾”。俄罗斯芭蕾舞演员那颀长秀美的身段以及那优美极致的舞姿,不时赢得阵阵喝彩声。此情此景,竟让我一时想不起自己究竟是在哈尔滨还是在俄罗斯!
  冰雪节正是因为有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参加,才具有了国际意义,哈尔滨因此被人们称为国际冰雪大都市。
其他文献
《文化交流》杂志社的编辑几次来电话,请我写一篇关于刘少奇在异国的长孙一文。现把去年夏天在莫斯科采写的文章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寄给贵刊。    他身上有刘少奇的影子    这是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尽管我知道,坐在面前的是一个俄罗斯人,可他黄色皮肤、严肃的双眼和嘴角边流露出的神情,还是让我依稀找到了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影子。是的,这个名叫“阿辽莎”的俄罗斯男人,身上流淌着刘少奇血脉,是刘少奇远在异国
期刊
Audiences have long since noticed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at a pretty girl has appeared in all the television blockbusters which star Zhang Guoli, an evergreen actor who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
期刊
秋日的浙江工商大学阳光明媚,窗明几净的学生活动中心正在举行一场别具一格的大赛——华东地区第三届“笹川杯”日本知识大赛。  当主持人请日本财团尾形武寿理事长致词时,只见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风度翩翩的日本朋友走上台来,他深深地向台下鞠了一躬,然后不急不缓地用日语说,这次大赛与前二次相比有些不同,前两次比赛用日语,这次大赛同时也使用中文。作为日本知识大赛,既用日语又用中文是最好的创意。接着尾形武寿理事长
期刊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去“恒庐美术馆”观看“幽通:周建中水墨画展”。走进展馆的第一感觉是:我诧异了!眼前的画是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吗?在以往观赏画展的记忆里,绝没有见过这样的作品,也从没有画家会如此作画的印象。这近百幅作品是些什么画哟?是花鸟画?没有梅兰竹菊、青藤芭蕉,更没有鱼虫花鸟;是山水画?山无皴法、水无波涛纹理;当然更不是人物画、景物画,眼前只见一幅幅画作水墨酣畅,走笔纷飞,色彩斑斓,全是线、钩、点
期刊
曾于2000年和2007年两次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赵柏田说:“写作改变了我,写作也在塑造着我,让内心变得强大、坚强。近几年来,我从中短篇小说的阵地后撤,把历史纳入了我的写作视野。历史在这时不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资源,更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世界本身。”    继《历史碎影》一书出版后,赵柏田又推出新作《岩中花树》,这两部体察世道人心的温暖之作,受到了文化人的青睐。  “我们读余秋雨,今天更要读赵柏田
期刊
人们对民俗的了解和喜爱,往往始于儿时的经历与感知,因为人一出生便活在民俗中了。生活在乡村的自不必说,即使生活在城市的,长辈们往往有意无意之中将故乡的风物习俗随日常生活带到了城市,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仍然飘荡着故乡泥土的芳香,绵延着田园生活的温馨和从容……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感悟到: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可能走出心灵深处的“故乡”,那是涵养情感,孕育人文情怀的精神家园。  什么是民俗?学术界见
期刊
我曾投入地看过著名越剧演员钱惠丽的《哭灵》选段,那风流倜傥的宝二爷在《哭灵》中追忆、怀念、寻找他与林妹妹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会让人时而哭、时而笑、时而痴、时而傻,这便是宝玉饰演者钱惠丽的舞台魅力! 从那时起,我便喜爱上了钱惠丽,她那高昂的唱腔、俊美的扮相,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在《文化交流》杂志与浙江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戏迷擂台”活动中,我有幸与钱惠丽相遇,相谈甚欢,在此期间,对她作了一次深入的采访
期刊
勤奋、好学、谈吐儒雅,这是丽水皇都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进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对于一个刚刚涉足房地产行业的新兵来说,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带领企业员工取得多项荣誉,在保证开工面积、销售业绩的情况下,将企业及产品品牌提升到新的高度,这说明了他的用心、勤恳和智慧。  刘进旺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亲切,永远面带微笑,或许在他看来微笑是一种自己可以付出的快乐。与他交谈,你会被他的那种怡
期刊
元月中旬,当江西浔阳古城飘洒第一场瑞雪时,有“江南一枝梅”之称的画梅大家傅梅影先生赠我一册《傅梅影墨梅精品集》,这是先生多年来精心创作的精品墨梅图,这些墨梅作品有多幅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或在境外参加展出。打开精品集,但见墨梅作品千姿百态,万种风情,老干虬枝,曲如龙腾,奇崛古朴,清气袭人,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被业内人士和收藏界认为是部不可多得的珍藏精品,捧之令人爱不释手,览之令人回肠荡气
期刊
他是《天下无贼》里的“傻根”,《暗算》里的“阿炳”,最近又成了《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王宝强这个朴实的农村小伙,在影片中所饰演的许多角色,憨憨地感动着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这个8岁就到少林寺习武的穷孩子,成功道路充满了传奇色彩。    八岁习武少林寺    王宝强出生在河北南和县农村,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因为家里穷,他穿的衣裳都是捡哥姐穿剩的。1992年6月的一天晚上,他在村里露天看完李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