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学主要内容都是字、词、句、段、篇,五者相互联系,不可或缺。词语教学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们往往只重视内容的感悟,而忽视了对词语的教学;或者只重视对字词的认读、书写,而忽视了对词语的理解;即便涉及了词语,也游离了文本,只是单独而简单地进行词语解释,似乎也就仅限于此;更多的时候,词语教学成为课堂中可有可无的“语文教学点缀”,不管属于哪种情况,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规范的。
一、语文课堂运用中感受词语教学的力度
文字平铺在纸上,不能“说”也不能“动”,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如果能通过老师的一读一点一讲,文字的内涵便能立即从纸上鲜活起来,学生就会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意境,看到生活的本来样子:草儿绿了,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不同的词语教学案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不同的老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引导方法。
教法一:
(请学生课前查字典,理解“饱经风霜”一词。)
师:什么是“饱经风霜”?
生:形容经历了很多困苦和磨难。
师:车夫的脸为什么会“饱经风霜”?
教法二: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额头布满皱纹。
生: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点别的来?
生:这位车夫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生:车夫的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是很累很累的。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摊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得他只能蹲在地上呻吟。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生纷纷发言)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这两种教法截然不同,教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见一斑。教法一的学生虽然能正确说出“饱经风霜”的意思,但却不会灵活运用;教法二的学生尽管不能完整说出词语的详细解释,却可以灵活运用。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词语教学不应该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二、在情境中把握词语教学的深度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词语教学更是独具特色,用他那极富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在了无痕迹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准确解析词语的含义,渗透了词语的用法。在给学生讲解“流利”一词时,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看看“流利”这个词语在哪句话里?找出来读读,看看说的是什么?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周总理不住地点头。”
师: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吗?谁能背一背?”
生:(背)“锄禾日……”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求用上‘流利’这个词语。
生:**同学背得很不流利。”
师:以前学的,今天一时紧张没背好。我想,现在他已经想起来了。再背一遍,怎么样?(该生又背,这次背得很好)
师:这次背得怎么样?谁再来说一说?
生:**同学这次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你知道流利是什么意思吗?
生:流利就是背得不结巴。
生:流利就是读书读得很熟练。
师:请小朋友看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老师拿出钢笔在纸上作写字状,笔不出水,甩不出水,甩了甩再写。)谁来说一说?
生: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有时不出水,写字很不流利。
师:我换一支笔,看看怎么样?(老师用另一支笔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草书。)
生:于老师这支笔写字很流利。
生:于老师用一支紫色的钢笔,很流利地寫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流利”一词,意思抽象,学生理解或造句都较为困难。于老师精心设计情境,沟通词语与生活情境的联系,词语的意思便化为具体的形象,进而运用词语描述情境,既生动地理解了词义,又给造句赋予了情趣。因此,对一些词义抽象的字词,只要我们注重过程,善于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描述情境,就能将词语化作具体的形象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终生难忘。
三、在联想中拓展词语教学的广度
课堂教学的精彩主要表现在情节的安排、组织和细节的处理上。在词语教学当中,教师颇具匠心的安排的确能让课堂更加精彩!比如一位老师在《搭石》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人影绰绰”一词的。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该老师把通过查字典理性理解词义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想像入境感性领悟词语意蕴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掌握了词语的字面意思,而且进入词语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深切感受到词语所蕴含的情韵、色彩和美感,真正达到了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一、语文课堂运用中感受词语教学的力度
文字平铺在纸上,不能“说”也不能“动”,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如果能通过老师的一读一点一讲,文字的内涵便能立即从纸上鲜活起来,学生就会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意境,看到生活的本来样子:草儿绿了,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不同的词语教学案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不同的老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引导方法。
教法一:
(请学生课前查字典,理解“饱经风霜”一词。)
师:什么是“饱经风霜”?
生:形容经历了很多困苦和磨难。
师:车夫的脸为什么会“饱经风霜”?
教法二: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额头布满皱纹。
生: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点别的来?
生:这位车夫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生:车夫的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是很累很累的。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摊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得他只能蹲在地上呻吟。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生纷纷发言)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这两种教法截然不同,教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见一斑。教法一的学生虽然能正确说出“饱经风霜”的意思,但却不会灵活运用;教法二的学生尽管不能完整说出词语的详细解释,却可以灵活运用。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词语教学不应该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二、在情境中把握词语教学的深度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词语教学更是独具特色,用他那极富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在了无痕迹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准确解析词语的含义,渗透了词语的用法。在给学生讲解“流利”一词时,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看看“流利”这个词语在哪句话里?找出来读读,看看说的是什么?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周总理不住地点头。”
师: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吗?谁能背一背?”
生:(背)“锄禾日……”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求用上‘流利’这个词语。
生:**同学背得很不流利。”
师:以前学的,今天一时紧张没背好。我想,现在他已经想起来了。再背一遍,怎么样?(该生又背,这次背得很好)
师:这次背得怎么样?谁再来说一说?
生:**同学这次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你知道流利是什么意思吗?
生:流利就是背得不结巴。
生:流利就是读书读得很熟练。
师:请小朋友看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老师拿出钢笔在纸上作写字状,笔不出水,甩不出水,甩了甩再写。)谁来说一说?
生: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有时不出水,写字很不流利。
师:我换一支笔,看看怎么样?(老师用另一支笔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草书。)
生:于老师这支笔写字很流利。
生:于老师用一支紫色的钢笔,很流利地寫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流利”一词,意思抽象,学生理解或造句都较为困难。于老师精心设计情境,沟通词语与生活情境的联系,词语的意思便化为具体的形象,进而运用词语描述情境,既生动地理解了词义,又给造句赋予了情趣。因此,对一些词义抽象的字词,只要我们注重过程,善于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描述情境,就能将词语化作具体的形象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终生难忘。
三、在联想中拓展词语教学的广度
课堂教学的精彩主要表现在情节的安排、组织和细节的处理上。在词语教学当中,教师颇具匠心的安排的确能让课堂更加精彩!比如一位老师在《搭石》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人影绰绰”一词的。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该老师把通过查字典理性理解词义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想像入境感性领悟词语意蕴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掌握了词语的字面意思,而且进入词语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深切感受到词语所蕴含的情韵、色彩和美感,真正达到了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