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学科,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变教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环境中学习科学。同时,采用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课外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在上《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多给探究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知道了种子发芽与水有关,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阳光、温度等条件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需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种植的绿豆种子一盆放在明亮有阳光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学生发现绿豆种子发芽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温度,空气等条件。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利用现代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为了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光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三一”教学法远远是不能实现的。为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形象生动。如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时,我就用flash动画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然后再让學生分组实验,验证了光是以直线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但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如动物的变态、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岩石的形成等均可用动画显示。故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对上好科学课起到了良好的收效。
四、进行课外研究,培养科学意志
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山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在上《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时,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实验,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生长情况,做好记录,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故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努力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与探究,倡导“真情实感、亲自体验”,并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试验教学,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科学课真正富有实效,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一、注重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在上《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多给探究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知道了种子发芽与水有关,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阳光、温度等条件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需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种植的绿豆种子一盆放在明亮有阳光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学生发现绿豆种子发芽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温度,空气等条件。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利用现代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为了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光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三一”教学法远远是不能实现的。为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形象生动。如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时,我就用flash动画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然后再让學生分组实验,验证了光是以直线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但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如动物的变态、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岩石的形成等均可用动画显示。故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对上好科学课起到了良好的收效。
四、进行课外研究,培养科学意志
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山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在上《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时,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实验,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生长情况,做好记录,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故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努力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与探究,倡导“真情实感、亲自体验”,并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试验教学,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科学课真正富有实效,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