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心理学家指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探索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每课堂前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富有启发激趣的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资源,使“问题”内容充分体现新知识的形成,促进学生思维进入兴奋、活跃状态。我常常采用问题悬念、直观投影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我用多媒体这样导入:首先让学生观察和发现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请同学们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这就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2.创造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还需要有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玩、乐中学,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2.1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识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先和学生做这样一个游戏,你们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然后分别用3、5、7去除,你只要告诉我余数,我就马上告诉你这个数是几。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我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2 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发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3.相互交流探讨,学生自主赏识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新的理念,引导学生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变机械的学为灵活的学,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平等地成为理论的研究者,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探讨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落实自身的位置,体会到学生学习的艰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才能由衷的赞美每个学生努力获取的些许进步,更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利地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到更多的知识,超越自我。
例如:六年级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发展性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某工厂要运20吨货物,5小时运了a 吨,几小时才能运完?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解答,不一会儿,学生都完成了。教师并不马上讲评,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分别参与到各小组,倾听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同时老师也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学生相互赏识,从而内化新知,有的组通过讨论,又找了新的解法,每学到了一种方法,儿童特有的溢于言表的愉悦涌上了心头,拓宽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课后,我问两个还久久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学生,他们说:“今天小组交流的新方法‘5÷a’和‘5×(1÷ a)’我弄懂了,觉得既简单又巧妙,我今天真正感到了学习非常有趣,我愿意学。”不同的学生吸纳他们的解法是不同的,在自主营造的和谐氛围中,获取到知识的兴奋感,又激发了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乐学、爱学。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要以学生的课堂为主阵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去发现,去操作,去质疑,去吸纳,促进学生爱好数学,会学数学,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有了自主学习能力,才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心理学家指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探索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每课堂前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富有启发激趣的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资源,使“问题”内容充分体现新知识的形成,促进学生思维进入兴奋、活跃状态。我常常采用问题悬念、直观投影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我用多媒体这样导入:首先让学生观察和发现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请同学们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这就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2.创造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还需要有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玩、乐中学,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2.1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识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先和学生做这样一个游戏,你们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然后分别用3、5、7去除,你只要告诉我余数,我就马上告诉你这个数是几。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我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2 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发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3.相互交流探讨,学生自主赏识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新的理念,引导学生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变机械的学为灵活的学,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平等地成为理论的研究者,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探讨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落实自身的位置,体会到学生学习的艰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才能由衷的赞美每个学生努力获取的些许进步,更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利地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到更多的知识,超越自我。
例如:六年级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发展性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某工厂要运20吨货物,5小时运了a 吨,几小时才能运完?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解答,不一会儿,学生都完成了。教师并不马上讲评,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分别参与到各小组,倾听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同时老师也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学生相互赏识,从而内化新知,有的组通过讨论,又找了新的解法,每学到了一种方法,儿童特有的溢于言表的愉悦涌上了心头,拓宽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课后,我问两个还久久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学生,他们说:“今天小组交流的新方法‘5÷a’和‘5×(1÷ a)’我弄懂了,觉得既简单又巧妙,我今天真正感到了学习非常有趣,我愿意学。”不同的学生吸纳他们的解法是不同的,在自主营造的和谐氛围中,获取到知识的兴奋感,又激发了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乐学、爱学。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要以学生的课堂为主阵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去发现,去操作,去质疑,去吸纳,促进学生爱好数学,会学数学,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有了自主学习能力,才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