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脉灵”胶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40例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44121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多发病,笔者于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中医周围血管科门诊及病区以“清脉灵”纯中药胶囊治疗40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用药期间暂停西药治疗,以观察疗效。结论:“清脉灵”胶囊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良好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
  【关键词】清脉灵;血栓性;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6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64-01
  
  血栓性浅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是临床上多发、常见病,青壮年多见。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发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在四肢可发生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属支,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在胸腹壁可发生于胸腹壁浅静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因不明确,可以迁徙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此病属于中医学“脉痹”、“恶脉”、“赤脉”、“黄鳅痈”、“血瘀”等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清脉灵”胶囊是我院中医周围血管科自制中成药制剂,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对于脉络湿热证、脉络瘀阻证均有良好疗效。笔者于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以“清脉灵”胶囊治疗40例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满意,临床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2.3:1;年龄31~67岁;病程1周~4年,其中发生于下肢的37例,发生于上肢2例,发生于胸壁的1例。
  1.2诊断标准根据陈淑长教授所编纂的《中医血管外科学》所定标准[1]:发生于下肢者,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出现褐色条形表现,其下可触及条索;发生于胸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索;多普勒检查,其结果可提示浅静脉是否通畅;血液流变学检查可表现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升高。
  1.3治疗方法 口服“清脉灵”胶囊6粒/次~10粒/次、3/日。用药期间,暂停西药治疗。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筋脉硬索结节消退;有效: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筋脉硬索或结节未完全消退;无效:筋脉硬索、红肿继续蔓延游走。
  2.2结果本组40例治愈23例,占57.5%;有效15例,占37.5%;无效2例,占10%。总有效率95%。
  
  3讨论
  
  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病因病机认为:湿热之邪外侵,或寒湿凝滞,郁久化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湿热淤血留滞于脉络,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积滞不散,脉络淤阻,或外伤、染毒、牵拉,或经脉创伤,或输血、输液,均可导致气血淤滞、脉道阻塞而发本病。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为各种原因导致中小浅静脉管内膜损伤,具有血栓形成、静脉壁炎症反应的组织学形态,血管内膜下有成纤维细胞浸润,伴继发血栓形成,血栓阻塞的管腔,可因机化而再通,静脉壁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炎性浸润,偶有巨细胞,病变血管附近组织很少有炎症反应,也无脂膜炎。“清脉灵”胶囊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金银花、玄参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导滞的功能。《本草纲目》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自古以来,金银花常用于清热解毒,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等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物质、忍冬甙、肌醇及微量挥发油等。药理研究金银花有三大作用:一是抗病原微生物。实验证明金银花对各种致病菌、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皮肤真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二是增强免疫功能。金银花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三是抗炎、解热。金银花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对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渗出性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本草纲目•草部》 载“玄参,气味(根)苦、微寒、无毒”。现代药理对玄参作用进行了综述:中药玄参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降压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因此,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清脉灵”胶囊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良好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未发现不良反应,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尚德俊,王嘉桔,张柏根.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血栓性浅静脉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7-566
  [2]陈淑长.中医血管外科学.血栓性浅静脉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7:201-20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李强,侯玉芬,张磊,等.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10(21)
  (收稿日期:2009.02.2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大脑表浅肿瘤的CT MRI表现并探讨其影像诊断特征。材料和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大脑表浅肿瘤80例,行CT、MRI检查。结果:少枝胶质瘤47例,间变性少枝胶质瘤10例,节细胞胶质瘤15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5例,多形黄色细胞瘤3例。结论:脑浅表肿瘤存在影像特征,CT及MRI对其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少枝胶质细胞瘤;节细胞肿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的疗效差异。结果:采用a-2b干扰素的治疗组的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偏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明显差异性。治疗组32例患者,应用干扰素后,发热25例,占78.13%,流感样,症状17例,占53.1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的变化与胰岛素的关系。方法:实验分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优降糖类降糖药,检测血浆内ET-1和Ang-Ⅱ的含量变化。结果:ET-1和Ang-Ⅱ的含量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各项指标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我中心体检的25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五项检验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于2007年到2009年2月在我中心体检的乙型肝炎病人中的临床检验结果。结果:本组25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 都显示有不同指标阳性,其中HBsAg阳性率最高,为94.9%,30岁年龄组更容易患乙肝。结论:乙肝五项是乙型肝炎治疗依据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乙型肝炎;生化检验;乙肝五项  【中图分类号】R512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骨外固定器治疗严重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03例胫骨骨折患者应用骨外固定器治疗。结果:患者随访证实均取得良好愈合。结论:骨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折,特别是对于开放骨折伴有骨缺损的病人,在一期外固定器固定术中,使骨缺损的两断端互相接触,对骨折行短缩对位,约2周后,利用外固定器的调节装置行骨延长术。此方法在创面处理的同时,一期完成了骨折的治疗和骨缺
期刊
【摘要】目的:对肋间神经阻滞对减轻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治疗进行了研究。方法:对我院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组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压、心率无显著性差异肋间神经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4小时、24小时时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能有效地减轻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的急性疼痛,减少术后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关键词】镇痛治疗;胸腔镜手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中风的疗效结果。方法:将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各方面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均给与常规综合抢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应用安宫牛黄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比较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综合疗效比较方面具有显著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对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分析,对HPLC法测定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含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步评定,再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最后用扩展不确定度(置信概率为95%)来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表述。  【关键词】不确定度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中图分类号】R2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005-02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四藤饮和四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组,将其中82例予中药煎剂(四藤饮合四物汤)治疗(治疗组),78例予甲氨喋呤15mg每周1次,加双氯灭痛25mg,每日3次治疗(对照组),着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的变化。结果:四藤饮和四物汤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
期刊
【摘要】目的: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探讨人群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方法:1754例患者在2007年1月~2009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动态心电图室进行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进行统计归纳、对比分析。结果:1754例共检出心律失常3684例次,其中房早1370(78.1%)、室早1073(61.2%)、短阵房速595(33.9%)、房颤53(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