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多发病,笔者于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中医周围血管科门诊及病区以“清脉灵”纯中药胶囊治疗40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用药期间暂停西药治疗,以观察疗效。结论:“清脉灵”胶囊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良好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
【关键词】清脉灵;血栓性;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6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64-01
血栓性浅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是临床上多发、常见病,青壮年多见。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发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在四肢可发生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属支,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在胸腹壁可发生于胸腹壁浅静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因不明确,可以迁徙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此病属于中医学“脉痹”、“恶脉”、“赤脉”、“黄鳅痈”、“血瘀”等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清脉灵”胶囊是我院中医周围血管科自制中成药制剂,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对于脉络湿热证、脉络瘀阻证均有良好疗效。笔者于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以“清脉灵”胶囊治疗40例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满意,临床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2.3:1;年龄31~67岁;病程1周~4年,其中发生于下肢的37例,发生于上肢2例,发生于胸壁的1例。
1.2诊断标准根据陈淑长教授所编纂的《中医血管外科学》所定标准[1]:发生于下肢者,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出现褐色条形表现,其下可触及条索;发生于胸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索;多普勒检查,其结果可提示浅静脉是否通畅;血液流变学检查可表现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升高。
1.3治疗方法 口服“清脉灵”胶囊6粒/次~10粒/次、3/日。用药期间,暂停西药治疗。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筋脉硬索结节消退;有效: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筋脉硬索或结节未完全消退;无效:筋脉硬索、红肿继续蔓延游走。
2.2结果本组40例治愈23例,占57.5%;有效15例,占37.5%;无效2例,占10%。总有效率95%。
3讨论
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病因病机认为:湿热之邪外侵,或寒湿凝滞,郁久化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湿热淤血留滞于脉络,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积滞不散,脉络淤阻,或外伤、染毒、牵拉,或经脉创伤,或输血、输液,均可导致气血淤滞、脉道阻塞而发本病。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为各种原因导致中小浅静脉管内膜损伤,具有血栓形成、静脉壁炎症反应的组织学形态,血管内膜下有成纤维细胞浸润,伴继发血栓形成,血栓阻塞的管腔,可因机化而再通,静脉壁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炎性浸润,偶有巨细胞,病变血管附近组织很少有炎症反应,也无脂膜炎。“清脉灵”胶囊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金银花、玄参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导滞的功能。《本草纲目》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自古以来,金银花常用于清热解毒,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等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物质、忍冬甙、肌醇及微量挥发油等。药理研究金银花有三大作用:一是抗病原微生物。实验证明金银花对各种致病菌、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皮肤真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二是增强免疫功能。金银花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三是抗炎、解热。金银花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对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渗出性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本草纲目•草部》 载“玄参,气味(根)苦、微寒、无毒”。现代药理对玄参作用进行了综述:中药玄参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降压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因此,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清脉灵”胶囊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良好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未发现不良反应,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尚德俊,王嘉桔,张柏根.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血栓性浅静脉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7-566
[2]陈淑长.中医血管外科学.血栓性浅静脉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7:201-20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李强,侯玉芬,张磊,等.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10(21)
(收稿日期:2009.02.21)
【关键词】清脉灵;血栓性;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6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64-01
血栓性浅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是临床上多发、常见病,青壮年多见。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发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在四肢可发生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属支,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在胸腹壁可发生于胸腹壁浅静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因不明确,可以迁徙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此病属于中医学“脉痹”、“恶脉”、“赤脉”、“黄鳅痈”、“血瘀”等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清脉灵”胶囊是我院中医周围血管科自制中成药制剂,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对于脉络湿热证、脉络瘀阻证均有良好疗效。笔者于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以“清脉灵”胶囊治疗40例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满意,临床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2.3:1;年龄31~67岁;病程1周~4年,其中发生于下肢的37例,发生于上肢2例,发生于胸壁的1例。
1.2诊断标准根据陈淑长教授所编纂的《中医血管外科学》所定标准[1]:发生于下肢者,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出现褐色条形表现,其下可触及条索;发生于胸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索;多普勒检查,其结果可提示浅静脉是否通畅;血液流变学检查可表现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升高。
1.3治疗方法 口服“清脉灵”胶囊6粒/次~10粒/次、3/日。用药期间,暂停西药治疗。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筋脉硬索结节消退;有效: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筋脉硬索或结节未完全消退;无效:筋脉硬索、红肿继续蔓延游走。
2.2结果本组40例治愈23例,占57.5%;有效15例,占37.5%;无效2例,占10%。总有效率95%。
3讨论
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病因病机认为:湿热之邪外侵,或寒湿凝滞,郁久化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湿热淤血留滞于脉络,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积滞不散,脉络淤阻,或外伤、染毒、牵拉,或经脉创伤,或输血、输液,均可导致气血淤滞、脉道阻塞而发本病。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为各种原因导致中小浅静脉管内膜损伤,具有血栓形成、静脉壁炎症反应的组织学形态,血管内膜下有成纤维细胞浸润,伴继发血栓形成,血栓阻塞的管腔,可因机化而再通,静脉壁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炎性浸润,偶有巨细胞,病变血管附近组织很少有炎症反应,也无脂膜炎。“清脉灵”胶囊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金银花、玄参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导滞的功能。《本草纲目》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自古以来,金银花常用于清热解毒,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等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物质、忍冬甙、肌醇及微量挥发油等。药理研究金银花有三大作用:一是抗病原微生物。实验证明金银花对各种致病菌、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皮肤真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二是增强免疫功能。金银花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三是抗炎、解热。金银花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对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渗出性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本草纲目•草部》 载“玄参,气味(根)苦、微寒、无毒”。现代药理对玄参作用进行了综述:中药玄参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降压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因此,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清脉灵”胶囊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良好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未发现不良反应,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尚德俊,王嘉桔,张柏根.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血栓性浅静脉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7-566
[2]陈淑长.中医血管外科学.血栓性浅静脉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7:201-20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李强,侯玉芬,张磊,等.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10(21)
(收稿日期:200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