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唐煮宋点”,“客来烹茶”,茶道承传千年,变换诸多风雅。在寒冷的冬天,烹茶一碗捧于掌上,静看瓯起茗云,盏生异花,是多么温暖的事情。本刊有幸采访了茶百戏研发传承人章志峰老师,学习到几近失传的茶百戏知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章老师为复原“茶百戏”,一直苦学深究,他为我们娓娓道来的,不仅仅是茶百戏知识和研究心得,更是他对中国古典茶文化的深深热爱,正所谓:点绘玉露浓,波镜骤飞花。手上千斤重,不止一碗茶。
◎再现传奇茶百戏
记者:感谢章志峰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茶百戏是十分风雅的古茶道,历史悠久又几近失传,请问章老师为何选择做茶百戏的传承者,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
章志峰:初次了解茶百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在农大读茶学专业时对茶百戏感到十分好奇,茶汤如何能显现图案?简直不可思议。带着疑惑我问了许多老师都没有得到答案,但他们告知了一些线索。后来我历经周折两度到了日本留学和交流,学习日本茶叶加工技术和日本抹茶道。通过学习日本茶道和茶道老师的交流,我了解体验了点茶法,结合古代资料综合分析得到一些启发。2005年回国后,我开始系统的试验性研究,自筹资金,选择适合的茶园,通过对不同的茶树品种、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不同的采摘标准以及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点茶和分茶技巧进行几百次的对比试验,终于在2009年恢复了这一珍贵的分茶技艺,用自己加工的茶叶原料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案。
记者:可以请章老师介绍一下如此珍贵的茶百戏吗?
章志峰: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皇帝和文人的推崇而做得了极致。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其详细文献记载,经二十多年研究直到2009年才恢复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记者:茶百戏在古人的生活中有着很重的分量,请问章老师,关于茶百戏都有什么典故呢?
章志峰:茶百戏在历史上受到朝廷和文人、僧人、艺人的喜爱,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现在列举一些较典型的故事。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书画,同时也精于分茶,经常举办茶会,赐宴群臣,亲自为大臣点茶、分茶。 据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已,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描述了宋徽宗亲自为大臣注汤击沸,给大臣欣赏他分茶时形成的景象。
许多文人喜爱分茶,诗词中多有分茶描述, 陆游就是其中之一。在著名《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这年春天,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到临安(今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百无聊赖中以“戏分茶”(即用分茶娱乐消遣)与“闲作草”打发时光。分茶已成为诗人常玩的很有品位的文娱活动。陆游在 《疏山东堂昼眠》诗中写道:“饭饱眼欲闭,心闭身自安。……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描述了陆游父子同玩分茶消遣的情景,别有一番情趣。
宋代僧人也喜爱分茶,其中有许多高手,杨万里 《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记载僧人分茶的情景:“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详细描绘了显上人分茶的情景,茶汤搅拌后在兔毫盏面上幻变出各种奇特的画面,有如变化莫测的山水天空,或似劲疾洒脱的草书,令人惊叹。
◎分茶显现茶汤灵动的美
记者:请问茶百戏与现今大众所了解的一般茶道有怎样的区别?
章志峰:方法不同,茶百戏采用点茶法,茶汤不透明但可以显现图案,现代茶艺主要是泡茶法,茶汤无法显现图案。点茶法饮用的茶汤有丰富泡沫富含氧,滋味较为醇和。工具不同,点茶法需要专用工具如茶筅、茶瓶、茶磨等。原料不同,点茶法和茶百戏原料为茶鲜叶特制的团饼茶。营养不同,泡茶法只能利用茶中约40%左右溶于水的营养。点茶法除了可利用溶于水的营养外还可充分利用茶中许多不溶于水的营养如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等,具有更高的营养和保健功效。
记者:茶百戏具有地域性吗?它是怎样列入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呢?
章志峰:历史上茶百戏在京城和许多城市以及江南茶区都有流传,在闽北武夷山一带也十分盛行。唐代徐夤在《尚书惠蜡面茶》记载:“武夷春暖月初圆……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说明武夷山在唐代已初现茶百戏雏形。同时,唐代闽北一带存在斗茶的习俗,也促进了茶百戏的产生和开展。到了宋代,由于受到杨万里、范仲淹和章岷等众多文人的推崇,茶百戏在闽北得到较大推广。据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茶具”记载:“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尚,无不尚分茶者。”说明茶百戏当时在闽北建宁(今建瓯)一带十分盛行。茶百戏自再现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更好传承和保护这一经典文化,2010年武夷山市政府正式将茶百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中华传统文化急需普及宣传。很多人误认茶百戏与咖啡拉花相似,请章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两者的区别。
章志峰:茶百戏与咖啡拉花都可以在液体表面形成图案,有人认为两者是一回事,也有人认为茶百戏也是在茶汤中加入牛奶或其他成分形成的,这些都是认识上的混淆,其实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一,两者的历史背景不同。茶百戏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关于咖啡拉花的起源,目前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文献记载,只知道是欧美的文化。
其二,两者使用的原料不同。茶百戏的特点是仅用茶汤不用其他的原料,通过冲点搅拌等技法(物理方法)使茶汤纹脉显现深浅变化从而形成各种图案,并没有加入茶汤之外的其他原料。而咖啡拉花要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原料即咖啡和牛奶,使两者原料叠加形成各种的图案,并不是咖啡液本身变幻形成的图案。
其三,两者的技法和表现力不同。茶百戏仅用茶汤使之产生变幻,是一种瞬间艺术,保留一段时间会消失。茶百戏要形成图案对茶原料和技法的要求很高,表现力也极其丰富,适于表现各种山水花鸟图案,尤其适于表现中国风格的字画。而咖啡拉花是利用牛奶比咖啡轻可以浮在咖啡表面的特点,在浓咖啡的表面注入牛奶形成图案。
其四, 两者变幻的效果不同。茶百戏具独特的变幻效果。茶百戏的图案是茶汤自身变幻形成的,保留一段时间后消散,恢复为茶汤原来的状态,通过特殊技法(物理方法)又可在同一茶汤中,形成新的图案,如此图案由产生——消散——再产生——再消散,可以反复多次变幻,形成不同的图案。而咖啡拉花是两者互不相溶的材料叠加形成的,图案形成后难以消散,不具备变幻的效果。
◎走近当代茶百戏
记者:茶百戏的历史价值有哪些?在当今社会,茶百戏又有怎样的独特价值呢?
章志峰:茶百戏是中华经典茶文化,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受到皇帝臣子、文人骚客的推崇,反映了古代风雅之士的审美情趣。在茶百戏没有恢复以前,人们对于古籍书上描述的茶汤形成的景象只能是各种的猜测,无法真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更不可能亲眼欣赏、亲口品饮和亲手体验,如今都成为现实。
茶百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欣赏、品饮、保健兼备的茶文化产品。茶百戏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赏心悦目的体验,茶汤幻变的功能对观众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适于各种活动展示,突出活动的主题,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同时其茶产品(饼茶)即可采用点茶法演示和品饮,又可用现代的泡茶法饮用,是跨越时代的新型茶产品。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粉一同饮用,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更多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谷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茶百戏具有重要的文化审美价值。茶百戏是用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一种瞬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变幻性和灵动的特征,有别于一般用固态材料表现的艺术作品。由于茶汤独特的灵动性和质感,适用于表现中国风格的字画,所以别名水丹青。它使中国字画的表现形式由单一的固体材料发展到液体材料,是固态向液体的飞跃,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记者:茶百戏是非常精致的文化,做起来慢条斯理,回味悠长。这一点与现在提倡的慢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章老师认为茶百戏可以怎样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想通过传承古典文化而传递怎样的理念呢?
章志峰:茶百戏和现代生活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时代,人们超负荷工作造成身心疲惫,需要一些高雅的方式来调整和放松。通过点茶、斗茶、茶百戏等丰富的活动不仅可以增长见识和体验,同时还可以让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和修复,真正让生活慢下来。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人们从茶的种植、生产到品饮积累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茶百戏更是将茶的物质层面的享受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是物质到精神的一次飞跃。希望大家通过茶百戏和点茶、斗茶的体验,提高对中华点茶文化的认识,感受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者简介:章志峰老师,1984年农大茶学毕业,1997福建省对外友协公派赴日留学,2004-2005作为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被外交部选派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2009年恢复中华古代茶文化精粹——茶百戏,2010年茶百戏正式列入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现传奇茶百戏
记者:感谢章志峰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茶百戏是十分风雅的古茶道,历史悠久又几近失传,请问章老师为何选择做茶百戏的传承者,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
章志峰:初次了解茶百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在农大读茶学专业时对茶百戏感到十分好奇,茶汤如何能显现图案?简直不可思议。带着疑惑我问了许多老师都没有得到答案,但他们告知了一些线索。后来我历经周折两度到了日本留学和交流,学习日本茶叶加工技术和日本抹茶道。通过学习日本茶道和茶道老师的交流,我了解体验了点茶法,结合古代资料综合分析得到一些启发。2005年回国后,我开始系统的试验性研究,自筹资金,选择适合的茶园,通过对不同的茶树品种、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不同的采摘标准以及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点茶和分茶技巧进行几百次的对比试验,终于在2009年恢复了这一珍贵的分茶技艺,用自己加工的茶叶原料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案。
记者:可以请章老师介绍一下如此珍贵的茶百戏吗?
章志峰: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皇帝和文人的推崇而做得了极致。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其详细文献记载,经二十多年研究直到2009年才恢复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记者:茶百戏在古人的生活中有着很重的分量,请问章老师,关于茶百戏都有什么典故呢?
章志峰:茶百戏在历史上受到朝廷和文人、僧人、艺人的喜爱,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现在列举一些较典型的故事。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书画,同时也精于分茶,经常举办茶会,赐宴群臣,亲自为大臣点茶、分茶。 据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已,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描述了宋徽宗亲自为大臣注汤击沸,给大臣欣赏他分茶时形成的景象。
许多文人喜爱分茶,诗词中多有分茶描述, 陆游就是其中之一。在著名《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这年春天,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到临安(今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百无聊赖中以“戏分茶”(即用分茶娱乐消遣)与“闲作草”打发时光。分茶已成为诗人常玩的很有品位的文娱活动。陆游在 《疏山东堂昼眠》诗中写道:“饭饱眼欲闭,心闭身自安。……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描述了陆游父子同玩分茶消遣的情景,别有一番情趣。
宋代僧人也喜爱分茶,其中有许多高手,杨万里 《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记载僧人分茶的情景:“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详细描绘了显上人分茶的情景,茶汤搅拌后在兔毫盏面上幻变出各种奇特的画面,有如变化莫测的山水天空,或似劲疾洒脱的草书,令人惊叹。
◎分茶显现茶汤灵动的美
记者:请问茶百戏与现今大众所了解的一般茶道有怎样的区别?
章志峰:方法不同,茶百戏采用点茶法,茶汤不透明但可以显现图案,现代茶艺主要是泡茶法,茶汤无法显现图案。点茶法饮用的茶汤有丰富泡沫富含氧,滋味较为醇和。工具不同,点茶法需要专用工具如茶筅、茶瓶、茶磨等。原料不同,点茶法和茶百戏原料为茶鲜叶特制的团饼茶。营养不同,泡茶法只能利用茶中约40%左右溶于水的营养。点茶法除了可利用溶于水的营养外还可充分利用茶中许多不溶于水的营养如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等,具有更高的营养和保健功效。
记者:茶百戏具有地域性吗?它是怎样列入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呢?
章志峰:历史上茶百戏在京城和许多城市以及江南茶区都有流传,在闽北武夷山一带也十分盛行。唐代徐夤在《尚书惠蜡面茶》记载:“武夷春暖月初圆……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说明武夷山在唐代已初现茶百戏雏形。同时,唐代闽北一带存在斗茶的习俗,也促进了茶百戏的产生和开展。到了宋代,由于受到杨万里、范仲淹和章岷等众多文人的推崇,茶百戏在闽北得到较大推广。据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茶具”记载:“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尚,无不尚分茶者。”说明茶百戏当时在闽北建宁(今建瓯)一带十分盛行。茶百戏自再现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更好传承和保护这一经典文化,2010年武夷山市政府正式将茶百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中华传统文化急需普及宣传。很多人误认茶百戏与咖啡拉花相似,请章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两者的区别。
章志峰:茶百戏与咖啡拉花都可以在液体表面形成图案,有人认为两者是一回事,也有人认为茶百戏也是在茶汤中加入牛奶或其他成分形成的,这些都是认识上的混淆,其实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一,两者的历史背景不同。茶百戏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关于咖啡拉花的起源,目前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文献记载,只知道是欧美的文化。
其二,两者使用的原料不同。茶百戏的特点是仅用茶汤不用其他的原料,通过冲点搅拌等技法(物理方法)使茶汤纹脉显现深浅变化从而形成各种图案,并没有加入茶汤之外的其他原料。而咖啡拉花要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原料即咖啡和牛奶,使两者原料叠加形成各种的图案,并不是咖啡液本身变幻形成的图案。
其三,两者的技法和表现力不同。茶百戏仅用茶汤使之产生变幻,是一种瞬间艺术,保留一段时间会消失。茶百戏要形成图案对茶原料和技法的要求很高,表现力也极其丰富,适于表现各种山水花鸟图案,尤其适于表现中国风格的字画。而咖啡拉花是利用牛奶比咖啡轻可以浮在咖啡表面的特点,在浓咖啡的表面注入牛奶形成图案。
其四, 两者变幻的效果不同。茶百戏具独特的变幻效果。茶百戏的图案是茶汤自身变幻形成的,保留一段时间后消散,恢复为茶汤原来的状态,通过特殊技法(物理方法)又可在同一茶汤中,形成新的图案,如此图案由产生——消散——再产生——再消散,可以反复多次变幻,形成不同的图案。而咖啡拉花是两者互不相溶的材料叠加形成的,图案形成后难以消散,不具备变幻的效果。
◎走近当代茶百戏
记者:茶百戏的历史价值有哪些?在当今社会,茶百戏又有怎样的独特价值呢?
章志峰:茶百戏是中华经典茶文化,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受到皇帝臣子、文人骚客的推崇,反映了古代风雅之士的审美情趣。在茶百戏没有恢复以前,人们对于古籍书上描述的茶汤形成的景象只能是各种的猜测,无法真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更不可能亲眼欣赏、亲口品饮和亲手体验,如今都成为现实。
茶百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欣赏、品饮、保健兼备的茶文化产品。茶百戏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赏心悦目的体验,茶汤幻变的功能对观众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适于各种活动展示,突出活动的主题,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同时其茶产品(饼茶)即可采用点茶法演示和品饮,又可用现代的泡茶法饮用,是跨越时代的新型茶产品。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粉一同饮用,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更多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谷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茶百戏具有重要的文化审美价值。茶百戏是用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一种瞬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变幻性和灵动的特征,有别于一般用固态材料表现的艺术作品。由于茶汤独特的灵动性和质感,适用于表现中国风格的字画,所以别名水丹青。它使中国字画的表现形式由单一的固体材料发展到液体材料,是固态向液体的飞跃,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记者:茶百戏是非常精致的文化,做起来慢条斯理,回味悠长。这一点与现在提倡的慢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章老师认为茶百戏可以怎样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想通过传承古典文化而传递怎样的理念呢?
章志峰:茶百戏和现代生活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时代,人们超负荷工作造成身心疲惫,需要一些高雅的方式来调整和放松。通过点茶、斗茶、茶百戏等丰富的活动不仅可以增长见识和体验,同时还可以让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和修复,真正让生活慢下来。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人们从茶的种植、生产到品饮积累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茶百戏更是将茶的物质层面的享受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是物质到精神的一次飞跃。希望大家通过茶百戏和点茶、斗茶的体验,提高对中华点茶文化的认识,感受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者简介:章志峰老师,1984年农大茶学毕业,1997福建省对外友协公派赴日留学,2004-2005作为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被外交部选派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2009年恢复中华古代茶文化精粹——茶百戏,2010年茶百戏正式列入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