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真道无穷
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六经,自以为研究的时间够久,书中的涵义也够明白了,便去求见七十二位国君,和他们讨论先王之道,阐明周公、召公的政绩,但是没有一个国君肯听我的。要劝说人了解真理实在太难了。”
老子说:“你还算侥幸呢!没有碰到一位真要治世的国君。否则,你那些‘道’就行不通了。你所说的六经,是先王陈腐的遗迹,并不是先王的真迹!所谓迹,只是鞋印,不是鞋子本身。
“雌雄的水鸟相互凝视不动,自然就产生出幼鸟;雄虫在上鸣叫,雌虫在下应和,借着回声而受孕;还有一些雌雄同体的动物,因遥感而自生。它们的天性不能更改,命运也无法转移。这就跟时光不能停止,大道不可壅塞一样地自然。
“得到道的人,任何地方都可去得;失去道的人,到哪里都行不通。”
孔子返回住所,三月不曾出门。不数日又来见老子说:“我知道了。鸟鹊孵卵而化育,鱼类传沫而生子,蜂类昆虫遥感而自生;尤其是那昆虫,一生下弟弟,哥哥就哭泣(因以母奶喂婴)。我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和造化冥合,没有看到万物的天性,怎么能去教人呢?”
老子说道:“不错,你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
◎至人成道
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过澡,正披头散发要晾干它。老子木然直立,煞是惊人。孔子在外面等了一会儿,才再去求见,孔子说道:“是我眼睛看差了?还是事实本就是如此?刚才先生的形体就跟枯木一样,卓然直立若脱离了人世。”
老子说:“我正在万物刚开始的境界中游荡。”
孔子问:“这句话怎么说?”
老子答:“这种境界很难说得明白。不过,我还是把大概的情形告诉你吧!天地的阴阳之气,本是一动(阳)一静(阴);静出于天,动来自地,阴阳相交,万物丛生。你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关系,却看不到阴阳两气的形体。
“阴消阳息,夏满冬虚,夜晦昼明,日迁月移等变化,无时不在进行,却看不到它的功能所在;生有起源,死有归宿,遗憾的是却又找不到它的端倪和穷尽。这一切的一切若非道在推动,那会是谁?”
孔子又问:“请问在万物刚开始的境界中闲游是什么感觉?”
老子回答说:“能够到达‘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乐的。也惟有至人才可以达到这种地步。”
◎万物同一
孔子问:“你可以再详细地说说吗?”
老子答道:“譬如:食草的野兽,不怕移居草泽;生长水中的昆虫,不怕移居池沼。这是因为它们的变动少,没有影响到它们正常的生活。了解这个道理,那么,喜、怒、哀、乐的变化,也就扰乱不了我们的心怀,因为万物本就是同一的啊!
“知道天下万物本为一的道理,便会视四肢百骸为尘垢,生死循环为昼夜一般,对那身外的得、失、祸、福再也不会去计较。能做到弃声名如抛泥土一样的人,知道本身的一切重于外在的得失,也就能与时俱变,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觉得丧失了什么。
“何况那万物的变化,原就是无终无始,人心有什么好忧虑的?唉!惟有修道的人,才能了解这个道理啊!”
孔子问:“先生的德性已可配合天地,还需依赖‘智言’来修养心性。古代的君子不知道修养心性的事,那么他们是怎么成为君子的呢?”
老子说:“你这就错了。拿水来说吧!水相冲激,自然成声,这是水的本质。至人的道德,也就像水激成声一样,是来自‘自然’,不是‘修为’。
“天自然就有那么高,地自然就有那么厚,日月自然就有那么光明,难道它们又有什么修为吗?”
孔子回去后,把这些话告诉了颜回,然后说道:“对于大道,我就像瓮中的蠓虫一般,了解得太少。要不是先生为我启蒙,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地有多大呢!” 编辑/徐展
◎真道无穷
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六经,自以为研究的时间够久,书中的涵义也够明白了,便去求见七十二位国君,和他们讨论先王之道,阐明周公、召公的政绩,但是没有一个国君肯听我的。要劝说人了解真理实在太难了。”
老子说:“你还算侥幸呢!没有碰到一位真要治世的国君。否则,你那些‘道’就行不通了。你所说的六经,是先王陈腐的遗迹,并不是先王的真迹!所谓迹,只是鞋印,不是鞋子本身。
“雌雄的水鸟相互凝视不动,自然就产生出幼鸟;雄虫在上鸣叫,雌虫在下应和,借着回声而受孕;还有一些雌雄同体的动物,因遥感而自生。它们的天性不能更改,命运也无法转移。这就跟时光不能停止,大道不可壅塞一样地自然。
“得到道的人,任何地方都可去得;失去道的人,到哪里都行不通。”
孔子返回住所,三月不曾出门。不数日又来见老子说:“我知道了。鸟鹊孵卵而化育,鱼类传沫而生子,蜂类昆虫遥感而自生;尤其是那昆虫,一生下弟弟,哥哥就哭泣(因以母奶喂婴)。我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和造化冥合,没有看到万物的天性,怎么能去教人呢?”
老子说道:“不错,你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
◎至人成道
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过澡,正披头散发要晾干它。老子木然直立,煞是惊人。孔子在外面等了一会儿,才再去求见,孔子说道:“是我眼睛看差了?还是事实本就是如此?刚才先生的形体就跟枯木一样,卓然直立若脱离了人世。”
老子说:“我正在万物刚开始的境界中游荡。”
孔子问:“这句话怎么说?”
老子答:“这种境界很难说得明白。不过,我还是把大概的情形告诉你吧!天地的阴阳之气,本是一动(阳)一静(阴);静出于天,动来自地,阴阳相交,万物丛生。你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关系,却看不到阴阳两气的形体。
“阴消阳息,夏满冬虚,夜晦昼明,日迁月移等变化,无时不在进行,却看不到它的功能所在;生有起源,死有归宿,遗憾的是却又找不到它的端倪和穷尽。这一切的一切若非道在推动,那会是谁?”
孔子又问:“请问在万物刚开始的境界中闲游是什么感觉?”
老子回答说:“能够到达‘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乐的。也惟有至人才可以达到这种地步。”
◎万物同一
孔子问:“你可以再详细地说说吗?”
老子答道:“譬如:食草的野兽,不怕移居草泽;生长水中的昆虫,不怕移居池沼。这是因为它们的变动少,没有影响到它们正常的生活。了解这个道理,那么,喜、怒、哀、乐的变化,也就扰乱不了我们的心怀,因为万物本就是同一的啊!
“知道天下万物本为一的道理,便会视四肢百骸为尘垢,生死循环为昼夜一般,对那身外的得、失、祸、福再也不会去计较。能做到弃声名如抛泥土一样的人,知道本身的一切重于外在的得失,也就能与时俱变,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觉得丧失了什么。
“何况那万物的变化,原就是无终无始,人心有什么好忧虑的?唉!惟有修道的人,才能了解这个道理啊!”
孔子问:“先生的德性已可配合天地,还需依赖‘智言’来修养心性。古代的君子不知道修养心性的事,那么他们是怎么成为君子的呢?”
老子说:“你这就错了。拿水来说吧!水相冲激,自然成声,这是水的本质。至人的道德,也就像水激成声一样,是来自‘自然’,不是‘修为’。
“天自然就有那么高,地自然就有那么厚,日月自然就有那么光明,难道它们又有什么修为吗?”
孔子回去后,把这些话告诉了颜回,然后说道:“对于大道,我就像瓮中的蠓虫一般,了解得太少。要不是先生为我启蒙,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地有多大呢!”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