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二期课改的有效推进,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越来越趋向于整合。教师也开始关注美术活动中教师语言的逻辑性、指向性和生动性。教师在活动中通过语言营造气氛,引发幼儿创作的动机,引导幼儿理解创作的意图,激发幼儿绘画的信心,解答幼儿的疑问,总结幼儿讨论、确立重点等成为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一道七彩缤纷的彩虹。幼儿对于自己作品的介绍成为美术活动的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开始关注美术活动中幼儿对于美的感受与表达,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作品中隐藏的故事。教师对于美术活动理念的转变导致了在美术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质变,传统的“重视技能,轻视感受与表达”的美术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在幼儿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给予辅助和支持,进行美术技能、美术情感的提升,而非教师单向的传授。教师在活动中语言的表达、提问和回应方式的改变为幼儿创造了更多表达和表现的机会。
一、案例
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比较趋向于幼儿的体验和游戏性,美术活动一般都在一定的情境内进行,幼儿在游戏中,或者在情境中获得美术技能,因此教师情景化的美术语言就能让幼儿更为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更能让幼儿方便地掌握美术技能。美术活动《理发师》操作技能比较单一,只要是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撕细长条的技能,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获得这个技能,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实录一:
幼儿在撕贴好脸和五官后,开始示范撕细细的、长条变成头发。
师:头发是什么样的呀?
幼:细细的,长长的。
师:看,老师今天要变魔术喽,变出细细的长长的头发,好吗?
幼:好!
幼儿观看教师撕细长条。
师:刚才老师是怎么撕的呀?
幼:一点一点地、慢慢地撕。
师:还有呢?
幼:小手拿住了,一点一点地撕。
幼:手指贴在一起撕的。
师:宝宝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幼:好!
幼儿尝试操作。
反思:教师在教授技能的时候,使用的语言比较简单,主要是以增加的操作为主,然后让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在说的过程中,来指导幼儿撕细长条的技能,最后通过幼儿的自我尝试,来掌握撕细长条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美术语言比较平淡,没有很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的学也觉得比较无趣和单调,兴趣也不是很大。
实录二:
幼儿在撕贴好脸和五官后,老师伸出了两只手。
师:宝宝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孩子们一听游戏,一下了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
师:看,我的手要变喽,变成一只小老鼠。
孩子们一看老师的手变成了老鼠,也跟着变了起来。
师:小老鼠,玩了一会儿,肚子有点饿了,想要吃面条了。老师说着拿起了一张美工纸。
师:啊呜!啊呜!老鼠开始吃面条。老师边说边用手撕起了美工纸。
师:哎呀!猫姐姐看到了,马上去追小老鼠。说着把一边拿美工纸的手指拿到了撕的手指一起。
师:小老鼠看到了,连忙大口吃了起来……猫姐姐也在后面追呀追!看!老鼠把面条吃完喽!
幼儿一看到撕下的细长条,都开心地拍起手来。
师:小老鼠还没有吃饱呢,怎么办呀?
幼:再吃点面条!
师:好的,那请你们来帮忙,好吗?
幼儿很兴奋地说:“好!”
二、活动反思与启示
第二次活动中,教师运用的是一个有趣的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幼儿在好玩的情境、有趣的语言中,逐步地掌握了撕细长条的技能,两次活动,不同的美术语言,组织出了不同效果的两次活动,可见教师在活动中,语言的正确引导和适当运用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运用语言将活动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幼儿喜欢的卡通角色、动画人物等等的运用,可以很快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的语言要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对影响孩子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年龄小,只有运用形象的比喻、适当的夸张,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小班幼儿,形象、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能更好地让他们发挥想象,理解步骤,掌握技能。
再次,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煽动性,让语言的变化来影响和控制孩子的情绪,也就是说让孩子的情绪随教师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让孩子有真实的感觉,首先自己也要非常投入,将情节当成真的,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孩子,再配合上生动的语言,这样孩子才会被教师的语言所吸引,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也才能真正做到成功地控制孩子的情绪变化。
综上所述,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拥有快乐童年的重要条件,也是课程自上而下实施的重要支撑。一个小小的尝试与改变能带给教师喜悦,带给孩子快乐。
(作者单位 上海市青浦区毓秀幼儿园)
一、案例
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比较趋向于幼儿的体验和游戏性,美术活动一般都在一定的情境内进行,幼儿在游戏中,或者在情境中获得美术技能,因此教师情景化的美术语言就能让幼儿更为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更能让幼儿方便地掌握美术技能。美术活动《理发师》操作技能比较单一,只要是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撕细长条的技能,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获得这个技能,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实录一:
幼儿在撕贴好脸和五官后,开始示范撕细细的、长条变成头发。
师:头发是什么样的呀?
幼:细细的,长长的。
师:看,老师今天要变魔术喽,变出细细的长长的头发,好吗?
幼:好!
幼儿观看教师撕细长条。
师:刚才老师是怎么撕的呀?
幼:一点一点地、慢慢地撕。
师:还有呢?
幼:小手拿住了,一点一点地撕。
幼:手指贴在一起撕的。
师:宝宝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幼:好!
幼儿尝试操作。
反思:教师在教授技能的时候,使用的语言比较简单,主要是以增加的操作为主,然后让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在说的过程中,来指导幼儿撕细长条的技能,最后通过幼儿的自我尝试,来掌握撕细长条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美术语言比较平淡,没有很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的学也觉得比较无趣和单调,兴趣也不是很大。
实录二:
幼儿在撕贴好脸和五官后,老师伸出了两只手。
师:宝宝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孩子们一听游戏,一下了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
师:看,我的手要变喽,变成一只小老鼠。
孩子们一看老师的手变成了老鼠,也跟着变了起来。
师:小老鼠,玩了一会儿,肚子有点饿了,想要吃面条了。老师说着拿起了一张美工纸。
师:啊呜!啊呜!老鼠开始吃面条。老师边说边用手撕起了美工纸。
师:哎呀!猫姐姐看到了,马上去追小老鼠。说着把一边拿美工纸的手指拿到了撕的手指一起。
师:小老鼠看到了,连忙大口吃了起来……猫姐姐也在后面追呀追!看!老鼠把面条吃完喽!
幼儿一看到撕下的细长条,都开心地拍起手来。
师:小老鼠还没有吃饱呢,怎么办呀?
幼:再吃点面条!
师:好的,那请你们来帮忙,好吗?
幼儿很兴奋地说:“好!”
二、活动反思与启示
第二次活动中,教师运用的是一个有趣的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幼儿在好玩的情境、有趣的语言中,逐步地掌握了撕细长条的技能,两次活动,不同的美术语言,组织出了不同效果的两次活动,可见教师在活动中,语言的正确引导和适当运用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运用语言将活动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幼儿喜欢的卡通角色、动画人物等等的运用,可以很快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的语言要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对影响孩子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年龄小,只有运用形象的比喻、适当的夸张,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小班幼儿,形象、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能更好地让他们发挥想象,理解步骤,掌握技能。
再次,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煽动性,让语言的变化来影响和控制孩子的情绪,也就是说让孩子的情绪随教师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让孩子有真实的感觉,首先自己也要非常投入,将情节当成真的,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孩子,再配合上生动的语言,这样孩子才会被教师的语言所吸引,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也才能真正做到成功地控制孩子的情绪变化。
综上所述,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拥有快乐童年的重要条件,也是课程自上而下实施的重要支撑。一个小小的尝试与改变能带给教师喜悦,带给孩子快乐。
(作者单位 上海市青浦区毓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