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片《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我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叹编剧的睿智。21世纪的世界瞬息万变,充满机遇与挑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根本上取决于各自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又取决于教育,而教育的成败则在于是否培养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而探究性历史教学方法则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探究性。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独立探究、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不能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学习的渠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实现。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逐步实现。
2.问题性。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识记,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与理解。史实需要鉴别,历史认识更是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层次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全方位进行思考。“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前提。
3.开放性。历史知识无所不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文化等等各个领域,因而既可以对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对多学科综合内容开展研究。传统教学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教师的说教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统一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的引导。探究性教学立足于学生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运用更多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社会性和实践性。历史的学习,不仅要认知过去,更要关注现实,以史为鉴,为现实社会服务。现实社会是过去的延续,存在着许多物化的历史遗迹、文物。透过这些遗迹和文物,可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科不是钻故纸堆,也要研究社会,指导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历史,陶冶情操。社会调查与实践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法,是历史课教学的方法之一。
二、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历史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设计出对应情景,提出要难易适中,排列有序,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这一教学策略的程序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提出问题是铺垫,分析问题是重点,解决问题是目标,再提出问题则是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与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所以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时,教师首先展示一些关于诸子百家的图片,如孔府孔庙孔林图片,或孔子老子等的画像,以此把学生带入古代文化的学习情景之中,让学生有种历史再现的感觉,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好的情景往往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儒家为例,可以首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一员,让他们谈谈自己老师的主张与贡献(提出问题),接着提问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主张(深化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或网络等途径理解掌握儒家思想(解决问题),再提问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校园食堂存在的浪费粮食的现象,请同学设计解决方案(再提出问题)。学生在与自己相关联的情景中,积极性得到调动,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从而掌握了历史知识,并学以致用。
2.课题研究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学习内容中选定研究课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课题研究教学策略的运作程序:知识铺垫→研讨辩论→选择课题→指导实施研究→组织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引导,纠偏导正。
同样以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例,让学生分成儒家组、道家组、法家组、墨家组。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写一篇介绍本学派的小论文,由学生自主安排论文的内容。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即知识铺垫),对资料分析整理,去粗取精(由小组成员研讨辩论),然后确定论文要表达的内容(即选择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形成论文(即实施研究)。课上教师主持各派别通过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如斑马线不安全)阐述本派主要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由各小组派出一名成员阐释,其他派别用本派观点补充或质疑(即组织答辩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各派别思想的认识,并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达到能力的提升,初步掌握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并进一步自然而然地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会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有:①观察和发现问题;②设计调研方案;③讨论;④搜集分析信息;⑤表达和交流。任何能力的掌握与具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师耐心、渐进地指导学生。
2.指导学生撰写歷史论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步骤和方法,推荐有关书目,推荐可以搜集到有关资料的网站或网址。二是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和评价。学生试着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在尝试的过程中,自主性极大调动,能力随之得以提高。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历史的学习习惯。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召开“历史辩论会”、进行“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历史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生求知的过程,而愉快的求知过程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步步登高的成就感,感受到自主探究自身参与的重要性,时刻保持着旺盛的热情与极大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要发挥科学理性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东升,《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式探究性历史教学》
[2] 周百鸣、朱世光,《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3] 李海攀,《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而探究性历史教学方法则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探究性。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独立探究、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不能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学习的渠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实现。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逐步实现。
2.问题性。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识记,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与理解。史实需要鉴别,历史认识更是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层次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全方位进行思考。“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前提。
3.开放性。历史知识无所不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文化等等各个领域,因而既可以对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对多学科综合内容开展研究。传统教学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教师的说教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统一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的引导。探究性教学立足于学生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运用更多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社会性和实践性。历史的学习,不仅要认知过去,更要关注现实,以史为鉴,为现实社会服务。现实社会是过去的延续,存在着许多物化的历史遗迹、文物。透过这些遗迹和文物,可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科不是钻故纸堆,也要研究社会,指导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历史,陶冶情操。社会调查与实践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法,是历史课教学的方法之一。
二、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历史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设计出对应情景,提出要难易适中,排列有序,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这一教学策略的程序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提出问题是铺垫,分析问题是重点,解决问题是目标,再提出问题则是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与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所以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时,教师首先展示一些关于诸子百家的图片,如孔府孔庙孔林图片,或孔子老子等的画像,以此把学生带入古代文化的学习情景之中,让学生有种历史再现的感觉,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好的情景往往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儒家为例,可以首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一员,让他们谈谈自己老师的主张与贡献(提出问题),接着提问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主张(深化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或网络等途径理解掌握儒家思想(解决问题),再提问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校园食堂存在的浪费粮食的现象,请同学设计解决方案(再提出问题)。学生在与自己相关联的情景中,积极性得到调动,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从而掌握了历史知识,并学以致用。
2.课题研究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学习内容中选定研究课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课题研究教学策略的运作程序:知识铺垫→研讨辩论→选择课题→指导实施研究→组织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引导,纠偏导正。
同样以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例,让学生分成儒家组、道家组、法家组、墨家组。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写一篇介绍本学派的小论文,由学生自主安排论文的内容。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即知识铺垫),对资料分析整理,去粗取精(由小组成员研讨辩论),然后确定论文要表达的内容(即选择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形成论文(即实施研究)。课上教师主持各派别通过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如斑马线不安全)阐述本派主要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由各小组派出一名成员阐释,其他派别用本派观点补充或质疑(即组织答辩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各派别思想的认识,并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达到能力的提升,初步掌握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并进一步自然而然地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会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有:①观察和发现问题;②设计调研方案;③讨论;④搜集分析信息;⑤表达和交流。任何能力的掌握与具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师耐心、渐进地指导学生。
2.指导学生撰写歷史论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步骤和方法,推荐有关书目,推荐可以搜集到有关资料的网站或网址。二是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和评价。学生试着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在尝试的过程中,自主性极大调动,能力随之得以提高。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历史的学习习惯。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召开“历史辩论会”、进行“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历史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生求知的过程,而愉快的求知过程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步步登高的成就感,感受到自主探究自身参与的重要性,时刻保持着旺盛的热情与极大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要发挥科学理性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东升,《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式探究性历史教学》
[2] 周百鸣、朱世光,《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3] 李海攀,《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