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课堂灵动的细胞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无论课堂还是作业,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我们再三强调的,有的可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面对学生暴露的错误,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些可能会成为教学资源呢?如我教学“圆环的面积”时,课堂上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
  教学片断:
  学校要在直径10米的圆形花坛外铺一条水泥路,水泥路的宽为1米,水泥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我行间巡视。学生们都运用“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的解题思路来解决,但我看到一个学生却这样列式:3.14×10×1。我心里很疑惑:“这道题她不应该不会做呀!小圆的周长乘圆环宽度是什么意思?”
  反馈交流:
  生1:小圆的半径是10÷2=5(米),大圆的半径是5 1=6(米),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就是水泥路的面积,即3.14×(62-52)=34.54(平方米)。
  师:看来大家都会做了。(说话间,我把目光扫向做错的学生,只见她满脸的疑惑,正想些什么)
  师:你和大家做得不一样,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14×10×1=31.4(平方米)。水泥路的面积就是圆环的面积,我想像把圆环拉直变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长就是小圆的周长,宽就是圆环的宽。(听了她的想法,我不禁为她喝彩!虽然她做错了,但是她“变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多么值得欣赏和呵护啊!)
  师:用变曲为直的方法把圆环转化成长方形,很聪明的想法。从方法的角度看,应该可行,但是为什么答案不对呢?(学生们陷入沉思,突然有学生激动地喊起来:“我知道为什么!”)
  生3:把圆环拉直后,里面这条线段是小圆的周长,外面这条线段是大圆的周长,大圆的周长不等于小圆的周长,所以拉出来的不是长方形。
  生4:老师,圆环拉直后是个梯形。(“对!”其他学生稍稍沉思了一下,发出了赞同的声音,脸上洋溢着发现的喜悦!)
  生5:梯形的上底是小圆的周长,梯形的下底是大圆的周长,梯形的高是圆环的宽,再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师:原来圆环的面积不仅可以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还可以变曲为直,转化成梯形来计算。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
  教后反思:
  “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差错成就了教学的智慧。”一直以来,圆环的面积我们都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但是今天这个环节教学后,我暗暗庆幸没有以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屏蔽学生的真实想法,否则就欣赏不到学生错误解法中所蕴藏的闪光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不会生成求圆环面积的另外一种方法。
  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因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有了错误,师生才更能张扬个性,充满灵性;有了错误,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化“错误”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何化“错误”为教学的智慧?我认为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给学生思维自由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的真实需要。因而,我们的教学最可贵的不是学生获得怎样的成绩,而是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学生真实的思维,独特的见解总是在主体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当我们不再独断专行,给学生一锤定音时;当我们给学生思维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思维的藤蔓在平等自由的阳光和空气里任意延伸时,我们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了旁逸斜出的余地,有了驻足细品的时间,有了回望反思的机会。这样我们就会欣赏到学生沉思时的宁静、疑惑时的迷茫、顿悟时的愉悦、聆听时的惊讶、争辩时的激越、成功后的欢畅,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灵性。
  2.善于捕捉呈现
  建构主义认为:“错误是最理想的学习和发展轨道的一部分。”出现错误和对错误进行反省是学生有效学习与理想发展的途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可以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在建构知识和构建能力体系中的障碍。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在尊重学生思维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呈现学生的错误,引领学生倾听、解读他人的想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回顾反思自己的思路,把修正后的知识同化顺应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这样“悟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可以获得许许多多比知识本身更精彩的体验。这些体验会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责编 黄桂坚)
其他文献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意外:教师抛出一个数学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谁知有个别或部分学生竟然一下子说出了结论,打乱了教师的课前预设,使得课堂教学无法按预设进行。面对这样的意外生成,教师该如何应对?有两位教师同执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导入部分,面对相同的生成,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教师A: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屏幕上出示一个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二册P88~89。  在一次向一年级家长开设汇报课时,我执教“找规律”一课。课前几次试教,课后通过摄像,反观自己的教学,每一次都是思考,每一次都是提升。现谈谈教学“找规律”一课如何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些体会。   镜头回放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学什么吗?  生:“找规律”。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屏幕上写着“找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以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
案例 “十几减9”的教学片断。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兔过生日,一共邀请了15位客人,现在已经来了9位,还有多少位客人没有来?  2.列出算式后,学生独立解答。  3.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生1: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先摆15根小棒,再拿掉9根小棒,还剩下6根小棒,所以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2:我是数出来的,10、11、12、13、14、15,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3:15-10
王敏勤在《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和谐教学倡导整体建构,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和谐教学强调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强调对教材基本结构的整体把握,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强调问题解决方法与规律的获得。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
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规律、触摸事物本质的探索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心意相通、共生共长、层层递进的过程,还是学生感受简约、享受思维的审美过程。我努力追求着这样的数学课堂——充盈着浓郁的数学味,涌动着智慧的火花,充满着激情和快乐。  然而,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有深度就会充盈着数学味;有深度一定充满思维的流光溢彩,一定涌动着智慧;有深度必定是师生双方潜能的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
积累并分析教学案例,是了解新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独立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交流”流程的一课一反思式的课例研究活动,这次是由一位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执教,课堂上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些教具、一些学具,没用多媒体设备,却把数学活动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交流中引发思考  课后,我与这位老教师进行反思性交谈,有两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问:你怎么会想到这样设计的?  吕老师:多年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徐老师执教“烙饼问题”一课,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富有创意的设计与极富魅力的教风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育内涵。下面,我对这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片断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反思,与大家共赏。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那么如何将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甚至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呢?  一、“将信将疑”→“顺水推舟”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四种长度的小棒,分别是10cm、6cm、5cm、4cm,让学生从中
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能力。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受到学生的兴趣、情感、注意力、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大量机械、重复练习的方法,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计算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