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出共同协作、分享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作用呢?除了领导重视和规范集体备课管理外,信息技术的介入也为智慧协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于是,一种集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研讨性于一体的网络协作集备方式——WIKI(维基)平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开展基于WIKI系统的网络集体备课活动或许是一条值得尝试的创新之路。
一、对WIKI平台的认识
WIKI诞生于1995年,通常讨论WIKI时,存在两种指代,一种是作为技术的工具软件,一种是作为提供资源内容服务的资源库或资源网站。下面介绍WIKI的主要技术特点:
1.简易性。WIKI以网页的形式供访问者浏览、创建、更改,它格式简单、提交快捷、链接方便。另外,WIKI还提供了一个“编辑试验”区,让新手可以尝试WIKI的各项功能,试验各种编辑技巧。
2.开放性。任何访问者都可以浏览、创建和修改WIKI网站下的任何页面。当然,这种开放并不意味着可以蓄意破坏,它仍然有一套保障机制,如通过“锁定”可以保护某些页面或阻止某些恶意用户;WIKI是动态存储模式,通过“历史”版本可以轻松恢复到原始的页面版本,并及时找回以前的版本。
3.协助性。用WIKI技术构建教学资源库,可以使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教师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对资源库进行修改,使资源库不仅仅是一个优质资源的权威库,更是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有力保障,从更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库的实用性。
我校以“维基百科”平台作为网络集体备课、议课的载体,它是教师合作研究、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开展。下图是我校集体备课平台中主要开设的栏目:
二、WIKI平台的有效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个人电脑不再需要安装各种各样的软件,只要能上网,一个浏览器就能完成日常办公。WIKI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文本交流平台,这一特点给教师集体备课和协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功能保障。在WIKI中进行对话、交流、思考、探索,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想法,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得到发展,也不会因自卑或难为情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羞于启齿。这避免了集体备课中的权威性,集体备课不再单单是“高水平”者、“骨干教師”的天下,而是所有参与者的一个对话活动。
1.个体一备,研读教材。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观点证明学习要主动才有成效。集体备课前,备课组的每位教师根据所要讨论的问题或某一教学内容做充分的准备:钻研教材、上网查找资料、基于学生研究教法、制定教学策略等,让所有备课组成员都能带着问题和想法进入集体备课的活动。每次备课活动的主备教师将个人的集体备课材料:教学目标、文本解读、问题设计、方法选择、作业设计等内容,在规定时间内上传到WIKI平台,为集体二备做好材料准备。
2.集体二备,分享智慧。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考和学习的过程,把对知识的各种理解进行组织或重组,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WIKI技术能使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集体二备时,备课组成员集中研讨,根据WIKI平台上主备老师提供的备课内容,共同协作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一份优质的目标性指导文稿。讨论中,备课组教师充分发表见解,进行“头脑风暴”,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当新的想法和思维出现时,主备教师及时利用WIKI平台记录和整理教学思路、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其他教师会后深入地反思、理解和研究WIKI平台上的研讨内容,做真正的研究者。
3.个性三备,活化设计
利用WIKI进行集体备课,不是话语的“对话”交流,而是文字的交流沟通,它需要教师对一章节或一课进行了解、思考及研究后,自己有所想法才能编辑在WIKI上与别人进行交流。这有助于培养教师对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的能力,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同时,这是教师知识体系重构的重要过程,大家对同一主题发表观点,共同努力协作,最终完成知识积累、知识完善与分享。
在个性三备环节,教师可以利用WIKI平台,基于本班学情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体系,对他人的教案、文章等信息进行网上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修改之处要标注有说服性的理由),从而形成个体教案。这样,既可以让教学设计充满集体智慧,又可以体现个人风格,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以便更好地适应本班学生的教学。
4.网络互动,反思提高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考需要有交流,不同的观点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才能共享智慧。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平时留言评论的过程中,会在不经意间碰撞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
我校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每次同课异构或公开教学结束后,都会在“集体备课”的评课区中参与研讨。上课教师首先将设计理念、教后反思以主题形式发布在讨论区,形成互动话题,其他教师针对话题,提出个人建议或听课后的感悟,在平台上跟帖交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高的是专业素养,磨砺的是教育智慧。
WIKI强调多人协作、共同创作,这一特点正迎合了集体备课中的团队协作精神。我校教师在近两年的共同努力下,集思广益、充分交流、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在团队协作中提高了工作、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一个集“平等、协作、共享”等特点的网络资源库已初见雏形。
WIKI平台中,教师的言语争论、思想碰撞正结出累累硕果,大家交流着、分享着、收获着。
一、对WIKI平台的认识
WIKI诞生于1995年,通常讨论WIKI时,存在两种指代,一种是作为技术的工具软件,一种是作为提供资源内容服务的资源库或资源网站。下面介绍WIKI的主要技术特点:
1.简易性。WIKI以网页的形式供访问者浏览、创建、更改,它格式简单、提交快捷、链接方便。另外,WIKI还提供了一个“编辑试验”区,让新手可以尝试WIKI的各项功能,试验各种编辑技巧。
2.开放性。任何访问者都可以浏览、创建和修改WIKI网站下的任何页面。当然,这种开放并不意味着可以蓄意破坏,它仍然有一套保障机制,如通过“锁定”可以保护某些页面或阻止某些恶意用户;WIKI是动态存储模式,通过“历史”版本可以轻松恢复到原始的页面版本,并及时找回以前的版本。
3.协助性。用WIKI技术构建教学资源库,可以使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教师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对资源库进行修改,使资源库不仅仅是一个优质资源的权威库,更是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有力保障,从更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库的实用性。
我校以“维基百科”平台作为网络集体备课、议课的载体,它是教师合作研究、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开展。下图是我校集体备课平台中主要开设的栏目:
二、WIKI平台的有效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个人电脑不再需要安装各种各样的软件,只要能上网,一个浏览器就能完成日常办公。WIKI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文本交流平台,这一特点给教师集体备课和协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功能保障。在WIKI中进行对话、交流、思考、探索,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想法,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得到发展,也不会因自卑或难为情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羞于启齿。这避免了集体备课中的权威性,集体备课不再单单是“高水平”者、“骨干教師”的天下,而是所有参与者的一个对话活动。
1.个体一备,研读教材。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观点证明学习要主动才有成效。集体备课前,备课组的每位教师根据所要讨论的问题或某一教学内容做充分的准备:钻研教材、上网查找资料、基于学生研究教法、制定教学策略等,让所有备课组成员都能带着问题和想法进入集体备课的活动。每次备课活动的主备教师将个人的集体备课材料:教学目标、文本解读、问题设计、方法选择、作业设计等内容,在规定时间内上传到WIKI平台,为集体二备做好材料准备。
2.集体二备,分享智慧。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考和学习的过程,把对知识的各种理解进行组织或重组,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WIKI技术能使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集体二备时,备课组成员集中研讨,根据WIKI平台上主备老师提供的备课内容,共同协作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一份优质的目标性指导文稿。讨论中,备课组教师充分发表见解,进行“头脑风暴”,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当新的想法和思维出现时,主备教师及时利用WIKI平台记录和整理教学思路、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其他教师会后深入地反思、理解和研究WIKI平台上的研讨内容,做真正的研究者。
3.个性三备,活化设计
利用WIKI进行集体备课,不是话语的“对话”交流,而是文字的交流沟通,它需要教师对一章节或一课进行了解、思考及研究后,自己有所想法才能编辑在WIKI上与别人进行交流。这有助于培养教师对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的能力,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同时,这是教师知识体系重构的重要过程,大家对同一主题发表观点,共同努力协作,最终完成知识积累、知识完善与分享。
在个性三备环节,教师可以利用WIKI平台,基于本班学情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体系,对他人的教案、文章等信息进行网上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修改之处要标注有说服性的理由),从而形成个体教案。这样,既可以让教学设计充满集体智慧,又可以体现个人风格,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以便更好地适应本班学生的教学。
4.网络互动,反思提高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考需要有交流,不同的观点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才能共享智慧。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平时留言评论的过程中,会在不经意间碰撞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
我校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每次同课异构或公开教学结束后,都会在“集体备课”的评课区中参与研讨。上课教师首先将设计理念、教后反思以主题形式发布在讨论区,形成互动话题,其他教师针对话题,提出个人建议或听课后的感悟,在平台上跟帖交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高的是专业素养,磨砺的是教育智慧。
WIKI强调多人协作、共同创作,这一特点正迎合了集体备课中的团队协作精神。我校教师在近两年的共同努力下,集思广益、充分交流、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在团队协作中提高了工作、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一个集“平等、协作、共享”等特点的网络资源库已初见雏形。
WIKI平台中,教师的言语争论、思想碰撞正结出累累硕果,大家交流着、分享着、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