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管在哪一个学习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担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的任务。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老师常常事倍功半,想提高质量却未得其门。这是值得好好探究的。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我运用“读——演——拨——研”的教学活动“链”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为质疑、求索奠定基础。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重视学生读的训练。
1、读前激趣:即借助导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引发他们希望阅读课文内容的兴趣。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等等。
2、多形式化读。要想朗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活动,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中方法,如整体概读、设疑自读、感悟品读、小组议读、分角色读等。读,还有粗读、精读之分。粗读,是开始第一遍读,目的是了解大体的内容,建立初步印象。精读,是对重点、难点的反复品味,反复琢磨比如讲授传统篇目《雷雨》《茶馆》相关课文,我利用现在的“配音秀”“西马拉雅”等软件工具,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了角色的特点及心理变化,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读思结合。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最终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演
表演是种综合艺术,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塑造能力,对剧本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感悟能力等等。我们的学生都是00后,正处在这样一个表现欲望积极的时期,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在每一节课上扣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给学生多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的环节,以避免过去的那种只重教师分析而轻学生参与的沉闷课堂气氛。
在我的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上借用不同形式的表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丰富语文课堂的活动形式,还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戏剧之类的课文我就不举例了,课文里的情节、场面人物、语言、动作一应俱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还有一些诗歌和游记也可加入演因素,这是教师的扩展。如我讲授《再别康桥》时让学生当编导,在原诗的理解上,写一个脚本,将诗歌的内容拍成电视短片,以表现诗人的离情别绪。讲授《云南石林揽胜》一文,在介绍石林的过程中,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通过亲身模拟仿真的表演实践,感受石林不同寻常的美。实践表明,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取得的学习成效就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参与表演,将枯燥的学习与表演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情境下进行,又能让学生从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获取更多的生活感悟。
三、拨
从一堂课的全程或一个教学环节来看,学生的思维都会自然出现一个由活跃到受阻、停滞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善于运用语文教学中多种点拨方法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思维材料、进程和方式,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创设出良好的思维氖围,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思维亢进和起伏状况,让学生突破思维的临界状态,在豁然开朗的愉悦的情绪中顺利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能信息,全身心地参与语文学习的思维活动,完成思维上的质的突破,这就是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的教师点拨。
可是,当学生思维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怎样引入点拨才会使学生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茅塞顿开呢?在讲《荷花淀》一文时,我想让学生体悟其语言的魅力,就找出一些关键对话让学生琢磨这样写的好处。但学生却不知从哪儿琢磨起,一时处于焦虑性的思索中。这时我拿水生夫妻话别中的水生嫂的一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点拨学生:“如果颠倒过来:‘家里怎么办?我不拦你,你走!’好不好?”马上,教室开始热烈起来了。学生们有的醒悟了,回答到:“这样所表达的人物性格、情感就大不一样了。”通过讨论,学生能够在侧面点拨中把握文章的精要之处,达到了共生效应。
这轻轻的一拨,陡然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趣、促思、结穴等的需要适当的点拨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学中掉书袋卖弄才学哗众取宠的做法我们必须避免。只有“相机引入,适时点拨”,才可能收到引入点拨之功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
語文研究性学习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现在说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既包括语文课堂和书本知识,又包括参与社会实践、研究社会,还包括对自身学习方法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突破了语文课堂学习学生视角狭小,体验肤浅、积累匮乏的弱点,为丰富其社会阅历、开阔视野、体验人生、认识生活与获得生活积累提供了一条广阔途径。
所以我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了教材的参照,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才变得更加切实可行。如讲授《项链》一文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储备,加以创新,对文章的结尾进行再创造。在讲授《我爱这土地》课,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课后设计了“以图解诗”擂台赛。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专业知识用绘画等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歌的解读!各小组拿出自己的作品、派出自己的讲解员结合作品讲解发布到网上并进行投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想拿高分、得高票就必须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人形象及感情的理解。很好的对课文进行了再次研读和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读——演——拨——研”的教学方法还是很适合学生的需求,而且也为教师迅速成熟以至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是值得尝试使用的。习总书记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这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的内涵之一便是崇尚我们的母语文化,发掘我们母语国粹的光芒。让学生能品味国学语文的智慧与妙处,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这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需要探索的内容实在太多。传承经典,我们在路上!
一、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为质疑、求索奠定基础。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重视学生读的训练。
1、读前激趣:即借助导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引发他们希望阅读课文内容的兴趣。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等等。
2、多形式化读。要想朗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活动,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中方法,如整体概读、设疑自读、感悟品读、小组议读、分角色读等。读,还有粗读、精读之分。粗读,是开始第一遍读,目的是了解大体的内容,建立初步印象。精读,是对重点、难点的反复品味,反复琢磨比如讲授传统篇目《雷雨》《茶馆》相关课文,我利用现在的“配音秀”“西马拉雅”等软件工具,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了角色的特点及心理变化,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读思结合。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最终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演
表演是种综合艺术,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塑造能力,对剧本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感悟能力等等。我们的学生都是00后,正处在这样一个表现欲望积极的时期,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在每一节课上扣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给学生多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的环节,以避免过去的那种只重教师分析而轻学生参与的沉闷课堂气氛。
在我的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上借用不同形式的表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丰富语文课堂的活动形式,还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戏剧之类的课文我就不举例了,课文里的情节、场面人物、语言、动作一应俱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还有一些诗歌和游记也可加入演因素,这是教师的扩展。如我讲授《再别康桥》时让学生当编导,在原诗的理解上,写一个脚本,将诗歌的内容拍成电视短片,以表现诗人的离情别绪。讲授《云南石林揽胜》一文,在介绍石林的过程中,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通过亲身模拟仿真的表演实践,感受石林不同寻常的美。实践表明,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取得的学习成效就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参与表演,将枯燥的学习与表演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情境下进行,又能让学生从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获取更多的生活感悟。
三、拨
从一堂课的全程或一个教学环节来看,学生的思维都会自然出现一个由活跃到受阻、停滞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善于运用语文教学中多种点拨方法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思维材料、进程和方式,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创设出良好的思维氖围,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思维亢进和起伏状况,让学生突破思维的临界状态,在豁然开朗的愉悦的情绪中顺利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能信息,全身心地参与语文学习的思维活动,完成思维上的质的突破,这就是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的教师点拨。
可是,当学生思维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怎样引入点拨才会使学生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茅塞顿开呢?在讲《荷花淀》一文时,我想让学生体悟其语言的魅力,就找出一些关键对话让学生琢磨这样写的好处。但学生却不知从哪儿琢磨起,一时处于焦虑性的思索中。这时我拿水生夫妻话别中的水生嫂的一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点拨学生:“如果颠倒过来:‘家里怎么办?我不拦你,你走!’好不好?”马上,教室开始热烈起来了。学生们有的醒悟了,回答到:“这样所表达的人物性格、情感就大不一样了。”通过讨论,学生能够在侧面点拨中把握文章的精要之处,达到了共生效应。
这轻轻的一拨,陡然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趣、促思、结穴等的需要适当的点拨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学中掉书袋卖弄才学哗众取宠的做法我们必须避免。只有“相机引入,适时点拨”,才可能收到引入点拨之功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
語文研究性学习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现在说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既包括语文课堂和书本知识,又包括参与社会实践、研究社会,还包括对自身学习方法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突破了语文课堂学习学生视角狭小,体验肤浅、积累匮乏的弱点,为丰富其社会阅历、开阔视野、体验人生、认识生活与获得生活积累提供了一条广阔途径。
所以我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了教材的参照,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才变得更加切实可行。如讲授《项链》一文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储备,加以创新,对文章的结尾进行再创造。在讲授《我爱这土地》课,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课后设计了“以图解诗”擂台赛。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专业知识用绘画等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歌的解读!各小组拿出自己的作品、派出自己的讲解员结合作品讲解发布到网上并进行投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想拿高分、得高票就必须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人形象及感情的理解。很好的对课文进行了再次研读和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读——演——拨——研”的教学方法还是很适合学生的需求,而且也为教师迅速成熟以至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是值得尝试使用的。习总书记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这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的内涵之一便是崇尚我们的母语文化,发掘我们母语国粹的光芒。让学生能品味国学语文的智慧与妙处,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这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需要探索的内容实在太多。传承经典,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