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塔河三区奥陶系储量基础较大,采出程度较低,前期经过大规模的层系调整挖潜,造成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低,同时井网不完善,油井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大等特点,通过对储集模型的认识,前期开发中压锥、堵水、注水等措施的分析,制定出以恢复开发、注采井网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的好转。
【关键词】 塔河三区;综合治理;压锥堵水
1 前言
塔河油田三区位于阿克库勒大型潜山的西南部斜坡,顶面产状平缓,但受海西晚期褶皱与海西早期古岩溶地貌残丘双重作用影响,奥陶系风化壳顶面呈岩溶残丘,形成一系列局部高点。
塔河油田三区奥陶系储层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储集空间分为洞、缝、孔三大类。其中溶洞主要发育在岩溶残丘高部位,而岩溶斜坡及洼地溶洞不发育,纵向上主要发育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以下0-60m范围内;裂缝是本区奥陶系储层中最发育的,也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之一,裂缝主要以垂直或高角度斜交层面为主,有时可呈不规则的网状分布。
塔河油田三区奥陶系油藏含油面积23.5km2,探明地质储量831×104t,可采储量113.2×104t,标定采收率15.4%;溶解气地质储量34.34×108m3,可采储量8.61×108m3。
塔河三区奥陶系油藏从1996年至今,经过17年的开发,先后经历了试采、上产、递减和低产稳产阶段。目前区块完钻井数46口(6口侧钻),建产36口。三区奥陶系油井总井数16口,开井数14口,日产液493吨,日产油38吨,综合含水92%。
2 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井网不完善,储量控制程度低
目前奥陶系生产井19口(16口油井+3口注水井),区块北西部只有TK325井控制井网,中部S46单元井距较大,东部TK307井北部无井网控制,目前储量控制程度低。
2.2高角度裂缝普遍发育导致底水快速上窜
三区奥陶系储集体高角度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密度2-8条/米,倾角58-77°),而绝大多数油井通过酸压完井投产,这使原本就发育的裂缝沟通底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据统计,18口正常生产井,在出水后3个月内产量递减大于50%的油井11口,占61%,平均递减67%。
2.3构造高部位累产高导致油井高含水
塔河三区奥陶系目前井点水淹已达层段顶部,油井整体高含水。S47单元构造位置最高,累产最高,但目前已水淹严重。
2.4油井多次堵水,生产井段较短(<40m)且井筒条件复杂,无措施作业空间
塔河三区奥陶系油井多进行高含水后上返堵水,目前生产井段较短,多小于40m,且井筒条件复杂,段内堵水难度大,无措施作业空间。
3 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3.1储集模式建立
根据统计分析油井出水后三区奥陶系油井的含水上升变化特征,主要分为厂字型、对数型和台阶型三种类型。
在对油井的含水变化类型和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井钻井、录井、地震、测井和振幅变化率等静态资料,将三区奥陶系的油井储集模式划分为裂缝型、溶洞-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三种。
据统计结果,三区奥陶系油井储集体模型主要集中在裂缝型和溶洞-裂缝型,裂缝-溶洞型相对较少。
裂缝型主要集中在北部TK308加—TK330井区以及东部的S70单元;溶洞—裂缝型:主要集中在北部的TK303单元,S23CH单元南部以及部分单井单元;裂缝—溶洞型:主要集中在S46单元北部S47-TK305井区。
3.2压锥效果分析
对历年油井压锥效果的对比分析,三区油井总体上适合压锥,从有效率对比,裂缝-溶洞型油井有效率最高,溶洞-裂缝型次之,裂缝型差。从单井日增油量对比,溶洞-裂缝型最高,裂缝-溶洞型次之,裂缝型最低。塔河三区奥陶系生产过奥陶系的油井共30口井,其中进行过压锥的井有23口,累计112井次。裂缝型油井,因裂缝发育,底水能量充足,突破后难以消锥,压锥效果差。
溶洞—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因储集空间尺度较大,横向和纵向渗透率级差相对较小,水锥形成后在重力分异作用下能够回落,总体上效果较好。
2005-2009年间大部分油井层系调整,封堵奥陶系,生产石炭系,这期间相当于对奥陶系实施关井压锥且压锥时间长,具有较大的潜力。
3.3注水效果分析
注水补充能量和压锥的作用,使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对高的部位,低部位注水高部位油井受效。前期生产动态反应S46单元S47井组受效明显,低部位的TK311、TK304CH、TK330注水,高部位的S47井受效。低部位注水井,周围相对高部位油井可能具有较大潜力。
3.4堵水效果分析
塔河3区奥陶系历年实施堵水措施总计16井次,有效9井次,有效率56.3%;其中上返堵水有效率77.8%,段内堵水有效率28.6%,措施增油2.5×104t,平均单井增油2833t,平均有效堵前生产井段长的井堵水有效率高;平均周期230天。
上返堵水9井次,主要集中在溶洞发育区,其中7井次有效,有效率77.8%;
段内深部堵水7井次,主要集中在溶洞发育区,构造位置较高,其中2井次有效,有效率28.6%。
段内深部堵水特征:(1)堵水效果整体较差,措施有效率低,增油量低,且有效井堵水前均有产量;(2)主要堵剂为CAO水泥,进入地层有效堵剂均有一定量;(3)段内深部堵水后,油井初期生产情况均未出现含水较大幅度下降,2个受效井主要为后期含水下降。
堵水效果差原因:①有效堵剂量较小(S46、TK307);②缝洞发育,堵剂在地层漏失,未能有效驻留在缝洞中形成封堵(T301、TK323);③堵剂形成平面延伸有限,再次堵水无效(TK311)。
4 油藏综合治理具体做法
4.1提高井网控制和储量动用潜力
针对奥陶系有潜力而石炭系无潜力井,下返完善奥陶系井网。共下返2口井,有效2口,累计增油1120吨。提液2口,累计增油400吨。
4.2段内堵水、堵水酸压,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对高含水的T301进行深部堵水作业,油井含水由作业前的95%下降到作业后的80%,下降了15个百分点,日增油量达2.0吨,累计增油500吨,堵水增油效果好。
4.3持续开展注水压锥
三区奥陶系前期注水压锥效果见到一定效果,2013年继续注水压锥有效井优化注水参数,继续实施注水压锥,同时优化调整注水压锥有效井液量,延长注水压锥有效期。全年共计压锥5轮次,累计增油4816吨。
5 油藏综合治理效果
2013年塔河三区奥陶系经综合治理的实施,取得十分明显的措施效果,年增油6857吨。总井数增加3口,日油水平增加15t/d,综合含水下降5.4个百分点。综合递减降低60%,含水上升率下降2.5%。
6 结论
(1)塔河三区奥陶系油井储集模式为裂缝型、溶洞-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三种;
(2)溶洞—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油井压锥效果好;
(3)塔河三区奥陶系构造高部位油井顶部仍有剩余油富集。
参考文献:
[1]叶德胜.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A].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36-48.
[2]黄孝特.碳酸盐岩裂缝-溶洞型油气藏开发技术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Vol.24,No.5,Oct.,2002:446
作者简介:周伟(1981-),男,200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目前在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从事油气开发工作。
【关键词】 塔河三区;综合治理;压锥堵水
1 前言
塔河油田三区位于阿克库勒大型潜山的西南部斜坡,顶面产状平缓,但受海西晚期褶皱与海西早期古岩溶地貌残丘双重作用影响,奥陶系风化壳顶面呈岩溶残丘,形成一系列局部高点。
塔河油田三区奥陶系储层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储集空间分为洞、缝、孔三大类。其中溶洞主要发育在岩溶残丘高部位,而岩溶斜坡及洼地溶洞不发育,纵向上主要发育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以下0-60m范围内;裂缝是本区奥陶系储层中最发育的,也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之一,裂缝主要以垂直或高角度斜交层面为主,有时可呈不规则的网状分布。
塔河油田三区奥陶系油藏含油面积23.5km2,探明地质储量831×104t,可采储量113.2×104t,标定采收率15.4%;溶解气地质储量34.34×108m3,可采储量8.61×108m3。
塔河三区奥陶系油藏从1996年至今,经过17年的开发,先后经历了试采、上产、递减和低产稳产阶段。目前区块完钻井数46口(6口侧钻),建产36口。三区奥陶系油井总井数16口,开井数14口,日产液493吨,日产油38吨,综合含水92%。
2 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井网不完善,储量控制程度低
目前奥陶系生产井19口(16口油井+3口注水井),区块北西部只有TK325井控制井网,中部S46单元井距较大,东部TK307井北部无井网控制,目前储量控制程度低。
2.2高角度裂缝普遍发育导致底水快速上窜
三区奥陶系储集体高角度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密度2-8条/米,倾角58-77°),而绝大多数油井通过酸压完井投产,这使原本就发育的裂缝沟通底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据统计,18口正常生产井,在出水后3个月内产量递减大于50%的油井11口,占61%,平均递减67%。
2.3构造高部位累产高导致油井高含水
塔河三区奥陶系目前井点水淹已达层段顶部,油井整体高含水。S47单元构造位置最高,累产最高,但目前已水淹严重。
2.4油井多次堵水,生产井段较短(<40m)且井筒条件复杂,无措施作业空间
塔河三区奥陶系油井多进行高含水后上返堵水,目前生产井段较短,多小于40m,且井筒条件复杂,段内堵水难度大,无措施作业空间。
3 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3.1储集模式建立
根据统计分析油井出水后三区奥陶系油井的含水上升变化特征,主要分为厂字型、对数型和台阶型三种类型。
在对油井的含水变化类型和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井钻井、录井、地震、测井和振幅变化率等静态资料,将三区奥陶系的油井储集模式划分为裂缝型、溶洞-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三种。
据统计结果,三区奥陶系油井储集体模型主要集中在裂缝型和溶洞-裂缝型,裂缝-溶洞型相对较少。
裂缝型主要集中在北部TK308加—TK330井区以及东部的S70单元;溶洞—裂缝型:主要集中在北部的TK303单元,S23CH单元南部以及部分单井单元;裂缝—溶洞型:主要集中在S46单元北部S47-TK305井区。
3.2压锥效果分析
对历年油井压锥效果的对比分析,三区油井总体上适合压锥,从有效率对比,裂缝-溶洞型油井有效率最高,溶洞-裂缝型次之,裂缝型差。从单井日增油量对比,溶洞-裂缝型最高,裂缝-溶洞型次之,裂缝型最低。塔河三区奥陶系生产过奥陶系的油井共30口井,其中进行过压锥的井有23口,累计112井次。裂缝型油井,因裂缝发育,底水能量充足,突破后难以消锥,压锥效果差。
溶洞—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因储集空间尺度较大,横向和纵向渗透率级差相对较小,水锥形成后在重力分异作用下能够回落,总体上效果较好。
2005-2009年间大部分油井层系调整,封堵奥陶系,生产石炭系,这期间相当于对奥陶系实施关井压锥且压锥时间长,具有较大的潜力。
3.3注水效果分析
注水补充能量和压锥的作用,使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对高的部位,低部位注水高部位油井受效。前期生产动态反应S46单元S47井组受效明显,低部位的TK311、TK304CH、TK330注水,高部位的S47井受效。低部位注水井,周围相对高部位油井可能具有较大潜力。
3.4堵水效果分析
塔河3区奥陶系历年实施堵水措施总计16井次,有效9井次,有效率56.3%;其中上返堵水有效率77.8%,段内堵水有效率28.6%,措施增油2.5×104t,平均单井增油2833t,平均有效堵前生产井段长的井堵水有效率高;平均周期230天。
上返堵水9井次,主要集中在溶洞发育区,其中7井次有效,有效率77.8%;
段内深部堵水7井次,主要集中在溶洞发育区,构造位置较高,其中2井次有效,有效率28.6%。
段内深部堵水特征:(1)堵水效果整体较差,措施有效率低,增油量低,且有效井堵水前均有产量;(2)主要堵剂为CAO水泥,进入地层有效堵剂均有一定量;(3)段内深部堵水后,油井初期生产情况均未出现含水较大幅度下降,2个受效井主要为后期含水下降。
堵水效果差原因:①有效堵剂量较小(S46、TK307);②缝洞发育,堵剂在地层漏失,未能有效驻留在缝洞中形成封堵(T301、TK323);③堵剂形成平面延伸有限,再次堵水无效(TK311)。
4 油藏综合治理具体做法
4.1提高井网控制和储量动用潜力
针对奥陶系有潜力而石炭系无潜力井,下返完善奥陶系井网。共下返2口井,有效2口,累计增油1120吨。提液2口,累计增油400吨。
4.2段内堵水、堵水酸压,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对高含水的T301进行深部堵水作业,油井含水由作业前的95%下降到作业后的80%,下降了15个百分点,日增油量达2.0吨,累计增油500吨,堵水增油效果好。
4.3持续开展注水压锥
三区奥陶系前期注水压锥效果见到一定效果,2013年继续注水压锥有效井优化注水参数,继续实施注水压锥,同时优化调整注水压锥有效井液量,延长注水压锥有效期。全年共计压锥5轮次,累计增油4816吨。
5 油藏综合治理效果
2013年塔河三区奥陶系经综合治理的实施,取得十分明显的措施效果,年增油6857吨。总井数增加3口,日油水平增加15t/d,综合含水下降5.4个百分点。综合递减降低60%,含水上升率下降2.5%。
6 结论
(1)塔河三区奥陶系油井储集模式为裂缝型、溶洞-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三种;
(2)溶洞—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油井压锥效果好;
(3)塔河三区奥陶系构造高部位油井顶部仍有剩余油富集。
参考文献:
[1]叶德胜.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A].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36-48.
[2]黄孝特.碳酸盐岩裂缝-溶洞型油气藏开发技术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Vol.24,No.5,Oct.,2002:446
作者简介:周伟(1981-),男,200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目前在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从事油气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