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教育需要 “鼓与呼”,“把孩子从负螺旋状态中解放出来”。改变精英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于各自发展的新教育。
关键词:正螺旋;负螺旋;精英教育;新教育
捧读王宏甲所著《中国新教育风暴》,爱不释手,夜不能寐,浮想联翩。已有十九年教龄的我,深感中国教育太需要这样的“鼓与呼”:可怜儿女,可怜父母;莫误青春,莫误家国。
该书有许多新观点,是我们平常虽然对有些现象有所察觉,但却没有认真思考形成系统的思想和认识。“当今学子生长在信息化平台上,他们的能力被低估了!”“读书不应该是漫长的苦役,加强班其实是在加强过时的学习方式。”“改变精英教育,善待每个学生,放下成才观念,培养生存能力。”它像阵阵春风轻拂教师和家长的心田,又像缕缕阳光驱赶走学生心头的阴影。
如王宏甲的正螺旋和负螺旋理论,呼吁尽快“把孩子从负螺旋状态中解放出来”。中国人多,是客观现实,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对每个个体充分因材施教,只能有一个大致的群体标准,这也是无奈的现实。这样不合要求的学生(也许是少数)就会挨批评,久而久之,这些经常受批评(就是负螺旋)的学生就会失去自信,影响潜力的发挥,乃至自暴自弃,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曾是小学至初中的班级乃至学校的绝对成绩第一,但高考却也并不轻松,原来的第二名就没有考上。是长期正螺旋给了我足够的自信,我应该感激那些处于负螺旋的同学,是他们给了我陪衬,但也为他们的负螺旋感到遗憾。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教语文的孙老师对我一篇作文的高度评价:“你的想象驰骋,感情激越,一篇短文,可以反映出你的才华,你是有写作基础的。”也还感激老师对学生的客气,他还在评语里说:“如有闲暇,请到住室一晤。”同样,我也还记得一个教数学的王老师,高考前夕,我拿着数学教材上的题目问老师,老师却笑而不答,在他看来,也许是啥时候了还问这样简单的题,好在后来我自己做出来了,那种喜悦是无以言表的。但作为老师,也许不应以高考成败论英雄,而将学生拒之于知识大门之外。这也是本书的一个观点——成才观。
该书列举了中国教育、爱尔兰教育、美国教育等许多事例说明,并不是只有有学历的人才是成功者,有些成功的老板就只有小学毕业。研究导弹的科学家,毕竟是少数,比如说千分之一,没有必要让九百九十九人为这一个人陪读。这种“陪读”就是精英教育,高强度培养科学家的课程,限制了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才。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需要拓宽教育方式,建立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于各自发展的教育。在新教育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即各有其独自特点的学生。因此,多数的学生,只要在自己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受到表扬而不是批评。
该书作者到了许多地方考察教育,其足迹从东海之滨到长江源头,从繁华都市到荒原戈壁,付出了大量的、艰辛的劳动,令我羡慕、敬佩。他以亲历亲见的感人故事,对世界性教育转型的来龙去脉,对我国教改先行者们艰难而卓有成效的伟大实践,对关注教育、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人们,都作了充分描述。当前我国精英教育造成的许多学生厌学状况尚未缓解,世界性的生产力换代和济济变迁的巨大压力又到来。我国教育实际上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是要纠正精英教育给许多学生造成的超负荷压力,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时期的教育,挺进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
该书作者提供了许多新资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曾经读过很多文、史、哲方面的书,自以为有些新书也未必有新观点,加上家务琐事,渐渐变得懒散,读书学习的迫切感好像没有了。但读了该书之后,却使我深深为之感动,为之感慨:平时勤读万卷书,关心发展新教育,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家长,因为今日之教育,就是未来之中国。
参考文献:
[1]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洛阳市财会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正螺旋;负螺旋;精英教育;新教育
捧读王宏甲所著《中国新教育风暴》,爱不释手,夜不能寐,浮想联翩。已有十九年教龄的我,深感中国教育太需要这样的“鼓与呼”:可怜儿女,可怜父母;莫误青春,莫误家国。
该书有许多新观点,是我们平常虽然对有些现象有所察觉,但却没有认真思考形成系统的思想和认识。“当今学子生长在信息化平台上,他们的能力被低估了!”“读书不应该是漫长的苦役,加强班其实是在加强过时的学习方式。”“改变精英教育,善待每个学生,放下成才观念,培养生存能力。”它像阵阵春风轻拂教师和家长的心田,又像缕缕阳光驱赶走学生心头的阴影。
如王宏甲的正螺旋和负螺旋理论,呼吁尽快“把孩子从负螺旋状态中解放出来”。中国人多,是客观现实,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对每个个体充分因材施教,只能有一个大致的群体标准,这也是无奈的现实。这样不合要求的学生(也许是少数)就会挨批评,久而久之,这些经常受批评(就是负螺旋)的学生就会失去自信,影响潜力的发挥,乃至自暴自弃,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曾是小学至初中的班级乃至学校的绝对成绩第一,但高考却也并不轻松,原来的第二名就没有考上。是长期正螺旋给了我足够的自信,我应该感激那些处于负螺旋的同学,是他们给了我陪衬,但也为他们的负螺旋感到遗憾。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教语文的孙老师对我一篇作文的高度评价:“你的想象驰骋,感情激越,一篇短文,可以反映出你的才华,你是有写作基础的。”也还感激老师对学生的客气,他还在评语里说:“如有闲暇,请到住室一晤。”同样,我也还记得一个教数学的王老师,高考前夕,我拿着数学教材上的题目问老师,老师却笑而不答,在他看来,也许是啥时候了还问这样简单的题,好在后来我自己做出来了,那种喜悦是无以言表的。但作为老师,也许不应以高考成败论英雄,而将学生拒之于知识大门之外。这也是本书的一个观点——成才观。
该书列举了中国教育、爱尔兰教育、美国教育等许多事例说明,并不是只有有学历的人才是成功者,有些成功的老板就只有小学毕业。研究导弹的科学家,毕竟是少数,比如说千分之一,没有必要让九百九十九人为这一个人陪读。这种“陪读”就是精英教育,高强度培养科学家的课程,限制了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才。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需要拓宽教育方式,建立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于各自发展的教育。在新教育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即各有其独自特点的学生。因此,多数的学生,只要在自己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受到表扬而不是批评。
该书作者到了许多地方考察教育,其足迹从东海之滨到长江源头,从繁华都市到荒原戈壁,付出了大量的、艰辛的劳动,令我羡慕、敬佩。他以亲历亲见的感人故事,对世界性教育转型的来龙去脉,对我国教改先行者们艰难而卓有成效的伟大实践,对关注教育、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人们,都作了充分描述。当前我国精英教育造成的许多学生厌学状况尚未缓解,世界性的生产力换代和济济变迁的巨大压力又到来。我国教育实际上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是要纠正精英教育给许多学生造成的超负荷压力,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时期的教育,挺进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
该书作者提供了许多新资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曾经读过很多文、史、哲方面的书,自以为有些新书也未必有新观点,加上家务琐事,渐渐变得懒散,读书学习的迫切感好像没有了。但读了该书之后,却使我深深为之感动,为之感慨:平时勤读万卷书,关心发展新教育,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家长,因为今日之教育,就是未来之中国。
参考文献:
[1]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洛阳市财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