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文章来源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于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呢?
  一、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像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歌朗诵、放古典音乐或赋予丰富想象的情境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不自觉地进入其中美妙的境界。例:我教必修一散文两篇中的《窗》时,我另外讲了一篇与窗有关的故事,让学生讨论,比较两篇文章在选材立意方面有何异同点。这样既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又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互动合作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明显了。
  二、用灵活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导入新课后,若用“满堂灌”、“满堂问”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这种毫无生气的课堂教学形式,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尽量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用灵活而又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要设计精讲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紧扣教材的重点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找出本文描写“我”感情变化的词句,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再让学生认真朗读并赏析写景语段,掌握全文的主旨及写作特色。这样一来,整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明朗起来,学生就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新知识。
  (二)要设计好能激活学生学习激情的思考题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设疑释难的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见解,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互相启发、思考,寻求言之有理的答案。如: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我给学生出了一条讨论题:主人公刘兰芝是怎样的人?这种人能否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讨论就会得出答案:刘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人,但面对封建家长制不去积极反抗,而是消极地以死抗争,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学生各抒自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要利用电教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帮助教学,可加大信息容量,扩大知识面,吸引学生,调动、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把它制成课件,给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过程如下:1.新颖的导课:大家知道吗?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而且是“末代诗人”是谁?(徐志摩)他可以把对乡土的难离、故人的难舍写成一首首含着泪、带着笑的离别之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2.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及出示英国的剑桥大学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营造抒情的氛围。同时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徐志摩的诗,从而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3.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放录音,让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4.出示设计好的思考题,师生一起鉴赏诗歌,激发共鸣。①请同学们找出本文表意象的词,并讨论它们有什么作用?②找出本文的感情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在学生热烈的讨论回答后,我在屏幕上出示诗中意象所组成的美丽画面。这样图文并茂让学生耳目一新,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本诗在形式上所体现出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瞑》时,我用上幻灯片,生动再现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等等。
  三、要用灵活有创意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上完每节课后,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设计了灵活的、有创意的作业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我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设计出各种精妙到位的练习题。练习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例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认真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仿《荷塘月色》借景抒情的写法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又如在学完诗词李清照的《声声慢》后,要求学生再与她写的另一首词《武陵春》进行比较赏析。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课内所学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再如在讲授完《氓》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条作业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赏析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评说具体……。以上的做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进步。
其他文献
朴实真挚的《诗经》,磅礴大气的《史记》,浪漫脱俗的李白,豁达放旷的苏轼,执着深刻的鲁迅,娓娓而谈的冰心……经典作品令人万分景仰,大师的风采让人拍案叫绝。景仰之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叩问自己:如何让学生妙笔生花?  掩卷细思,其实,作文训练可以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第一,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练习写作。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多有典型的写作方法,可以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例。比如《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的一份报告中就已明确地指出一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办法。”这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授人以渔”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学习的,一
期刊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眉”,高考语文阅读题灵活而隐密,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在答题技巧上一定要做深入的探究。  整体上来说,抓住文章的题目,至少读三遍文章,认真审题,筛选文中重点词句,整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完善、简洁、规范的答题,是阅读答题技巧的基础。在此之上,还须做到:  一、看题目归纳中心。就新课标卷中语文阅读而言,文学类文本,看到题目,要么可以确定行为线索,把握情感脉络,要么可以揭示主题
期刊
高中学习是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闻,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时期。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难题。因为现在很多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学习的态度很是不好,学习的习惯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是,我们老师是不能放弃,面对困难,只能偏向虎上行,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重树学习的信心,端正态度,提
期刊
语文教材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它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文点和人文点的恰当结合,都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学习是学生实现精神发育的途径之一。学生只要敞开心扉,用成长的经历与体验去和文本对话,去感悟文本,那么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基于此,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生活的一扇窗口。  一、感悟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真情”是文章的根本,大凡美
期刊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信息获取多元快捷,整个社会功利浮躁,流行的是快餐文化,还有多少人能坚守内心宁静,躲于一隅,静静读书?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读书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真实的读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与书为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
期刊
要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练习必不可少。但为何老师布置同样的练习任务,学生做了同样的习题,效果却不一样呢?其实,在练习过程中不能忽略对时间的限制。  不少老师会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给学生留了一节课时间写作文,结果结束时还没几个人写完开头,甚至有的学生连个标题也没有想好。而考试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用不足50分钟的时间写完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学生读了45分钟,一两首小诗词还不会
期刊
所谓作文序列化,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培养时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通过片断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了四点要求:  第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  第二,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
期刊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是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方式。  一、转变观念,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投入其中,从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以民主教学为
期刊
1961年7月2号的早晨,欧内斯特·海明威用他的猎枪结束了他的生命。对于这一突发事件,美国震惊,世界震惊,大家都为一代文豪的陨落而悲痛。对于海明威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就已江郎才尽,他明白自己再也无法超越自己,心高气傲的他在创作的绝望中只好开枪自杀;也有人认为他在战争中几次遇险受过重伤,留下痼疾,到晚年他无法忍受肉体的病痛而自杀;还有人认为他的自杀带有遗传因素,因为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