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量关系是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石。教师应注重低年级教学中数量关系的渗透,注重题意的表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最终使学生能根据生活情境和实际经验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表述题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7-02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感悟和体会是否到位,是否学会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列出算式,决定了他们在初中、高中以至未来的学习能力。
  低年级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是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入手,重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分析,而数量关系在教材中具有隐蔽性,教师不必强调数量关系的叙述,而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叙述题意,找到已知数学信息(即已知条件),然后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数量关系的渗透,注重题意的表述,引导学生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使数量关系在低年级的“解决问题”中发挥“基石”的作用。
  一、表述题意——解决问题的“排头兵”
  在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只会解题,不会“说题”,正是因为一些教师不重视低年级学生对题意的表述,致使一些学生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题意,也就不能完全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数学思维得不到发展。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日积月累的题意表述训练,达到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数量关系往往隐藏在实际问题中,怎样让低年级学生能真正领悟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呢?事实证明,“表述题意”的训练是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72例题13“一个小女孩摘丝瓜,一共有8根丝瓜,先摘了3根放在篮子里,又摘了1根,根据图意可以提出问题:‘丝瓜架上还有几根丝瓜?’”教材上出示了连减算式“8-3=□”。教学这道例题时,一定要让学生根据题意说清楚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完整过程,以帮助他们体会算式的实际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表述题意时,可以让学生先说第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再说第二步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使学生在表述中弄清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师不用直接向学生讲明题中隐藏的数量关系,只需要让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明白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切实体会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这就达到了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
  用数学语言表述题意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重要举措。低年级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只能找出朴素的、易懂的、浅表的数量关系。教师应加强题意表述的训练,促使学生在学会分析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题。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超链接”
  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感悟数量关系,并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74的例题14给出的是一个乘公交车的情境。学生都比较熟悉公交车,知道应先下车,再上车。所以,“下车2人”就要在原来总人数7人的基础上减去2人;“上车3人”,上车的人数就要加上去。最后得出先减再加的加减混合算式:7-2 3=8。对“原来有7人”这个数学信息的理解是学生的难点,一些学生只看到车上坐着5人,就会列出错误算式:5-2 3=6。教师这时应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原来有7人,下车2人,所以车上才会坐着5人;如果原来有5人,下车2人,那么车上应该只坐着3人才对。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车上原来有7人,而不是5人。可想而知,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是很难理解车上原来有7人的已知条件。
  这样的例子已经“潜入”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可见数量关系的教学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同样,教师也无需告诉学生在解题时应用哪个数量关系,只需要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数量关系。
  三、改变教学——解决问题的“新拐杖”
  低年级学生不会分析题意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师首先让学生读准题目,准确说出题中的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其次,借用学具操作、实物演示、课件、画示意图等辅助手段,减缓学生的思维坡度,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分析问题是关键,其实质就是理解问题的文字意义和文字意义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一些学生做题时只会机械模仿、套用公式,因为没有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自然不懂如何组织数学信息去分析题目。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有效的辅助手段,给学生呈现直观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画演示明白題目的来龙去脉,从根本上提升低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73“想想做做”的习题“一群鸭一共有9只,先游走了2只,又游走了4只。”教材出示了一道不完整的算式“9-□-□=□”。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领会题意的能力不足,他们会用连加的方法计算,但在先减2还是先减4的问题上他们出现了分歧。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鸭子慢慢地分批游走的情境,学生就能形成直观印象,明确:远处的2只鸭子看上去比较小,是先游走的,近处的4只鸭子离得比较近,是后来游走的,所以应该先减2再减4。学生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和适当引导,解题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鉴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分析数量关系的时候,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借助各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使学生从仅仅停留在依靠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转变为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为将来解决复杂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数量关系是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石”,构建数量关系模型可以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积蓄能量。教师应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借助各种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数量关系,给学生一根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拐杖”。
  [ 参 考 文 献 ]
  [1] 缪雨花.新课程理念背景下低年级数量关系教学的再认识[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2] 洪慧华.激活学生思维 理清数量关系——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应把握的两个关键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5).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7页“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制作莫比乌斯带,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性;亲身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做数学”的过程,从中发现莫比乌斯带的奇异性。  3.思想与情感。  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来源于生
[摘 要]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单元的教学重点。通过举例验证、观察比较、提出猜想、发现规律、引出规律,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推理、模型、化归等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运算的意义、现实背景中的数量关系或几何图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走进知识的“内核”。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内核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小提问”中有“大学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达到激趣、导学与梳理的功能。  一、情境阶段提问——激趣  在情境阶段,教师要在学生疑难处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始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  1.引发好奇
[摘 要]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为例,在教学中通过“任务”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真正促进学生的生长学习。  [关键词]任务;主体意识;主动;生长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简单的模仿训练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才能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操作技能。在数学操作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将操作技能培养视为概念理解的深化过程,促进学生由简单的模仿训练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进而让学生牢固掌握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  [关键词]操作技能;自我建构;简单模仿;画平行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解决问题”贯穿着数学教學的始终,要实现“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深入探究。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课例,阐述了“解决问题”教学中强化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渗透解题策略的课堂三部曲。  [关键词]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打着“活用教材”的口号随意编改、重组教材,过度追求新奇性,会淡化教学内容的丰厚内涵,使教学活动走入歧途。重组教材应注意建立新秩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重组教材;新秩序;认知规律;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34-01  【案例回放】  课始,教师拿出扑克牌,提出
[摘 要]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小学数学教育而言就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设计多维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认真倾听中发展必备品格,在动手操作、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推理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维活动;数学核心素养;三角形;操作;数据;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仅靠教师单向地传授数学知识,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学习兴趣,也无法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提出了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過程性目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机会获得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中领悟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概念的形成和同化过程,强化数学规则学习的体验,使学生理解概念之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渗透模型思想,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维的提升。那么,如何把数学模型思想融入数学知识中进行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看中知模  1.激活经验,引发需求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