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7329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本文重点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并指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既需要培养单位的内部改革,又需要主管部门进行宏观调整,旨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改革 培养质量
  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中国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而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能力不断增强,投入机制逐步健全,初步形成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本质性的问题,如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不够强;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等。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改革人才选拔制度
  高水平学科建设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保障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前提基础,没有一流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人才。建设好重点学科,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良好基础。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学科时,应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以重点学科带动相应学科的发展,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以学科延伸、交叉和综合性发展为原则,带动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完善学科体系[1]。经过这些年来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01年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少之又少,到2005年接近30所高校8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到2008年100多所学校近500多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这一指标的显著变化对提高我国人才培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高校在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还应不断考虑改革人才选拔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行培养。针对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应考虑从考生申请考核制度方向来改革,改变传统上只依靠笔试招录博士研究生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的学术兴趣、发展潜质和学生是否能做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针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考虑分类考试,将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独立开来,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着重从不同的学科要求进行考核,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通过考试,选择不同类型的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同时,在考评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多地给研究生导师和院系下放自主权,让院系和导师在选拔人才方面享有更多地自主权,以期更好地实施导师责权制。
  二、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时应充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有目標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培养。针对我国目前的研究生类型,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采取不用的培养模式。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第一必须以提高其拔尖创新能力为培养目的,在课程教学和导师辅导的基础之上,注重跨学科培养,推进学科的交叉、学科的融合和学科的汇聚,建立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直博等培养方式,以“三题”(课题、专题、问题)研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2]。第二,利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课题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尽可能地让具有高水平、高科研平台、深厚科研底蕴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改变传统上只要导师有研究课题就可以指导研究生的做法。第三,大力推进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革,多开设具有创新研究性、国际前沿性和科技先进性的课程,着力实施探索式教学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3]。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既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又能较好适应行业或者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高校应重点培养能胜任行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与产学研相结合,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邀请用人单位有实践经验的导师担任学生第二导师,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培育出能胜任专业岗位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在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高校也应加强推进专业学位的发展和职业资格的对接[4],提高学生对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报考和学习兴趣,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真正向应用型转移,满足国家对相关专业领域具有职业资格的高层次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研究生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高效衔接,减少重复性教学,降低培养成本。
  三、推动导师资格改革,强化导师责权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水平和导师的责任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科研道德、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具备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和德高望重的素质修养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前提[5]。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要强化导师的责权机制,第一,应推动导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改革,强化导师的岗位管理,尝试将导师终身式的教学身份转变为一种能胜任岗位式的职能身份,执行“上岗”和“下岗”式的动态管理机制,促进导师指导水平的提升,直接或间接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二,以科研为主导,合理分配招生指标和科研资源,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录和培养方面享有更多的自主权。第三,加强导师的责任制,从导师的师德、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学科特点、学校科研任务等方面强化导师的责权机制。   四、强调科教结合,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加大对外合作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高校要科教结合,协同创新,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双提升。”科教结合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应结合国家形势与任务,进一步发挥优势,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建立科教结合和协同创新的平台,进一步为人才培养服务。
  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高校在开展好科教结合,自主创新,校企合作应用创新的基础上,应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措施,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和研究生质量监督体系构成。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是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保证学位授予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组织主体和实施主体,发挥着内部评价的作用,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主导和关键地位。
  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需求的改变,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要求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积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措施。第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构建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等适应社会多层次、多类型需求的标准教育质量体系。第二,树立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优化培养过程。第三,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保证研究生质量管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实现目标管理,强化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效益。
  政府和社会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主体,其投入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保障[6],对研究生教育起着宏观、微观调控和监督作用。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让研究生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构建严格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加强教育评估和监督,保证研究生教育和谐、科学发展。
  六、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是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是推进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规模调控机制和结构调整机制的重要基础。为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加快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發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进一步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和奖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收费制度,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高校在国家提供的有利条件下,应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调整力度,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拓宽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研究生待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意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33-35.
  [2]陈蕊,邵兵,李明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5):116-121
  [3]杨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13(01):68-71.
  [4]郭蕾,贾爱英,生玉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结合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2):37-39.
  [5]孟成民.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导师的责权剖析:以科研为导向——基于华南某省属高校的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2):38-41.
  [6]郭巍.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147-148.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 B2-2013Y13-183);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3245);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133096)。
其他文献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大众普遍性的心理缺失并使他们有了强烈的精神补偿需要。基于历史剧的一些叙事策略下的历史剧受众常常表现出怀旧、圆满追求、英雄崇拜、欲望宣泄、情爱心理替代性满足等补偿性心理。历史剧可以慰藉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安慰;但也可以腐蚀人、麻醉人,导致人的心灵失衡,精神异化。对电视大众文化作出正确的价值引导,已成为当
夏俊娜被认为中国最有时代代表性的女画家之一,她以优雅、神秘、轻松、灵动、散发着梦幻般光芒的画面感动观众,她不刻意模仿别人,也很少认真地去研究某家某派,她也曾说一些大师影响过她:比如毕家索、雷偌阿、巴尔蒂斯、弗兰西斯卡……。从许多关于她的评论文章中,很少把她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维米尔相比较。维米尔擅长营造中产阶级家庭宁静温馨氛围,画面透逸出温婉、平和、沉静的气质,具有永恒的纪念意义。实际
[摘要] 影片《小六》综合运用了边缘题材、民俗展示、文化意蕴几个创作要素,显示了青年导演王焕武不俗的创作潜力——尽管有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西安曲江电影双新展的庆典上,《小六》不仅被评为“推介影片”,而且一举囊括了晚会上的三项大奖,我们盼望着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关键词] 边缘题材 民俗展示 文化意蕴    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中心,他通过诸如文学、画面构图、光、色彩、音乐、戏剧等艺
【摘要】现实主义是历久弥新的议题。取向、语态、现照、批评的暧昧性,是当下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基本问题。自反中自足以及开拓球土现实空间的再出发;跨越典型化疆界以及重塑现实主义抱负的涅槃,不仅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有助于重塑大叙事,以表达当下中国人的现实与理想、困境与抗争、价值立场与价值追求,从而为人类现实生活议题提供有意义的表达和思考。  【关键词】现实主义 自足与自反 球土现实空间 主题剧    
[摘要] 五年前,康洪雷导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三十多年跨度内从纵向上反映军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渲染出动人的怀旧色彩和真挚的人伦亲情和爱情。2007年康洪雷导演的《士兵突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当下这个大部分人过多追求物质利益,理想不再、精神不振的社会现实之中,《士兵突击》所展现的道德精神力量和真诚的战友之情给观众以巨大震撼,它帮助观众放大了信仰,找回了美德。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肯定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前提下,第一次高举起“人文性”大旗。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厚的人文精神。立足于农村中学现状,教师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积极开拓各种渠道来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进行语文课人文精神的挖掘,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课 人文精神 课程资源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先进的思想、
在摄影历史上,有关于鸽子摄影师的一段佳话。人们利用鸽子飞上高空的时候,把小型照相机绑在鸽子的胸部,从高空向下俯拍。  鸽子摄影的最初的设想,是在1840年开始的,也就是在摄影术刚刚发明的一年之后。在Baviére的Kronberg的一位药剂师,名字叫耐布罗耐尔(Wilhelm Neubronner)。这个地区交通不便,药剂师在与分散在各地的医生的联系十分不便。于是老耐布罗耐尔经常利用信鸽来传递药方
摘 要: 高中语文教育应注重一种幸福完整的语文教育生活,要用文化底蕴浸润学生,要用读写经典滋养学生心性,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建构学生独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不断铸造自身的人格魅力,突破原有的课堂框架,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在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的思想高度,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丰富思想内涵。使学生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让母语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摘要]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由美国导演维克多·沙尔瓦拍摄的电影。现代艺术欣赏是一种理论自觉运用过程,在欣赏影片时“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对影片有不同解读,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影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发掘影片蕴藏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
荒荒流云,寥寥长风,苍苍山海,悠悠江川。举凡军旅出身的书法家,自有一种独特英姿。颜鲁公之忠义、岳武穆之英武、于廷益之挺劲、左季高之整饬,凸显书法之英雄本色。夫大漠之烽烟、军营之严正、北国之雄奇,寓乎腕底,则自然增添翰墨风神。万州能伟,吾巴渝俊杰,自幼喜书,弱冠从军,辗转于塞北、京师等地,亲炙名师大家,成就斐然,其书法境界攀升而书艺彰显逐日远矣。  余与能伟相识于京华,盖甲午初冬第二届世界华侨华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