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本文重点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并指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既需要培养单位的内部改革,又需要主管部门进行宏观调整,旨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改革 培养质量
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中国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而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能力不断增强,投入机制逐步健全,初步形成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本质性的问题,如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不够强;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等。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改革人才选拔制度
高水平学科建设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保障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前提基础,没有一流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人才。建设好重点学科,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良好基础。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学科时,应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以重点学科带动相应学科的发展,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以学科延伸、交叉和综合性发展为原则,带动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完善学科体系[1]。经过这些年来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01年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少之又少,到2005年接近30所高校8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到2008年100多所学校近500多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这一指标的显著变化对提高我国人才培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高校在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还应不断考虑改革人才选拔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行培养。针对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应考虑从考生申请考核制度方向来改革,改变传统上只依靠笔试招录博士研究生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的学术兴趣、发展潜质和学生是否能做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针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考虑分类考试,将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独立开来,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着重从不同的学科要求进行考核,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通过考试,选择不同类型的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同时,在考评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多地给研究生导师和院系下放自主权,让院系和导师在选拔人才方面享有更多地自主权,以期更好地实施导师责权制。
二、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时应充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有目標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培养。针对我国目前的研究生类型,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采取不用的培养模式。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第一必须以提高其拔尖创新能力为培养目的,在课程教学和导师辅导的基础之上,注重跨学科培养,推进学科的交叉、学科的融合和学科的汇聚,建立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直博等培养方式,以“三题”(课题、专题、问题)研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2]。第二,利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课题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尽可能地让具有高水平、高科研平台、深厚科研底蕴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改变传统上只要导师有研究课题就可以指导研究生的做法。第三,大力推进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革,多开设具有创新研究性、国际前沿性和科技先进性的课程,着力实施探索式教学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3]。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既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又能较好适应行业或者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高校应重点培养能胜任行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与产学研相结合,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邀请用人单位有实践经验的导师担任学生第二导师,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培育出能胜任专业岗位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在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高校也应加强推进专业学位的发展和职业资格的对接[4],提高学生对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报考和学习兴趣,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真正向应用型转移,满足国家对相关专业领域具有职业资格的高层次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研究生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高效衔接,减少重复性教学,降低培养成本。
三、推动导师资格改革,强化导师责权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水平和导师的责任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科研道德、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具备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和德高望重的素质修养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前提[5]。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要强化导师的责权机制,第一,应推动导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改革,强化导师的岗位管理,尝试将导师终身式的教学身份转变为一种能胜任岗位式的职能身份,执行“上岗”和“下岗”式的动态管理机制,促进导师指导水平的提升,直接或间接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二,以科研为主导,合理分配招生指标和科研资源,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录和培养方面享有更多的自主权。第三,加强导师的责任制,从导师的师德、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学科特点、学校科研任务等方面强化导师的责权机制。 四、强调科教结合,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加大对外合作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高校要科教结合,协同创新,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双提升。”科教结合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应结合国家形势与任务,进一步发挥优势,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建立科教结合和协同创新的平台,进一步为人才培养服务。
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高校在开展好科教结合,自主创新,校企合作应用创新的基础上,应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措施,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和研究生质量监督体系构成。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是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保证学位授予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组织主体和实施主体,发挥着内部评价的作用,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主导和关键地位。
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需求的改变,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要求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积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措施。第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构建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等适应社会多层次、多类型需求的标准教育质量体系。第二,树立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优化培养过程。第三,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保证研究生质量管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实现目标管理,强化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效益。
政府和社会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主体,其投入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保障[6],对研究生教育起着宏观、微观调控和监督作用。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让研究生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构建严格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加强教育评估和监督,保证研究生教育和谐、科学发展。
六、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是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是推进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规模调控机制和结构调整机制的重要基础。为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加快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發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进一步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和奖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收费制度,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高校在国家提供的有利条件下,应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调整力度,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拓宽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研究生待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意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33-35.
[2]陈蕊,邵兵,李明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5):116-121
[3]杨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13(01):68-71.
[4]郭蕾,贾爱英,生玉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结合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2):37-39.
[5]孟成民.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导师的责权剖析:以科研为导向——基于华南某省属高校的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2):38-41.
[6]郭巍.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147-148.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 B2-2013Y13-183);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3245);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133096)。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改革 培养质量
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中国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而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能力不断增强,投入机制逐步健全,初步形成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本质性的问题,如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不够强;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等。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改革人才选拔制度
高水平学科建设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保障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前提基础,没有一流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人才。建设好重点学科,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良好基础。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学科时,应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以重点学科带动相应学科的发展,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以学科延伸、交叉和综合性发展为原则,带动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完善学科体系[1]。经过这些年来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01年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少之又少,到2005年接近30所高校8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到2008年100多所学校近500多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这一指标的显著变化对提高我国人才培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高校在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还应不断考虑改革人才选拔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行培养。针对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应考虑从考生申请考核制度方向来改革,改变传统上只依靠笔试招录博士研究生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的学术兴趣、发展潜质和学生是否能做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针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考虑分类考试,将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独立开来,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着重从不同的学科要求进行考核,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通过考试,选择不同类型的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同时,在考评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多地给研究生导师和院系下放自主权,让院系和导师在选拔人才方面享有更多地自主权,以期更好地实施导师责权制。
二、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时应充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有目標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培养。针对我国目前的研究生类型,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采取不用的培养模式。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第一必须以提高其拔尖创新能力为培养目的,在课程教学和导师辅导的基础之上,注重跨学科培养,推进学科的交叉、学科的融合和学科的汇聚,建立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直博等培养方式,以“三题”(课题、专题、问题)研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2]。第二,利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课题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尽可能地让具有高水平、高科研平台、深厚科研底蕴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改变传统上只要导师有研究课题就可以指导研究生的做法。第三,大力推进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革,多开设具有创新研究性、国际前沿性和科技先进性的课程,着力实施探索式教学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3]。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既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又能较好适应行业或者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高校应重点培养能胜任行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与产学研相结合,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邀请用人单位有实践经验的导师担任学生第二导师,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培育出能胜任专业岗位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在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高校也应加强推进专业学位的发展和职业资格的对接[4],提高学生对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报考和学习兴趣,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真正向应用型转移,满足国家对相关专业领域具有职业资格的高层次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研究生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高效衔接,减少重复性教学,降低培养成本。
三、推动导师资格改革,强化导师责权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水平和导师的责任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科研道德、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具备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和德高望重的素质修养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前提[5]。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要强化导师的责权机制,第一,应推动导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改革,强化导师的岗位管理,尝试将导师终身式的教学身份转变为一种能胜任岗位式的职能身份,执行“上岗”和“下岗”式的动态管理机制,促进导师指导水平的提升,直接或间接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二,以科研为主导,合理分配招生指标和科研资源,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录和培养方面享有更多的自主权。第三,加强导师的责任制,从导师的师德、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学科特点、学校科研任务等方面强化导师的责权机制。 四、强调科教结合,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加大对外合作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高校要科教结合,协同创新,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双提升。”科教结合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应结合国家形势与任务,进一步发挥优势,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建立科教结合和协同创新的平台,进一步为人才培养服务。
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高校在开展好科教结合,自主创新,校企合作应用创新的基础上,应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措施,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和研究生质量监督体系构成。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是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保证学位授予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组织主体和实施主体,发挥着内部评价的作用,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主导和关键地位。
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需求的改变,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要求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积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措施。第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构建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等适应社会多层次、多类型需求的标准教育质量体系。第二,树立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优化培养过程。第三,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保证研究生质量管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实现目标管理,强化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效益。
政府和社会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主体,其投入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保障[6],对研究生教育起着宏观、微观调控和监督作用。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让研究生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构建严格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加强教育评估和监督,保证研究生教育和谐、科学发展。
六、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是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是推进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规模调控机制和结构调整机制的重要基础。为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加快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發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进一步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和奖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收费制度,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高校在国家提供的有利条件下,应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调整力度,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拓宽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研究生待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意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33-35.
[2]陈蕊,邵兵,李明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5):116-121
[3]杨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13(01):68-71.
[4]郭蕾,贾爱英,生玉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结合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2):37-39.
[5]孟成民.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导师的责权剖析:以科研为导向——基于华南某省属高校的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2):38-41.
[6]郭巍.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147-148.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 B2-2013Y13-183);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3245);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13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