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文系河南省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L160909011,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普及,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感悟。现在我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谈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的核心是什么?
新课程意味着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一直注重知识传授,注重道德认知学习,而忽视学生自己的道德思维发展和自我道德体验。造成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知、行的不一致甚至脱节。 从教育的大背景来看,当代德育观已经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变为“道德学习”,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基于以上原因,新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而不是单纯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我们可以读出新教材体现出以下几个适应:
(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人们发挥积极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头脑。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创新精神就需要提倡和保护思维的差异性,需要思想文化的重新整合。市场经济发展对学生的品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没有诚信经济就无法运行下去。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加强合作,为此要加强品德教育。
(2)适应初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是感性向理性的过渡阶段,是青春期变化时期,是对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进行基本品德教育是主要任务。
(3)适应大德育的要求。国情教育是中国道德品质教育的背景,道德教育是情境性教育,本不是一种说教,是一种体验课程,是一种感染性课程,这需要一定的情境。法律与道德是互不可少的,良好的道德需要法律支撑,有道德的人得不到法律支持是不行的,但没有良好的道德,法律也无法支撑下去要教育学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基本的合法权利,这是当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是良好品德内容之一。
二、课程性质又是什么?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新课程继承了原标准中有关规定,强调主渠道是课程方向,强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导。强调这门课程的民族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道德教育。人文性主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提升人,关心人就要关心学生成长,关心学生的未来;尊重人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人格尊严,要满足自主成长的要求与欲望;提升人就要通过教育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将直接的思想政治观念,通过具有人情味的教育,在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中进行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实效性。综合性是指这是一门将三方面教育综合在一起的课程。将基本国情教育作为情境,以法律、道德意识爱国情感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德,健康的心理,以平常心态对待他人、能正确对待自己。最后,道德教育不是说教,关键是做。不能追求学生讲得好,而要追求做得好,要注重实践体验、感染,将优良品质内化为学生心理品德。
三、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这些根本问题的论述,我认为必须将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联系起来,事实上它也正是要解决学生从小学向中学过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难。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借鉴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结合新课程和初一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的教学策略。
(1)生活化。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初中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首先,生活化是指教学中讨论的话题要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论的话题来自学生生活,又能指导学生生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即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再次,生活化还指教师的课程开发要依赖于学生的生活。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
(2)活动化。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老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活动,让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中,老师们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理念,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 首先,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其次,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体验。学生不仅靠听来学习,而是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3)综合化。思想品德课程向学生与生活回归,必然走向综合化。浅层次的综合是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如运用信息技术,大量的音像资料不光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背景,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习充满美感;然后从这个意义上看,思品教育是一门综合课,必须回归生活。
总而言之,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七年级思品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这些特征,通过认真实践,就能够在教学过程实现这样的局面:在教育方法上,改教导为引导;在学习方式上,改你讲我听为自主参与、活动探究;在教学形式上,改形式主义,为不拘形式,追求实效……这样的课必然提高德育功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我们坚信:德育课程改革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普及,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感悟。现在我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谈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的核心是什么?
新课程意味着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一直注重知识传授,注重道德认知学习,而忽视学生自己的道德思维发展和自我道德体验。造成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知、行的不一致甚至脱节。 从教育的大背景来看,当代德育观已经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变为“道德学习”,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基于以上原因,新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而不是单纯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我们可以读出新教材体现出以下几个适应:
(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人们发挥积极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头脑。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创新精神就需要提倡和保护思维的差异性,需要思想文化的重新整合。市场经济发展对学生的品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没有诚信经济就无法运行下去。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加强合作,为此要加强品德教育。
(2)适应初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是感性向理性的过渡阶段,是青春期变化时期,是对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进行基本品德教育是主要任务。
(3)适应大德育的要求。国情教育是中国道德品质教育的背景,道德教育是情境性教育,本不是一种说教,是一种体验课程,是一种感染性课程,这需要一定的情境。法律与道德是互不可少的,良好的道德需要法律支撑,有道德的人得不到法律支持是不行的,但没有良好的道德,法律也无法支撑下去要教育学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基本的合法权利,这是当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是良好品德内容之一。
二、课程性质又是什么?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新课程继承了原标准中有关规定,强调主渠道是课程方向,强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导。强调这门课程的民族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道德教育。人文性主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提升人,关心人就要关心学生成长,关心学生的未来;尊重人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人格尊严,要满足自主成长的要求与欲望;提升人就要通过教育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将直接的思想政治观念,通过具有人情味的教育,在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中进行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实效性。综合性是指这是一门将三方面教育综合在一起的课程。将基本国情教育作为情境,以法律、道德意识爱国情感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德,健康的心理,以平常心态对待他人、能正确对待自己。最后,道德教育不是说教,关键是做。不能追求学生讲得好,而要追求做得好,要注重实践体验、感染,将优良品质内化为学生心理品德。
三、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这些根本问题的论述,我认为必须将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联系起来,事实上它也正是要解决学生从小学向中学过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难。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借鉴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结合新课程和初一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的教学策略。
(1)生活化。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初中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首先,生活化是指教学中讨论的话题要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论的话题来自学生生活,又能指导学生生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即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再次,生活化还指教师的课程开发要依赖于学生的生活。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
(2)活动化。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老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活动,让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中,老师们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理念,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 首先,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其次,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体验。学生不仅靠听来学习,而是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3)综合化。思想品德课程向学生与生活回归,必然走向综合化。浅层次的综合是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如运用信息技术,大量的音像资料不光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背景,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习充满美感;然后从这个意义上看,思品教育是一门综合课,必须回归生活。
总而言之,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七年级思品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这些特征,通过认真实践,就能够在教学过程实现这样的局面:在教育方法上,改教导为引导;在学习方式上,改你讲我听为自主参与、活动探究;在教学形式上,改形式主义,为不拘形式,追求实效……这样的课必然提高德育功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我们坚信:德育课程改革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