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的意义在于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在未来处理问题的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衡量教学的指标便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幅度地提升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是新时代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原因在于只有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实效性的关键之处便是教学的效益,效益越高,意味着教师在一段相同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进步的幅度越大,习得的知识越多,掌握得更扎实。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新时代数学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阐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求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课标改革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怎样学?学什么?本人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的探究,反思,本人认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这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习方式的改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笔者做了以下的探究:
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怎样的情境才算是有效的呢?曾有人对一个恰当的情境做过这样的比喻:假如让一个人一口吃掉一勺盐,那势必是难以入口的,但假若将一勺盐放入一锅汤里,不仅能使汤汁味道鲜美,食用者也能享受其中。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我们可以借此与课堂的实效性相联系,教师在传播知识之前,需要考虑学生儿童的心理特性和生活背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进而营造契合学生心理,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在这个情境中,知识的传输不是强硬的,而是像盐溶于水一般,无声无息,却又能深刻地被学生感知。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观察、实践、体验等过程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加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将数学从抽象的、遥不可及的地位变得形象、接地气。例如,在教学《比与生活》时,笔者拿出一瓶同学们常喝的早餐奶,问学生:“这种早餐奶,奶与纯净水的比是6:4,请同学们讨论一下'6:4'说明了什么?”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二、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世上并非缺少美,知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话语时刻警醒我们去留意生活中的美好。数学是不是也有美的地方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数学中的审美的重要性与一些文科课程中的审美是旗鼓相当的,只有发现数学内在的美,才能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数学审美是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数学之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于缺乏数学素养的人而言,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由于没有阅历与训练作支撑,便很难轻易地感知到数学之美。这就要求学生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去影响学生。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数学在祖国势不可挡的发展历程当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以为未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准备,也让学生意识到了数学的实际应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像学生介绍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讲述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明星——他们的杰出成就以及对祖国数学发展的贡献。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刻苦与奋斗精神,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进而对数学学习有更强的欲求和更明确的目标。
三、选用合适的数学教学方式,亲历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中常常忽略的一个事实便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亲历数学,自主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被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因此,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是增强数学教学实效性的一条必由之路。
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④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去说、去问。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中,由于学生已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在学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教师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的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在思索,有的边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教师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什么,露出了微笑。学生可以在没有我直接提点的情况之下,融入自己的思考,充分开动大脑,活跃思维,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将其长与宽等比缩小,再借由生活经验开始了作画。至此,“比例尺”的概念以自然而明晰的样貌烙印与学生的脑海。
四、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学习有效性
古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话粗理不粗,点明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广泛开展小组活动。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呢?如何让小组活动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能产生比起闭门造车更高的效益呢?
1.小组合作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当今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啃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又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足,这时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明晰正误,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关于《分数的意义》这次教学里,重点在于让学生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平均分”的内涵,我亲手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割为两个部分,那么,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为"对"和"错"两个阵营,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并推选出代表。辩论开始了:只见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形纸对折,沿折线把它分成了兩份:"我把圆分成了两份,这里的每一份是不是圆的二分之一?”这时,反方代表点头对正方的意见表示同意,同时也游刃有余地从桌下拿出一张圆纸,随意地从圆纸上扯下一部分,圆形纸变成了两个相差甚远的两部分。反方代表再说:“大家看一下,这两个部分是有是圆形纸的二分之一的吗?”正方毫不示弱的说:“你们没有平均分,只要平均分就是。”反方又说:“题里没说平均分,你说这种说法对吗?”……通过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学生们的意见达成一致,只有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才能用分数计量。这时分数的概念才真正被纳入了同学们的认知结构。由此可知,在意见存在分歧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在有效增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默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合作时机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需要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结论。通过“头脑风暴”的模式,收集不同学生的想法与建议,学生之间又相互影响,从而汇集成几条不同的解决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教学的起点准备充分,掌握教学的重点,突出教学的难点,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中接纳理解消化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毛江群;论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中的调控策略[N];浙江教育报;2000年
[2]李家俊;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年11期
[3]吴璲;改进数学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能力[J];江苏教育;1981年04期
[4]张守成;数学教学怎样培养能力[J];安徽教育;1981年09期
(作者单位:松阳县象溪镇靖居中心小学)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新时代数学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阐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求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课标改革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怎样学?学什么?本人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的探究,反思,本人认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这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习方式的改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笔者做了以下的探究:
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怎样的情境才算是有效的呢?曾有人对一个恰当的情境做过这样的比喻:假如让一个人一口吃掉一勺盐,那势必是难以入口的,但假若将一勺盐放入一锅汤里,不仅能使汤汁味道鲜美,食用者也能享受其中。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我们可以借此与课堂的实效性相联系,教师在传播知识之前,需要考虑学生儿童的心理特性和生活背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进而营造契合学生心理,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在这个情境中,知识的传输不是强硬的,而是像盐溶于水一般,无声无息,却又能深刻地被学生感知。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观察、实践、体验等过程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加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将数学从抽象的、遥不可及的地位变得形象、接地气。例如,在教学《比与生活》时,笔者拿出一瓶同学们常喝的早餐奶,问学生:“这种早餐奶,奶与纯净水的比是6:4,请同学们讨论一下'6:4'说明了什么?”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二、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世上并非缺少美,知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话语时刻警醒我们去留意生活中的美好。数学是不是也有美的地方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数学中的审美的重要性与一些文科课程中的审美是旗鼓相当的,只有发现数学内在的美,才能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数学审美是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数学之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于缺乏数学素养的人而言,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由于没有阅历与训练作支撑,便很难轻易地感知到数学之美。这就要求学生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去影响学生。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数学在祖国势不可挡的发展历程当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以为未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准备,也让学生意识到了数学的实际应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像学生介绍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讲述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明星——他们的杰出成就以及对祖国数学发展的贡献。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刻苦与奋斗精神,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进而对数学学习有更强的欲求和更明确的目标。
三、选用合适的数学教学方式,亲历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中常常忽略的一个事实便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亲历数学,自主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被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因此,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是增强数学教学实效性的一条必由之路。
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④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去说、去问。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中,由于学生已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在学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教师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的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在思索,有的边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教师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什么,露出了微笑。学生可以在没有我直接提点的情况之下,融入自己的思考,充分开动大脑,活跃思维,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将其长与宽等比缩小,再借由生活经验开始了作画。至此,“比例尺”的概念以自然而明晰的样貌烙印与学生的脑海。
四、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学习有效性
古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话粗理不粗,点明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广泛开展小组活动。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呢?如何让小组活动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能产生比起闭门造车更高的效益呢?
1.小组合作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当今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啃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又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足,这时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明晰正误,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关于《分数的意义》这次教学里,重点在于让学生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平均分”的内涵,我亲手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割为两个部分,那么,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为"对"和"错"两个阵营,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并推选出代表。辩论开始了:只见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形纸对折,沿折线把它分成了兩份:"我把圆分成了两份,这里的每一份是不是圆的二分之一?”这时,反方代表点头对正方的意见表示同意,同时也游刃有余地从桌下拿出一张圆纸,随意地从圆纸上扯下一部分,圆形纸变成了两个相差甚远的两部分。反方代表再说:“大家看一下,这两个部分是有是圆形纸的二分之一的吗?”正方毫不示弱的说:“你们没有平均分,只要平均分就是。”反方又说:“题里没说平均分,你说这种说法对吗?”……通过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学生们的意见达成一致,只有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才能用分数计量。这时分数的概念才真正被纳入了同学们的认知结构。由此可知,在意见存在分歧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在有效增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默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合作时机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需要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结论。通过“头脑风暴”的模式,收集不同学生的想法与建议,学生之间又相互影响,从而汇集成几条不同的解决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教学的起点准备充分,掌握教学的重点,突出教学的难点,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中接纳理解消化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毛江群;论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中的调控策略[N];浙江教育报;2000年
[2]李家俊;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年11期
[3]吴璲;改进数学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能力[J];江苏教育;1981年04期
[4]张守成;数学教学怎样培养能力[J];安徽教育;1981年09期
(作者单位:松阳县象溪镇靖居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