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尽管德育课教学在各高校已开设多年,然而教学实效却令人担忧,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只有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大胆探索和实践,才能开创德育课教学的新天地,才能真正发挥德育课教学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纠正现实中德育课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党和政府对德育工作历来非常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学校德育状况,曾多次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工作。随着高校德育课改的不断进行,也随着学生视野的不断扩大,社会的不断变化,高校德育课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目前,尽管德育课教学在各高校已开设多年,然而教学实效却令人担忧,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德育课教学存在问题
(1)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兴趣不足。虽然学生对德育课谈不上逆反心态,但也不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德育课教材及教学内容还没能够很有效地吸引学生关注。学生普遍认为教材思想性一般,说明教材虽然经常改编,但仍然没有突出德育课教材的特点。而目前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受教材,教学大纲的影响较深,注重理论性、知识性讲解,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条理性、逻辑性及重难点讲解不到位,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不能适应需要,说明德育课教师讲授内容与学生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有效吸引学生。
(2)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时代德育需求。尽管德育课教学都辅之以多媒体授课,在教学手段上有所进步,但教学方法仍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德育需求。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学方法较固定,欠多样化,还有的学生认为德育课与现实(社会现实、实事、人生实际)联系不紧。当今时代,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量激增,德育课教师若不能有效地捕捉最新信息,加以消化,用新的教学方法加以诠释,学生很难对该门课产生兴趣。目前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课堂集中的方式,与专业课授课形式无异,没有突出德育课授课形式的独特性。
(3)考核机制不能适应新时代德育需求。德育课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也较固定,尽管开卷考试是教师和学生都普遍接受的方式,但考试内容将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基础题的分值设置较多,对应用性的辨析题、案例分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的分值设置较少,没有有效地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思想品行认识的提升,仅仅起到了知识记忆的效果。不少学生认为对考试有用的知识就掌握,或者有学生认为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以后逐渐淡忘。这些现象与德育课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密切相关。
二、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一)加强德育课教师的创新,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主体的作用
教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德育实效的高低。高校德育工作要创新,就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德育队伍的创新。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承载者,首先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要破除框框,挣脱教条,不囿于传统习惯和程式,具有锐意进取、崇尚创新、敢于突破、善于超越、解放自己的创造力。其次,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要乐于奉献,积极进取,胸怀广阔,言行一致,为人正直、守信,待人诚恳、亲切,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完美人格。
(二)以学科为依托,构建与德育教育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大德育课程体系”
“大德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角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人文选修课中的育德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大德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亦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此,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的学科化、科学化,使“大德育课程体系”教育中的专业课、人文选修课等育德内容德育化,从而增加其育德的科技含量,促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升华,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人文选修课育德内容之间结构安排合理、分工责任明确、优势互补、有机交融的“大德育课程体系”动态平衡新格局。
(三)改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史校情在德育教学中的作同
在长期建设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办学历史和目前学校丰富多彩的校情,是高校德育一笔宝贵的财富和难得的资源。但是由于我们身处学校之中,或者因为太熟悉校史校情的缘故,常常忽视了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价值,使其往往成为我们高校德育工作的盲点。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实际上就是从高校发展这个侧面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可以很自然、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因此,将校史校情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列入教学计划,对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大力构建网上德育教育新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体”,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思想活跃、敢为人先的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它已成为高校德育领域里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强之特点,积极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型校内德育教育新平台,增强网络的可控性,利用网络技术推动高校德育。同时形成校园网络对大众宣传教育媒体的整合作用,如把校报、广播、电视、户外宣传与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其他高校的特色新闻以及有利于大学生成才的文化观念、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信息能力培养的内容、优秀的报告和讲座、学生活动及社会实践成果等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使学生从网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接受熏陶和教育,从而增强高校德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总之,要想取得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必须大胆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彻底改变单纯讲理论知识,单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把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理论教学和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困惑模糊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大胆探索和实践,才能开创德育课教学的新天地,才能真正发挥德育课教学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纠正现实中德育课教学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张豪锋,陈明银.网络与学校德育[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
[3]姚刚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李振宇(1983~),男,河南开封人,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党和政府对德育工作历来非常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学校德育状况,曾多次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工作。随着高校德育课改的不断进行,也随着学生视野的不断扩大,社会的不断变化,高校德育课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目前,尽管德育课教学在各高校已开设多年,然而教学实效却令人担忧,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德育课教学存在问题
(1)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兴趣不足。虽然学生对德育课谈不上逆反心态,但也不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德育课教材及教学内容还没能够很有效地吸引学生关注。学生普遍认为教材思想性一般,说明教材虽然经常改编,但仍然没有突出德育课教材的特点。而目前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受教材,教学大纲的影响较深,注重理论性、知识性讲解,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条理性、逻辑性及重难点讲解不到位,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不能适应需要,说明德育课教师讲授内容与学生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有效吸引学生。
(2)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时代德育需求。尽管德育课教学都辅之以多媒体授课,在教学手段上有所进步,但教学方法仍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德育需求。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学方法较固定,欠多样化,还有的学生认为德育课与现实(社会现实、实事、人生实际)联系不紧。当今时代,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量激增,德育课教师若不能有效地捕捉最新信息,加以消化,用新的教学方法加以诠释,学生很难对该门课产生兴趣。目前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课堂集中的方式,与专业课授课形式无异,没有突出德育课授课形式的独特性。
(3)考核机制不能适应新时代德育需求。德育课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也较固定,尽管开卷考试是教师和学生都普遍接受的方式,但考试内容将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基础题的分值设置较多,对应用性的辨析题、案例分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的分值设置较少,没有有效地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思想品行认识的提升,仅仅起到了知识记忆的效果。不少学生认为对考试有用的知识就掌握,或者有学生认为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以后逐渐淡忘。这些现象与德育课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密切相关。
二、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一)加强德育课教师的创新,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主体的作用
教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德育实效的高低。高校德育工作要创新,就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德育队伍的创新。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承载者,首先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要破除框框,挣脱教条,不囿于传统习惯和程式,具有锐意进取、崇尚创新、敢于突破、善于超越、解放自己的创造力。其次,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要乐于奉献,积极进取,胸怀广阔,言行一致,为人正直、守信,待人诚恳、亲切,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完美人格。
(二)以学科为依托,构建与德育教育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大德育课程体系”
“大德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角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人文选修课中的育德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大德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亦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此,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的学科化、科学化,使“大德育课程体系”教育中的专业课、人文选修课等育德内容德育化,从而增加其育德的科技含量,促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升华,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人文选修课育德内容之间结构安排合理、分工责任明确、优势互补、有机交融的“大德育课程体系”动态平衡新格局。
(三)改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史校情在德育教学中的作同
在长期建设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办学历史和目前学校丰富多彩的校情,是高校德育一笔宝贵的财富和难得的资源。但是由于我们身处学校之中,或者因为太熟悉校史校情的缘故,常常忽视了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价值,使其往往成为我们高校德育工作的盲点。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实际上就是从高校发展这个侧面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可以很自然、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因此,将校史校情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列入教学计划,对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大力构建网上德育教育新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体”,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思想活跃、敢为人先的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它已成为高校德育领域里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强之特点,积极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型校内德育教育新平台,增强网络的可控性,利用网络技术推动高校德育。同时形成校园网络对大众宣传教育媒体的整合作用,如把校报、广播、电视、户外宣传与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其他高校的特色新闻以及有利于大学生成才的文化观念、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信息能力培养的内容、优秀的报告和讲座、学生活动及社会实践成果等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使学生从网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接受熏陶和教育,从而增强高校德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总之,要想取得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必须大胆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彻底改变单纯讲理论知识,单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把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理论教学和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困惑模糊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大胆探索和实践,才能开创德育课教学的新天地,才能真正发挥德育课教学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纠正现实中德育课教学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张豪锋,陈明银.网络与学校德育[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
[3]姚刚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李振宇(1983~),男,河南开封人,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