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黄荣金,博士,先后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澳门大学教育学院、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大学数学和统计系。研究兴趣包括数学课堂研究、数学教师教育和比较数学教育。主要英文著作有《世界各国课堂中的数学任务》《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中文著作有《变异理论下的数学课堂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新课程和数学学习》等。
【访谈地点】美国,芝加哥
【访谈时间】2015年4月18日
关于中国数学教学
陈近(以下简称“陈”):您认为中国传统数学教学的特征是什么?如果用词语来概括,您会用哪些词语?
黄荣金(以下简称“黄”):第一个词语——“双基”。关于中国传统数学教学特征的研究很多,我比较赞同张奠宙教授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 即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国的数学教育强调打基础。
第二个词语——“变式教学”。中国的变式教学很有中国特色,而且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比较有效的。事实上,我和鲍建生教授合作写过一篇文章,阐明了变式教学对双基教学的促进作用。
第三个词语——“教学目标”。中国很重视教学目标,中国老师几乎所有提问都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也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老师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就是不好的,不管学生怎么投入怎么开心。这和美国教学不一样,美国老师往往给学生一个很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交流。在美国老师看来,学生的参与是第一位的,而教学目标是第二位的。
陈:您觉得这些特征是哪些因素导致的?
黄:我们出版了一本英文书《How Chinese Teach Mathematics and Improve Teaching》,里面有一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究中国数学教学的特点。我们从很早的文化渊源,从儒家文化中就发现中国教育一直强调基础。
关于美国数学教学
陈:您认为美国数学教学的特征是什么?如果用词语来概括,您会用哪些词语?
黄:美国数学教学的特征,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因为它追求个性,追求多元化,追求每个人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如果一定要用词语来概括,第一个词语是“学生参与”。根据我多年的课堂观察,美国课堂非常关注学生参与。美国老师的关注点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通过探索去解决问题。
第二个词语是“因材施教”。美国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让优秀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充分发展。美国数学教育尽管整体水平不高,但是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更好的教育。
陈:您这里的“优秀学生”是指“精英”吗?我知道美国很重视“精英教育”,它是如何实施的?
黄:美国重视“精英教育”。尽管美国一直在讲大众教育,但“精英教育”是美国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美国是除了新加坡以外唯一有法律保证“天才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国家。在美国,每年只要被评估为天才的儿童,每个学期教师跟家长一定要开会制订特别的培养计划,并签订协议。美国学校还为优秀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高中里也可以学习大学的知识。
陈:优秀学生在高中学习大学的知识,这是如何实现的?
黄:主要通过学生自由选课来实现,比如说一个9年级的学生,既可以修12年级的课,也可以重修8年级的课。在美国每个学生之间很不一样,同样是高中毕业,有些学生已经把大学微积分都学完了,有些学生却只是达到毕业最低要求。这种“因材施教”保证了真正的数学天才!因为它很强调“热情”(Passion)。做数学研究的人,往往是因为热衷,完完全全享受数学。这点不像中国,老师拼命要求学生做题做题,竞争竞争,到后来学生对数学都没有兴趣了。
陈:您觉得这些特征是哪些因素导致的?(美国数学教学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征?)
黄:这和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在人才培养上是统一标准,尤其受到“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很深,鼓励每个人都好好学习,读书做官。而美国在人才培养上是多重标准,在美国不是每个人都想做白领,大家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人喜欢读书,有些人喜欢做清洁,有些人喜欢做门卫……那些做清洁的人很积极乐观,整天在笑。
还有一点就是美国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比较好的政策支持,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都是保证精英的。学生有能力,没钱没关系,没有地位没关系,还是可以进入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这就让那些有才能的学生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挥,美国也因此培养了一批数学方面的优秀人才。
中美数学教学的比较
陈:您觉得中美数学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黄:从我的理解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老师认为数学问题只要讲一讲,分析探讨,就可以把它理解了。但美国老师觉得概念要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去理解。比如分数的概念,中国老师可能通过看图分糖果、画一画、圈一圈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概念。而美国老师会引导学生通过一堆材料(六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去开展活动,比如问:一个六边形的二分之一是什么?六分之一是什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和交流形成概念,最后真正理解什么叫作二分之一、六分之一。
不难发现,中国老师更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结构的严格性。而美国老师舍得在“过程”中花时间,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交流表达中形成自己的观念。
陈:中美都在互相学习,您觉得中国数学教学有哪些好的传统值得美国学习?
黄:中国的变式教学对美国数学教学很有借鉴意义。变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题型不断变化,难度逐渐增强,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基础。美国数学教学也强调练习,反复练习,但是这些练习往往没有层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复练习,这导致美国学生数学水平整体不高。
进行变式教学时要注意每节课里概念发展的层次性,以及每个层次之间的跨度,这需要老师用智慧和技巧来处理。一是依据老师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二是依据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每节课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调整不同层次题目的难度。
陈:据我所知,您以前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教授,后来去了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大学,从您个人层面而言,您有没有将中国好的数学教学传统推向美国课堂?
黄:这是一个好问题。中国的变式教学通过题目层层变化去理解概念,也存在局限性,就是没有关注下一步该干什么,缺少长远视角。现在美国共同核心国家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十分重视“学习轨迹”(Learning Progress),就是认为学生学习应该有一个轨迹,要重视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我目前正试图把中国特色的教学和美国特色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里实施,主要关注三个层面,第一是学生的“学习轨迹”,第二是课堂中进行“变式教学”,第三是与丹佛心理学教授合作提出“行动—反思”理论,并在数学课堂加以实施。
陈:您觉得美国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
黄:第一是关注学生。中国教育也关注学生,但事实上存在个别关注的困难。中国老师关注学生的想法,是面对大多数中等程度的学生。中国老师有教学目标,依据目标一步步把课进行下去,大部分学生会了就进入下个目标。美国老师强调理解,关注每个学生真正的理解。也许我们觉得“理解”很简单,但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一样的,老师要把握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很困难。美国老师经常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或构建模型(Model)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觉得每个学生学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在小组活动中,老师在小组间走来走去观察倾听,就会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学习困难在哪里。但如果你总是站在前面听他们举手发言,懂的人回答,不懂的人在哪里你也看不到。
陈:美国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黄:第二是动手操作活动。我原来是一个高中数学老师,不太重视操作过程,总觉得把每节课讲明白,学生会做题目就好了。现在我观念转变了,为什么有好的活动不让学生体验一下呢?这样至少让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点乐趣,还可以帮助成绩好的学生更好地建立模型。
当然,动手操作活动不要过头了,我们的目标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学生动手操作,第二层面是符号操作,进行数学符号抽象。美国教育的问题在于总在这第一层面,缺少系统抽象化。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310012)
【访谈地点】美国,芝加哥
【访谈时间】2015年4月18日
关于中国数学教学
陈近(以下简称“陈”):您认为中国传统数学教学的特征是什么?如果用词语来概括,您会用哪些词语?
黄荣金(以下简称“黄”):第一个词语——“双基”。关于中国传统数学教学特征的研究很多,我比较赞同张奠宙教授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 即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国的数学教育强调打基础。
第二个词语——“变式教学”。中国的变式教学很有中国特色,而且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比较有效的。事实上,我和鲍建生教授合作写过一篇文章,阐明了变式教学对双基教学的促进作用。
第三个词语——“教学目标”。中国很重视教学目标,中国老师几乎所有提问都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也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老师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就是不好的,不管学生怎么投入怎么开心。这和美国教学不一样,美国老师往往给学生一个很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交流。在美国老师看来,学生的参与是第一位的,而教学目标是第二位的。
陈:您觉得这些特征是哪些因素导致的?
黄:我们出版了一本英文书《How Chinese Teach Mathematics and Improve Teaching》,里面有一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究中国数学教学的特点。我们从很早的文化渊源,从儒家文化中就发现中国教育一直强调基础。
关于美国数学教学
陈:您认为美国数学教学的特征是什么?如果用词语来概括,您会用哪些词语?
黄:美国数学教学的特征,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因为它追求个性,追求多元化,追求每个人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如果一定要用词语来概括,第一个词语是“学生参与”。根据我多年的课堂观察,美国课堂非常关注学生参与。美国老师的关注点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通过探索去解决问题。
第二个词语是“因材施教”。美国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让优秀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充分发展。美国数学教育尽管整体水平不高,但是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更好的教育。
陈:您这里的“优秀学生”是指“精英”吗?我知道美国很重视“精英教育”,它是如何实施的?
黄:美国重视“精英教育”。尽管美国一直在讲大众教育,但“精英教育”是美国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美国是除了新加坡以外唯一有法律保证“天才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国家。在美国,每年只要被评估为天才的儿童,每个学期教师跟家长一定要开会制订特别的培养计划,并签订协议。美国学校还为优秀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高中里也可以学习大学的知识。
陈:优秀学生在高中学习大学的知识,这是如何实现的?
黄:主要通过学生自由选课来实现,比如说一个9年级的学生,既可以修12年级的课,也可以重修8年级的课。在美国每个学生之间很不一样,同样是高中毕业,有些学生已经把大学微积分都学完了,有些学生却只是达到毕业最低要求。这种“因材施教”保证了真正的数学天才!因为它很强调“热情”(Passion)。做数学研究的人,往往是因为热衷,完完全全享受数学。这点不像中国,老师拼命要求学生做题做题,竞争竞争,到后来学生对数学都没有兴趣了。
陈:您觉得这些特征是哪些因素导致的?(美国数学教学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征?)
黄:这和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在人才培养上是统一标准,尤其受到“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很深,鼓励每个人都好好学习,读书做官。而美国在人才培养上是多重标准,在美国不是每个人都想做白领,大家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人喜欢读书,有些人喜欢做清洁,有些人喜欢做门卫……那些做清洁的人很积极乐观,整天在笑。
还有一点就是美国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比较好的政策支持,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都是保证精英的。学生有能力,没钱没关系,没有地位没关系,还是可以进入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这就让那些有才能的学生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挥,美国也因此培养了一批数学方面的优秀人才。
中美数学教学的比较
陈:您觉得中美数学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黄:从我的理解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老师认为数学问题只要讲一讲,分析探讨,就可以把它理解了。但美国老师觉得概念要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去理解。比如分数的概念,中国老师可能通过看图分糖果、画一画、圈一圈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概念。而美国老师会引导学生通过一堆材料(六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去开展活动,比如问:一个六边形的二分之一是什么?六分之一是什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和交流形成概念,最后真正理解什么叫作二分之一、六分之一。
不难发现,中国老师更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结构的严格性。而美国老师舍得在“过程”中花时间,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交流表达中形成自己的观念。
陈:中美都在互相学习,您觉得中国数学教学有哪些好的传统值得美国学习?
黄:中国的变式教学对美国数学教学很有借鉴意义。变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题型不断变化,难度逐渐增强,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基础。美国数学教学也强调练习,反复练习,但是这些练习往往没有层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复练习,这导致美国学生数学水平整体不高。
进行变式教学时要注意每节课里概念发展的层次性,以及每个层次之间的跨度,这需要老师用智慧和技巧来处理。一是依据老师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二是依据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每节课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调整不同层次题目的难度。
陈:据我所知,您以前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教授,后来去了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大学,从您个人层面而言,您有没有将中国好的数学教学传统推向美国课堂?
黄:这是一个好问题。中国的变式教学通过题目层层变化去理解概念,也存在局限性,就是没有关注下一步该干什么,缺少长远视角。现在美国共同核心国家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十分重视“学习轨迹”(Learning Progress),就是认为学生学习应该有一个轨迹,要重视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我目前正试图把中国特色的教学和美国特色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里实施,主要关注三个层面,第一是学生的“学习轨迹”,第二是课堂中进行“变式教学”,第三是与丹佛心理学教授合作提出“行动—反思”理论,并在数学课堂加以实施。
陈:您觉得美国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
黄:第一是关注学生。中国教育也关注学生,但事实上存在个别关注的困难。中国老师关注学生的想法,是面对大多数中等程度的学生。中国老师有教学目标,依据目标一步步把课进行下去,大部分学生会了就进入下个目标。美国老师强调理解,关注每个学生真正的理解。也许我们觉得“理解”很简单,但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一样的,老师要把握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很困难。美国老师经常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或构建模型(Model)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觉得每个学生学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在小组活动中,老师在小组间走来走去观察倾听,就会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学习困难在哪里。但如果你总是站在前面听他们举手发言,懂的人回答,不懂的人在哪里你也看不到。
陈:美国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黄:第二是动手操作活动。我原来是一个高中数学老师,不太重视操作过程,总觉得把每节课讲明白,学生会做题目就好了。现在我观念转变了,为什么有好的活动不让学生体验一下呢?这样至少让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点乐趣,还可以帮助成绩好的学生更好地建立模型。
当然,动手操作活动不要过头了,我们的目标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学生动手操作,第二层面是符号操作,进行数学符号抽象。美国教育的问题在于总在这第一层面,缺少系统抽象化。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