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的这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章不是无情物",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定要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一、情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了炽热之爱,便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对祖国的爱。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极强的使命感的教师才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才能满怀热忱地服务于学生。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笨嘴拙舌的语文教师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原有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断更新"多桶水"的教师。语文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他人丰富的经验来使自己见识更广。这样教学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所上的课。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讲坛、树立声望的支点。
二、情感教育中的教育观念
设境激情,是语文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教学中,可利用设境激情的教学法,给学生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述意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羞涩"把荷花写活了,多像一个个粉面含春、娇羞欲语的少女,姿容妙曼,媚态可掬,堪为撩人的一笔。作者用生花妙笔,细腻地描绘了荷花,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能不拥有美的享受?
三、情感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方式能减轻学生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小组活动更能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大量有利于语言发展的交互修正;小组信息轮换型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包括平时沉默寡言或害羞木讷的学生都能积极活跃地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应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中增强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还组织了每周一至两次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学校应该选聘责任心强、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而不可用那些吊儿郎当,对工作、对学生热心不够,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半桶水"的人。"学校应求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源。
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彬.《寓情感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
[2]曾秋静.《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初探》
[3]韩爽.《"情感教育"教法初探》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章不是无情物",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定要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一、情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了炽热之爱,便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对祖国的爱。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极强的使命感的教师才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才能满怀热忱地服务于学生。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笨嘴拙舌的语文教师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原有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断更新"多桶水"的教师。语文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他人丰富的经验来使自己见识更广。这样教学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所上的课。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讲坛、树立声望的支点。
二、情感教育中的教育观念
设境激情,是语文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教学中,可利用设境激情的教学法,给学生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述意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羞涩"把荷花写活了,多像一个个粉面含春、娇羞欲语的少女,姿容妙曼,媚态可掬,堪为撩人的一笔。作者用生花妙笔,细腻地描绘了荷花,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能不拥有美的享受?
三、情感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方式能减轻学生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小组活动更能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大量有利于语言发展的交互修正;小组信息轮换型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包括平时沉默寡言或害羞木讷的学生都能积极活跃地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应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中增强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还组织了每周一至两次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学校应该选聘责任心强、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而不可用那些吊儿郎当,对工作、对学生热心不够,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半桶水"的人。"学校应求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源。
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彬.《寓情感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
[2]曾秋静.《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初探》
[3]韩爽.《"情感教育"教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