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按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过于强调精心呈现材料,激发创设情境,调控训练过程,尽管如此,学生的作文也仍然缺少灵性与个性。那么,在当前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呢?谈谈我的作文教学:
一、转变观念,走出传统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学模式是: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起草→修改→成文。多少年来,教者都很难走出这个框架,教师按模式满课堂讲解,学生则是以听为主,听完便动手作文。由于学生听得太多,记住的太少,往往仍是无从下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我对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挑战,先将全班学生按作文水平不同分为几个组,然后因组施教,再个别指导,变“教”为“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激發情感,乐于表达
新课程标准中讲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的确,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在积极性。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渗透在作文指导课中,就能提高“想”、“说”、“写”的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乐于表达的愿望,是长期来教师们一直探讨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结合习作目的要求,引导学生把眼前的习作跟已有的经历或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回忆以往耳闻目睹过的新鲜事物或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还得启发学生开拓视野,展望未来,激起对美好前景向往的兴趣,以至达到“狂热”和迷恋的程度,从而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一切,都有个“想”与“说”关系的过程,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或表扬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促使学生乐于习作。其次尽量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减少学生的写作困难,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适合于学生的报纸、刊物、书籍等。最后经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很小的成功,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的办法是将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的“优秀习作栏”中,或将某些中等水平的作文中偶尔出现的一些好词佳句在班上宣读,并作出适当点评,这样一来班上自然形成比学赶超的风气,优秀作文便越来越多了。事实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贴近生活,凸显个性化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老师要掌握学生的发展水平。
就作文命题而言,小学生有强烈的表现自我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渴望胜利的需要。因此作文题目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最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而且要能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俗话说得好:“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好的题目与文章珠联璧合,相映成趣,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如果题目假、大、空,就会使学生感到“老虎吃天——难以下口”。因此,老师们要在相同题材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多视角地思考、设计生动的题目,将题目出新、出小、出巧、出活。如要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命题为《那次,我真开心!》就显得新颖别致;像《啊!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这类题目就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而把题目拟为《我终于长大了》、《我给妈妈“打工”》等,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作文时就会显得得心应手多了。
在选材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社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关注身边出现的每一点变化,收集周围的民歌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从中积淀语言,积累写作素材。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种花栽树,游园踏青,义务清扫街道,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有时把课堂迁到操场上,组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记下热闹的场面、气氛,以及游戏、活动的经过。把写作训练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的作文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实际,因为“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这样他们有了生活之水的灌溉,才会感到有东西可写,解决他们“写什么”的困难。如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点击校友》,我先让学生以各种方式与本校以往毕业生取得联系,进行采访,结果有部分头脑灵活的学生想到了我校的安校长,他们不但成功地采访了安校长,还邀请他到本班上课。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但锻炼了能力,从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还各自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作文,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现象。
四、说写结合,以说促写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作文训练时,要体现由说到写,从述到作。”因此,学生作文组材构思完毕之后,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按写作提纲用普通话口头叙述文章内容。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口述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口述完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互评,让他们各抒己见,从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然后教师总评,提出学生笔述时应注意的问题。接下来学生笔述,这是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充分启发学生笔述作文的创造性,之后指定几名中上等学生朗读自己的初稿,鼓励全体同学再评议,使大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五、注重多样评价,评价人性化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第等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但不论哪种评价,都必须遵循多扬少抑的原则,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否定,让孩子得到更多人情温暖。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一、转变观念,走出传统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学模式是: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起草→修改→成文。多少年来,教者都很难走出这个框架,教师按模式满课堂讲解,学生则是以听为主,听完便动手作文。由于学生听得太多,记住的太少,往往仍是无从下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我对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挑战,先将全班学生按作文水平不同分为几个组,然后因组施教,再个别指导,变“教”为“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激發情感,乐于表达
新课程标准中讲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的确,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在积极性。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渗透在作文指导课中,就能提高“想”、“说”、“写”的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乐于表达的愿望,是长期来教师们一直探讨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结合习作目的要求,引导学生把眼前的习作跟已有的经历或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回忆以往耳闻目睹过的新鲜事物或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还得启发学生开拓视野,展望未来,激起对美好前景向往的兴趣,以至达到“狂热”和迷恋的程度,从而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一切,都有个“想”与“说”关系的过程,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或表扬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促使学生乐于习作。其次尽量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减少学生的写作困难,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适合于学生的报纸、刊物、书籍等。最后经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很小的成功,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的办法是将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的“优秀习作栏”中,或将某些中等水平的作文中偶尔出现的一些好词佳句在班上宣读,并作出适当点评,这样一来班上自然形成比学赶超的风气,优秀作文便越来越多了。事实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贴近生活,凸显个性化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老师要掌握学生的发展水平。
就作文命题而言,小学生有强烈的表现自我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渴望胜利的需要。因此作文题目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最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而且要能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俗话说得好:“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好的题目与文章珠联璧合,相映成趣,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如果题目假、大、空,就会使学生感到“老虎吃天——难以下口”。因此,老师们要在相同题材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多视角地思考、设计生动的题目,将题目出新、出小、出巧、出活。如要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命题为《那次,我真开心!》就显得新颖别致;像《啊!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这类题目就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而把题目拟为《我终于长大了》、《我给妈妈“打工”》等,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作文时就会显得得心应手多了。
在选材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社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关注身边出现的每一点变化,收集周围的民歌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从中积淀语言,积累写作素材。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种花栽树,游园踏青,义务清扫街道,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有时把课堂迁到操场上,组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记下热闹的场面、气氛,以及游戏、活动的经过。把写作训练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的作文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实际,因为“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这样他们有了生活之水的灌溉,才会感到有东西可写,解决他们“写什么”的困难。如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点击校友》,我先让学生以各种方式与本校以往毕业生取得联系,进行采访,结果有部分头脑灵活的学生想到了我校的安校长,他们不但成功地采访了安校长,还邀请他到本班上课。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但锻炼了能力,从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还各自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作文,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现象。
四、说写结合,以说促写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作文训练时,要体现由说到写,从述到作。”因此,学生作文组材构思完毕之后,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按写作提纲用普通话口头叙述文章内容。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口述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口述完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互评,让他们各抒己见,从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然后教师总评,提出学生笔述时应注意的问题。接下来学生笔述,这是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充分启发学生笔述作文的创造性,之后指定几名中上等学生朗读自己的初稿,鼓励全体同学再评议,使大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五、注重多样评价,评价人性化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第等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但不论哪种评价,都必须遵循多扬少抑的原则,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否定,让孩子得到更多人情温暖。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