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风建设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分析探讨当前高校学风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实行目标教育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实现学风建设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目标教育;学风建设;导向作用;推动作用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育人资源。学生学风是学生学习风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和学习氛围的总称,是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更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而优良的学风,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迅速,教学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提倡,为学生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目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毕业之后的发展方向迷茫,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还有部分同学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持这种动机的学生虽然不多,但也代表了一种倾向。目标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动力,学习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主动性。
2.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
学习态度与学习目标联系紧密,学习目标和动机不明确的学生学习态度也必定不端正。大学生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学生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打瞌睡、看小说甚至“翘课”等现象经常发生。此外,在目前网络盛行的情况下,部分同学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沉迷网络,做起了“低头族”,影响了学习和休息。
3.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缺乏对大学专业的必要了解和科学认识,只是依靠丰富而美好的想象进入学校,导致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缺乏必要的专业认同、缺乏钻研精神、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少同学能将学习视为乐趣,学习状态和效果欠佳。
二、目标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目标教育,使学生时刻将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行为与这些目标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其约束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也不断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里所说的目标包括有价值目标、学业目标、生活目标、职业目标等四个目标。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目标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及推动作用,实现学风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青年学生既富有时代气息也存在不少迷惘与困惑,迫切需要目标教育来进行科学引导,发挥目标教育理论指导和思想先导的作用,确保学风建设的正确导向。目标教育要引导学生将学习转化为自觉行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稳定的、长远的,而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学习精神和气质,都是整个学风建设过程不可或缺的。
目标教育要针对学风建设活动的特点,加强理论探讨和研究,积极利用理论创新成果,以新角度、新途径、新领域对准学风建设的方向,引领学风建设的方向。在目标教育的导向作用下,学风建设可以选取有利因素,可以转移某些不良因素使其变为有利因素,也可以有意识地抵制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如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语四、六级考试等辅导活动为载体,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并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目标教育的任务不是代替大学生开展多少学习活动,而是在活动中进行启发、引导和激励,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作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人生志向。
四、目標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1.加强价值目标教育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大学生价值目标的内涵,它支配大学生去解决为什么学习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等根本问题,我们要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目标模式,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励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学生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价值定位后,自然就会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激发内在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2.加强学业目标教育
学业目标教育是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没有明确的学业目标,就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树立专业学习目标则是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目标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新生入校时,学校、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如讲座、座谈会、个人谈话等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从中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就业前景、发展前景、市场需要及社会意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兴趣激发起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清楚自己的学业目标,为以后学习及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3.加强生活目标教育
如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不良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以及由于人际交往、失恋、激烈的学习竞争与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导致大学生产生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生活目标教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如何积极主动的掌握情绪的自我调节技术,学会心灵的自我按摩,具备初步的心理调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电视等传媒向学生们宣传健康知识,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加强职业目标教育
职业目标教育贯穿着大学生活四年,涉及方方面面。目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存在盲目性,必然造成学习缺乏动力,涉猎知识的结构失衡,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的情况。我们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当前,各专业就业率不一样,要按专业、按学科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并且形成切合实际的、合理的岗位定位和就业观。既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又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摒弃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引导他们成为优秀的毕业生,去竞争更好、更高层次的职位。
关键词:目标教育;学风建设;导向作用;推动作用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育人资源。学生学风是学生学习风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和学习氛围的总称,是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更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而优良的学风,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迅速,教学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提倡,为学生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目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毕业之后的发展方向迷茫,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还有部分同学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持这种动机的学生虽然不多,但也代表了一种倾向。目标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动力,学习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主动性。
2.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
学习态度与学习目标联系紧密,学习目标和动机不明确的学生学习态度也必定不端正。大学生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学生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打瞌睡、看小说甚至“翘课”等现象经常发生。此外,在目前网络盛行的情况下,部分同学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沉迷网络,做起了“低头族”,影响了学习和休息。
3.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缺乏对大学专业的必要了解和科学认识,只是依靠丰富而美好的想象进入学校,导致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缺乏必要的专业认同、缺乏钻研精神、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少同学能将学习视为乐趣,学习状态和效果欠佳。
二、目标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目标教育,使学生时刻将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行为与这些目标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其约束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也不断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里所说的目标包括有价值目标、学业目标、生活目标、职业目标等四个目标。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目标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及推动作用,实现学风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青年学生既富有时代气息也存在不少迷惘与困惑,迫切需要目标教育来进行科学引导,发挥目标教育理论指导和思想先导的作用,确保学风建设的正确导向。目标教育要引导学生将学习转化为自觉行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稳定的、长远的,而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学习精神和气质,都是整个学风建设过程不可或缺的。
目标教育要针对学风建设活动的特点,加强理论探讨和研究,积极利用理论创新成果,以新角度、新途径、新领域对准学风建设的方向,引领学风建设的方向。在目标教育的导向作用下,学风建设可以选取有利因素,可以转移某些不良因素使其变为有利因素,也可以有意识地抵制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如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语四、六级考试等辅导活动为载体,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并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目标教育的任务不是代替大学生开展多少学习活动,而是在活动中进行启发、引导和激励,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作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人生志向。
四、目標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1.加强价值目标教育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大学生价值目标的内涵,它支配大学生去解决为什么学习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等根本问题,我们要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目标模式,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励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学生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价值定位后,自然就会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激发内在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2.加强学业目标教育
学业目标教育是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没有明确的学业目标,就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树立专业学习目标则是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目标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新生入校时,学校、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如讲座、座谈会、个人谈话等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从中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就业前景、发展前景、市场需要及社会意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兴趣激发起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清楚自己的学业目标,为以后学习及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3.加强生活目标教育
如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不良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以及由于人际交往、失恋、激烈的学习竞争与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导致大学生产生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生活目标教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如何积极主动的掌握情绪的自我调节技术,学会心灵的自我按摩,具备初步的心理调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电视等传媒向学生们宣传健康知识,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加强职业目标教育
职业目标教育贯穿着大学生活四年,涉及方方面面。目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存在盲目性,必然造成学习缺乏动力,涉猎知识的结构失衡,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的情况。我们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当前,各专业就业率不一样,要按专业、按学科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并且形成切合实际的、合理的岗位定位和就业观。既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又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摒弃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引导他们成为优秀的毕业生,去竞争更好、更高层次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