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准”亦“不准”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ch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唱活动,应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容易导致歌唱音准问题的技术技巧和身心状况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其具有良好的音准质量,即把音唱“准”——“做减法”;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应根据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情感需要,精心设计好歌曲的细节处理方案,大胆而合理适度地践行旋律音高的“再创造”,即把音唱“不准”——“做加法”。如此,才能更加准确、清楚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获得完美的歌唱效果。
  [关键词]歌唱;音准;“加减法”;问题成因;“再创造”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73-05
  [收稿日期]2017-08-25
  [作者简介]杨 嵩(1980— ),男,贵州大方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毕节 551700)
  一、如何辩证地认识音准
  我们知道,人们在歌唱中所发出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在歌唱活动中,良好的音准是准确表达声乐作品思想与情感内涵,完美塑造作品人物和音乐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音高准确是歌唱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和原则性的理念。当然,歌唱的实际音高不可能绝对地精准,只要在人们可接受的一定数值范围内偏离原音的音高理论值,也是可以认定为符合歌唱音准要求的。而如果歌唱的音高较为明显地偏离了相应的律制,影响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音乐形象的塑造,就不属于符合歌唱要求的音准范畴,出现该类情况即视为出现了音准问题。所以,为了保证歌唱的质量和效果,在歌唱活动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出现音准问题,尽量实现音准无误,把歌曲唱“准”,即我们常说的“做减法”,这是我们都普遍认同的正确观点。
  但是,笔者认为,在很多歌曲演唱实践活动中,并非把作品完全按照乐谱的旋律音高来演唱才能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准确地表达作品内涵。实际上,歌唱艺术也是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特性决定了其具有审美自由性。也就是说,还要综合考虑作品的感情走向、旋律手法和风格特点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在不影响歌曲的音律、调式调性等关系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去寻找歌唱音高的“再创造”,“刻意”地把音唱“不准”,恰如其分地“做做加法”,才能真正准确地表达好作品的思想内涵,获得应有的艺术效果。首先,我们来分析为什么良好的歌唱需要把音高唱“准”。
  二、歌唱音准问题成因及导致的不良现象
  长期以来,通过对大量歌唱时出现的音准问题进行仔细的了解、分析得知,人类歌唱出现的音准问题其成因颇为复杂,呈现出多样性、隐含性、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经深入研究归纳,按导致歌唱音准问题现象的情况比重来依次分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产生因素:
  (一)由歌唱的技术技巧原因所导致的音准问题
  1歌唱呼吸、气息的控制失调或控制力不足所造成的音准问题
  在实际的歌唱活动中,歌唱的音高与气息作用于声带的力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当采用“憋气”“蛮力”等状态唱歌,歌唱的气息量和力度过强、过大导致声带的振动频率超过了该固定音高的核定值时,在高音区即出现歌唱音高偏高——通常所说的“冒音”现象,轻则“走音”,重则“严重离调”甚至“破音”频出;而在低音区则出现与之相反的音高偏低现象,歌唱状态压抑、音色暗淡沉重,“调性偏移”现象也随之发生。反之,当气息的支点不够明确或支撑力不够,使用“空虚”“漏气”等方式唱歌时,歌唱的气息量及力度过弱、过小,或者气息的流动速度过于缓慢,高音区就会出现音准偏低甚至部分旋律调性偏低现象,而在低音区则会出现“落不下去”的“漂浮状态”——部分音准甚至部分旋律调性偏高的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将直接破坏歌曲演唱的旋律线和优美感,严重影响歌曲内容的准确表达,对歌唱的旋律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2“真嗓”与“假嗓”的混合使用(简称“混声”)比例失调或音区动态变化不及时所造成的音准问题
  众所周知,歌唱质量主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混声”的技术与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重机能”的真声和“轻机能”的假声之间的混合与动态调配,一般应如下图(歌唱混声比例结构示意图)所示:
  若在实际歌唱中,违反了歌唱混声的科学比例关系,出现歌唱机能控制的失衡和混声动态的失控,也必然会导致种种歌唱音准问题的产生,影响歌唱的质量与最终艺术效果。
  3喉部器官失控或控制不好所造成的音准问题
  (1)抖音、摇晃现象
  歌唱时喉头不稳定,始终伴随着快速的抖动,歌唱就可能会出现持续性“跑音”现象;有的则表现为喉头慢速大幅地摇动,此种现象导致的音准问题更加严重,有时会音准偏移一个小二度甚至大二度,严重影响歌唱的质量。
  (2)喉部机能力量不够的“散、虚”现象
  歌唱时夸张地强调喉部的松弛,致使喉部松懈无力、力不从心,同样也会导致音准偏低的现象出现,严重者也可能会调性偏离,导致“整体移调”。
  (3)喉部用力过大的“撑、压”现象
  有时,为了增强发声器官——声带运动的张力和爆发力,刻意夸张地增加嗓音的本体肌肉力量,出现“挤、捏、卡”的状况,音高即会有上升现象出现;有时,为了增强声音的结实度和饱满度,过度打开甚至撑大喉咙,不但沒有获得圆润的音色,反而加重了喉部的机械负担,使声音昏暗沉重,导致音高不断走低,最终出现离调现象。
  4“字”与“腔”的处理失当所造成的音准问题
  (1)吐字归韵(主要指元音)与行腔的依托关系失衡
  规范的歌唱语言(咬字吐字)是发声位置(行腔)的基础,而最主要关联语言的就是元音部分(汉语中称为韵母),该部分的准确度关系到相关器官的到位与否,也直接决定歌唱发声的位置问题,而只有发声位置正确到位了,才能准确发出歌唱所需要的音高,即以“字正腔圆”达到“音准”之效;反之,若“字不正腔不圆”,则必然“音不准”。大量实例证明,日常歌唱活动中,许多歌者由于字腔统一不好或发声位置不稳定、不统一,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明确的共鸣焦点,发声位置极为模糊,导致歌唱音准时高时低,无法获得准确稳定的声音高度,任何作品都难以完整地完成。   (2)不良的音头起音习惯导致的音准渐隐性偏离
  我们知道,歌唱的字头起音不外乎就是两大类:硬起音和软起音(含气声起音)。在欢快热烈、宏伟雄壮的歌曲演唱中常使用硬起音的方式来体现歌曲的风格与力度要求,但有时由于气息准备不充分,起音时音头用力过猛,使得音头瞬间失控,造成“冒音”现象。而在处理婉转抒情、深情悲凉的歌曲作品,尤其在字音时值(拖腔)较长时,较多地使用软起音的方式来演唱,这种方式常常演变成采用低音位上滑音入本位音的方式来起音,形成偏离音高的音头,扭曲了固定音高的旋律线,造成明显的弧形音高现象,使歌唱反而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性、情感性和审美体验。
  (二)由歌唱者自身的身心状况所导致的音准问题
  1来自歌唱者生理方面的诱发因素
  歌唱的主体是人,即歌者,其发声乐器就在歌唱主体本身,而歌者的生理状况不可能永远不变。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都是在永恒的变化之中,相应的歌唱发声器官和相关的辅助器官,包括全身的生理机能其实都在协调运作,共同完成歌唱活动,并都有可能会因为某些直接或间接原因影响到歌唱的状态,对音准质量形成不同程度、不同情况的威胁与改变。同时,听觉器官的先天灵敏度也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人在经过不同程度的聽觉训练过后的听觉判断能力也不尽相同,不同的音高听辨能力,也会对歌唱的音准控制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歌者生理方面的不良状态也极易导致歌唱音准的问题出现。
  2来自歌唱者心理方面的诱发因素
  (1)来自外部的各种压力所致
  在歌唱中,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极可能会对歌唱者的内心形成强大的外力作用,致使歌者内在心理失衡,形成生理机能的外化紧张,导致音准失控,诱发严重的“跑音、跑调”及其他问题出现。
  (2)情绪表达度的控制失衡
  在实际的演唱中,歌者对作品情感的直接情绪表达与调控同样会诱发歌唱的音准问题。比如,在演唱一些富于激情、豪放洒脱、充满力量和情感张力的声乐作品时,往往会情绪失控,使歌唱的正常状态失衡,也会造成音准偏高的问题出现。同样,在表达一些压抑封闭、悲伤失落的情感时,又会对歌唱的生理机能产生消极懈怠的负面效能,导致音准偏低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上所述种种不良现象可知,不管是歌唱技术技巧方面的原因,还是歌者自身的身心状况所导致的一切音准问题,都会对歌唱的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失败的演唱。因此,良好的歌唱音高首先必须要达到一定质量的“音准”水平。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还要适度地寻求歌唱音高的“再创造”,适当“做做加法”,获得“音高”上的“突破”,把音唱“不准”,方可产生更佳的艺术和情感效果。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不同风格、不同唱法的声乐作品片段演唱实例来分析“音不准”的独特功效。
  三、歌唱音高的“再创造”之功能及意义分析
  按照中国现行的声乐唱法体系,我们主要从目前普遍认同的美声、民族和流行几种唱法不同风格的一些优秀经典的声乐作品来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获得歌唱音准意识上新的认识和突破。
  (一)美声唱法作品片段演唱实例
  1外国歌剧选段《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
  谱例1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喜歌剧《贾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里面最为著名的抒情女高音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的首句和尾句。这首咏叹调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女高音音乐会经常保留的一首“试金石”作品,全曲旋律婉转优美、深情动人,描写了女儿劳莱达为追求真爱运用各种方式恳求父亲同意其恋爱关系的生动情景,演唱时特别要求歌者声音必须亲切自然、连贯柔美,与作品人物既害羞、敬畏又充满强烈央求与期盼的复合情绪基调相契合。在谱例中我们看到,该旋律主要为先上后下的进行方式,为了表达情感上的强烈愿望,上行时还出现了几次八度大跳的舒展型旋律进行,如果在下行时严格按照歌谱的写法依然保持上行时的直接跳动方式来演唱,就会使歌曲的旋律进行显得唐突和生硬,失去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深度。因此,字与字之间就得保持好气息与声音的连贯流畅,绝对不能出现间断现象。在实际演唱中,要真正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对歌曲的旋律音高进行“再创造”(通常说的“做加法”),即在原始歌谱的旋律自然音高基础上增加滑音的方式来解决,实际演唱旋律应如谱例2所示:
  由谱例2看到,为获得旋律下行时连贯平和的歌唱状态,在下行旋律演唱时的“引导音”(此处专指处于尾音前面的一个过渡性音符)处采用了增加滑向尾音相同高度的定向定量滑音方式,才得以实现作品所要表现的抒情效果。其实不难发现,该方式的应用在很多同类作品里面都较为常见,可以说是处理抒情慢歌的一个特定手法。
  2中国美声歌曲作品《节日欢歌》
  谱例3是贺东久作词、印青作曲的风格热烈欢快的美声作品《节日欢歌》片段。该作品通过对人们欢聚在快乐节日这一主题的描写来歌颂美丽富饶的祖国和美好幸福的生活,曲风属高亢激昂、大气蓬勃类型,整个感情基调应饱含激情、充满希望、酣畅淋漓。但是,很多歌者在演唱时只顾及作品的大致曲风,忽略了作品内容的细腻表达,就会不约而同地把歌曲“唱直”“唱硬”,只能“喊口号”式地歌唱,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因此,歌者必须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旋律音高的“再创作”,方能更好地表达作品内涵。
  如谱例4所示,演唱时应注意分析歌曲旋律在节奏节拍中的连接性和流畅度,尤其在重拍重音位置上的音高处理,可在一些特定的位置适度地加入过渡性装饰音,该辅助音音高可考虑与前音等高,也可考虑与其形成较为稳定自然的音程关系,以此来加强旋律的流畅感和歌曲情感的生动性,完善作品的艺术表现。同样,这种方法在很多快歌的处理上都较为适用。
  (二)民族唱法作品片段演唱实例
  1中国民族歌剧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   谱例5是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演唱难度极高的代表唱段《万里春色满家园》(阎肃、贺东久作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的中段抒情乐句,该片段是剧中女主人公共产党员田玉梅英勇就义前的内心独白,表达田玉梅对家乡亲人的依依不舍、深深依恋之情。仔细分析该句,不难找到其情感上的逻辑重音“亲”和“完”二字,因此,就要在该二字的音高上来“做文章”。如谱例6,同样以音高“再创造”手法获得歌唱情感上的强化,使人物的内心情感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细化,获得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这种表现手法在诸如《江姐》《洪湖赤卫队》《白毛女》《玉鸟“兵站”》等众多民族歌剧唱段的演唱里面亦可谓屡见不鲜。
  2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断桥遗梦》
  谱例7是当代杰出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断桥遗梦》(韩静霆词、赵季平曲)的情绪发展段落的一个短句,两遍分别只有“爱你想你找你喊你(怨你恨你怪你骂你)”四个词,但却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纠缠不清的复杂情感,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不断地将情感的强度推向顶峰。但是,如果在演唱时只注重情绪的递进不断强化歌唱的力度,就会适得其反,形成苍白的呼喊,丢掉情感的深度。因此,只有深入挖掘乐句的情感起伏线去探索作品旋律的“再创作”空间,才能真正表达好作品。
  如谱例8,根据歌曲的情感线,有意识地将真正具有感情深度的第二个词“想你(恨你)”和第四个词“喊你(骂你)”从低处向上走,表现出主人公由内心深处迸发的真实情感走向,将其真情实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这种表现方式也是常常需要的。
  (三)流行唱法作品片段演唱实例
  1经典抒情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融合,国外的很多流行演唱风格不断与我国的本土流行音乐相碰撞,很多音乐风格都不再单一存在,布鲁斯(Blues)、爵士(Jazz)、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摇滚(Rock&Roll)、索尔(Soul)、拉丁音乐(Latin Music)、雷鬼(Reggae)、说唱(Rap)、嘻哈乐(Hip-Hop)、民谣等多种曲风也逐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当代流行音乐已突显国际化、多元化的特征,很多传统的经典流行歌曲也在不断被新的音乐曲风融合改编,呈现出新时代的流行音乐特色。谱例9是传唱度极高的华语流行歌曲代表作品之一《月亮代表我的心》(孙仪词、汤尼曲)的主题段落,歌曲旋律简单朴素、曲风清新自然。
  若要做国际化的流行音乐风格,根据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和人们新的审美习惯,就要将节奏布鲁斯(R&B)的风格特征融入其中,即“华彩式”的自由音高唱法,增加一定的“辅助音符”——倚音,同时,按照布鲁斯音阶的特点降第三级音,将部分位置的“3”音改成“b3”来唱(如谱例10所示),亦可获得富于鲜明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流行时尚声音。
  2中国风格流行歌曲《去者》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融合传统民族音樂元素的流行歌曲也是当今流行音乐创作一个很好的途径,现在流行乐坛也涌现出了很多该类型的优秀作品。如谱例11,刘欢词曲创作的一首融中国传统京剧曲风的经典流行歌曲片段。如果按照歌谱原始音高去演唱作品,将会完全失去歌曲的行腔韵味和风格特征,就需要认真分析作品的戏曲音乐特点来进行“再创造”,如谱例12,方能达到预期的创作目的,呈现完美的艺术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歌唱活动中,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容易导致歌唱音准问题的技术技巧和身心状况等各方面的问题,使歌唱具有良好的音准质量,即把音唱“准”——“做减法”;同时,在确保基本旋律正确的基础之上,还应根据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情感需要,精心设计好歌曲的细节处理方案,大胆而合理适度地践行旋律音高的“再创造”,即把音唱“不准”——“做加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清楚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获得更为完美的歌唱效果。
  所以说,完美歌唱,亦“准”亦“不准”,其音准的“加、减法”并不矛盾,且同样适用。
  [参 考 文 献]
  [1] 孙爱娜.歌唱音准偏差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5).
  [2] 刘大巍.歌唱音准问题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04).
  [3] 刘 锋.歌唱音准偏差的发声技术成因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4(06).
  [4] 黑 力.论歌唱的音准问题[J].当代音乐,2015(09).
  [5] 汪海娟.浅谈歌唱的音准问题[J].教学研究,2004(03).
  [6] 王晋华.对歌唱音准问题的新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06).
  [7] 冉光彪,戴莉蓉.声乐曲选集(外国部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余开基.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补充歌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9] 余开基.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 璐)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音乐众所周知以主调性音乐为主,旋律性和旋律线条清晰明确,历代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人们,甚至使一部分音乐学者也认为中国的音乐没有或少有复调。笔者是学习复调专业的,因此对于音乐的复调性比较敏感,在梳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在我国的各民族音乐中都有复调性,本文将针对最具复调特点的侗族大歌进行浅析和综述,使中国的复调被国人所知,被世界所了解。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复调;
期刊
[摘要]放松是钢琴演奏中的很重要的技巧和状态。无论曲子的难易程度,无论演奏者的水平高低,无论是在演奏厅的正式演出还是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放松都是演奏者应有的最基本的演奏状态。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轻盈》是一首抒情性较强、旋律清新、意境缥缈而朦胧、技巧难度相对较高的练习曲,而如何将放松的状态贯穿在整个的演奏中是掌握此首练习曲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的分析来体现放松状态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期刊
[摘 要]肖邦,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优雅细腻、精致独特,一生只钟情于钢琴这一件乐器并为其写下了大量作品, 被誉为“钢琴诗人”。而浪漫主义抒情小品——夜曲最能体现其“诗人气质”。本文试图通过对肖邦B大调夜曲Op32No1的和声分析,来一探作曲家创作时的思路,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实践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肖邦;夜曲;和声分析;皮卡迪三度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
期刊
谢嘉幸,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人文社科重点“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教育学重点课题负责人;教育部专家讲学团成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音乐教育基础》负责人;曾任国际音乐理事会(IMC)理事;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理事;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APSMER)理事;中
期刊
[摘要]仪式音乐作为丧葬礼俗仪式活动中的一个事项,其存在必有其功能价值。本文以杨小班鼓吹乐棚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应用为例,论述了仪式音乐具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又可细分为美感功能、娱乐功能,及串联功能、渲染功能。隐性功能是仪式音乐具有沟通两阈,传达观念的功能。其中,显性功能为手段,隐性功能为目的。  [关键词]仪式音乐;杨小班鼓吹乐;仪式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05-04  [收稿日期]2017-09-16  [作者简介]张 月(1984— ),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教师、学部副主任。(北京 101399) 始于1960年的“上海之春”,可以说为新中国民乐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63年“上海之春”全国首届二胡比赛的举办,使得以闵慧芬为
期刊
[摘 要]坐标分析图示,将音乐进行过程中所能感受到的音乐材料以及其他音乐要素通过坐标的形式(或其变化形式)给予视觉的呈现,目的是通过视觉材料培养学琴者的音乐结构感。本文将以车尔尼练习曲OP849为样本,展示坐标图示在基础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坐标图示;钢琴教学;音乐结构感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26-03  
期刊
[摘要]在永年地区有周、刘、姚、李四大吹歌家族,他们将吹奏技艺代代相传,且已流传五代。吹歌家族的乐人只将吹奏技艺传给自己的子孙,且传男不传女。偶尔接收外姓徒弟,也只接收男性,不接收女性。这样的局面,被刘氏乐班第四代乐人刘喜荣打破了,她成为永年地区第一位女性吹歌乐人。自刘喜荣之后,永年吹歌的舞台上有了女人的身影,而且女性乐人成为乐班吸引观众眼球的闪光点,有女性乐人的乐班邀约不断,生意兴隆。女性乐人自
期刊
[摘要]高中合唱团作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展现学生的形象和风采,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是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实践的梦工厂。文章结合中山市一中首届“丰之声”合唱音乐会,对普通高中合唱团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中;合唱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7-0038-02  2016年5月22日,我校在市
期刊
[摘 要]董孝芳,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表演了一百多出二人转剧目,由于其唱功强、扮相好、台风佳,塑造的张廷秀、梁子玉、包公等形象深入人心,极受观众喜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二人转之乡”梨树县第七代传人,董孝芳的表演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如在传统双扇、双绢、大板、手玉子等绝活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飞板、“凤还巢”等绝活,对现今二人转舞台上的抛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