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创新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是什么?是在学习阶段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吗?不是!是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吗?也不是!我们应当明确“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应该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创新。笔者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多年,对如何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下面谈一些体会和想法。
  一、抓住脉络进行研究。“抓住脉络”就是教师用三言两语点出新授知识中的若干要点,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促使其在阅读中抓住知识脉络,研究主要问题。这与传统的讲授法大有区别。讲授法非常注意按时间、空间循序渐进,授完后才看见主要脉络。上述方法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它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研究后学生自己抓住主要脉络的。开始时学生不太习惯,长期使用可以克服惰性,开拓思路,引发思维,激发研读兴趣,形成良好习惯,达到极佳效果。例如;“五四运动”这一内容的教学先点出事件起因、运动主力、结果和意义等,学生在阅读思考中目标明确,反映稍快的同学几分钟之内便可得要领,整个课文的脉络很快就装入脑中,而后面的学习就游刃有余了。
  二、抓住重点进行研究。学生对新授内容梗概已掌握,但不见得就—定能抓住重点。教师必须适时地点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学生有了一定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后,其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准确性的比例必将大增,但教师必须充分地让学生自我研究、讨论、回答,决不能在答不出时包办代答,或答不准时简单地纠正代答。研究重点问题是一堂新授课中学生知识升华的关键,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兼顾多数,清清楚楚地予以界定,真正让学生的认知在研究学习中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
  三、抓住疑难点进行研究。一节新课,重点问题解决了,某些学生还会有一些疑难。释疑解难就是在教师充分了解教材的难点,了解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前提下逐层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研究,由易到难渐次理解。释疑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动学生质疑、设疑、究疑、解疑,这才能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培养自学与研究创新能力。例如,对“洋务运动”如何评价是一个难点,必须引导学生从洋务派的主观愿望和客观作用上进行剖析:洋务派主观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进行自救性改革。但由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由于中国民用工业兴办,必定部分地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通过这样逐层分析研究,渐次得出结论才能真正释疑解难。茅塞顿开,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走出误区的研究。“走出误区”是指出学生的理解失误或以后容易失误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它分为直接点误和预防点误两方面。直接点误贯穿于教学各层次中,是教师对学生随时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而预防点误则是教师对学生以后容易出现的思维误区和动手方面的失误予以提前预防的一种手段,即防患于未然。例如,在近代中国众多不平等条约中,增开南京为通商口岸是《天津条约》中的内容而学生很容易误为《南京条约》的内容;又如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中的内容,学生又可能误为《天津条约》的内容,如果我们提前予以预防,此类失误大可避免。长期运用点误研究手法,学生们不断总结,能自己解决许多问题。误区研究必须以学生自我研究,自我发掘为主,才能真正避免出现许多误区,提高学习效益。
  五、画龙点睛的研究。“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一节课或一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分析研究史实的因果关系,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简明。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内容的教学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按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等问题列出表格使整个内容重点跃然纸上,一目了然并深深印入脑海。学生形成了归纳整理的习惯后,对许多未授课程都能够提前予以归纳整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能力必然大大增强。
  六、纵横思考研究。此方法就是在有利于承前启后的基点上精心设计一些纵横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探讨研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例如,我在授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几次大的战争”之后,给学生出了一道“近代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思考题,学生经过互相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并于次年签订《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应该说这是基本正确的结论。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点引式教学法”,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因此,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动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大为提高。如在2007年我校举行的一次历史综合展中,本人所教的学生拿出的作品式样之多,一部分价值之高出人预料。自绘历史地图、历史小论文、自编历史故事、古品仿制,简直是应有尽有,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事实充分说明,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点引式教学法”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方法。它能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研究中创新,掌握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其他文献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初中英语入门教学也是如此,抓好初中英语入门教学,培养学生对学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就是“好的开端”。  一、从培养兴趣入门,抓好英语的“心理教学”  首先,明确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入门。一开始教师就要向学生讲清学习英语的目的,最主要的一条是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英语,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好英语对他们以后的升学、求职、工作、生活等现实问题有多么重要,并暗示每
我们经常听到“生活大语文”的理论。的确,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在教学中将二者联系起来,让学生也体会到这点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曾做过如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与生活联系起来  1.我们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原来是古板的电铃,后来,学校领导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将电铃变为悦耳的音乐声。有一次上课,我正好讲“扩展语句”这一章,就让学生扩展“上课铃响了”这句
“语文训练处处有,时时可以学语文”,学好“大语文”,才能让学生眼界高远,襟怀博大;才能“胸怀万汇凭吞吐,笔纳千钧任翕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在校内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还要在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惟有增强“大语文”教学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那么,我么应怎样进行“大语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情景,导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由此获得知识,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要达到上述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问题呢?结合我这几年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一、自主学习,合作选择的问题  教育
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靠地理教师。所以能否完成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教师的素质。那么实施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笔者对此谈六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融会和吸收了世界教育发达国家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代表着现代世界的教改方向,教师只有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走进
一个优秀或成功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  著名的学者舒尔曼的教师专业知识理念是“强调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省”。他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他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可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学科内容知识。  2.一般教学法知识,特指超出学科内容之外的有关教学组织及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新课改条件下政治教师应理解和把握好课改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政治
一、探究式教学的探究重点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设计,是围绕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的重点放在两大问题上,即一要探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怎么“教”,二要探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怎么“学”。  探究教师怎么“教”,一要着重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课教学实践;二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要探究怎样处理和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中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我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多年,较清楚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语文教学也打开了新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中学教学的质量与城市中学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在作文教学上。    一、困境    1.农村地区相对偏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一栏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把帮助初中生学好文言文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激发初中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