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m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情景,导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由此获得知识,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要达到上述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问题呢?结合我这几年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一、自主学习,合作选择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向度地思考并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通过投票选择一个绝大多数人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讨,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延伸、深化,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我在讲授教科版上册第八课《正视自我,成就自我》其中某个标题:每个人都是美丽的。我是这样操作的:第一步:多媒体出示几幅图片,学生看图片、自学课文,并根据课本内容展开丰富的想像,每个学生提出1至2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写在小纸片上,第二步:四人小组交流问题,并选择1至2个大家共同喜欢的问题,然后8人小组交流选择2个大家共同兴趣的问题,并把它贴在黑板左右两边。第三步:全班同学抽查选出绝大部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大家共同探讨。如他们选择的问题“美是外在重要,还是内在重要”。第四步,我给10分钟他们辩论,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几个问题:(1)你发现了哪些美?(2)你如何塑造美使自己变得更美?(3)为了使自己的校园、家乡更美,你能做些什么?因为是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问题,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涨,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热烈,老师参与其中只是适当纠正、点拨、归纳。像这种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主,辩论、拓展为辅的课型在教育科学出版社思品书初一、二年级有很多例子,如《分数》那一课,他们选择:分数重要还是能力重要?《规则》那一课:讲规则就没有自由了吗?《偶像与自我》:追星利多还是弊多?《顺境与逆境》:顺境与逆境哪一种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等等。
  二、自主学习,自己选择的问题
  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过程中,用什么方式教学是根据教材内容而定的,如果内容太多,问题也多,就不能用上述的方法,而是由学生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根据不同的学生对不同问题喜欢的程度,自己选择解决,如果碰到班上大多数同学都难解决的个别问题,四人小组共同讨论解决,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也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纠正、补充、老师归纳,这样每个同学既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问题,同时也倾听了其他组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我执教人教版《我国的人口问题》这一课,学生选择的问题有:(1)人口过多有什么危害?(2)我国人口有什么特点?(3)我们采取什么措施控制?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计划生育和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关系等等。因为是学生自己喜欢的问题,所以探究兴趣更加浓厚。
  三、自己无法解决的某种困惑问题
  学生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有些问题反映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困惑,或发生在自身的无法解决的事情,学生特别感兴趣。如:我在上八年级第一课《走近父母》,其中学生最感兴旺4的问题是:(1)孝顺父母就要事事听从父母的话吗?(2)古代有句话“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真的孝顺吗?还有其他课的。如:中学生年龄还小,即使犯罪也不用判刑吗?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有矛盾吗?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先让学生各小组讨论,说说他们的看法再归纳、解答。
  四、适合学生能力的问题
  学生的能力发展有高有低,作为老师必须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深浅不同问题,以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求知的欲望,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大多数学生才有回答的机会,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教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比如在教学中,对一些特困生,有时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其去回答,有时任其选择一个他能回答的问题,这样树起其学习信心,培养其学习兴趣。至于中高能力学生,提问深一点的问题,这种方式在复习课、新课都有所体现。
  总之,运用“问题教学法”是为了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质疑思考、讨论和探索中尝试,自我思考,自我体会中获得知识的创新方法。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为了学生让喜欢而提问题,而不加选择,任由学生随意发展的话,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身心发展,特别是某些学生喜欢极端的问题,偏激的问题,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解决。
其他文献
地理高考强调能力的考查,包括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两个方面,这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解题实实在在有用的思维品质?本文仅从课堂实践的角度,探讨一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地理分析的模型,使之形成稳定的地理思维体系  自然地理部分可建立晨昏线判读、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分析、气温分析、降水分析、等值线分析、水文特征分析等模型。  例如在气温分析中
新课程与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并使之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一、以兴趣为导引,创设新情境  中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思维就越活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创设新的
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探索,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或自主选择并确定专题,通过合作探索、整理资料、调查分析,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政治理论知识并运用其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理论修养与政治信念。这种学习必须遵守一些原则,遵循一定途径。    一、探究性教学的原则    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叫做“探究性教学”,即以教
近年来每年有许多年青教师加入班主任行列,笔者愿将自己多年在高中任班主任的经验和体会谈谈。  一、“勤”字当头,注重日常管理。做到这点,必须提倡一个“勤”字。学生课堂情况怎样,除了任课老师和学生反映外,还应该多到班里走一走,看一看。上课时去看一看,课间休息去看一看。上课纪律怎样,学生的作业完成怎样,卫生清扫情况怎样,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勤”字当头,亲自了解。多与班干部了解情况,多与学生谈心,多与任课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显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营造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情感意识,有助于学生多种
【摘 要】教学中成功的结束对课堂有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功效,使整个课堂新颖和谐、扎实高效。不同的课堂应该选用不同的收尾方式,让课堂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 英语教学课堂结尾    一、引言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导入引人入胜,结尾更要精彩动人。优秀的课堂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桥梁,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活的扎实而有生机,而缺乏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思想偏离了根本又无处寄托。中小学阶段,正是普及传统文化,让学生守本固根的大好时机,特别是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外来文化滚滚而来的今天,道德意识正逐渐淡漠,我们中小学教师应该看到传统文化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孩子们步履坚定,真诚而又愉快地成长。  提醒同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初中英语入门教学也是如此,抓好初中英语入门教学,培养学生对学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就是“好的开端”。  一、从培养兴趣入门,抓好英语的“心理教学”  首先,明确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入门。一开始教师就要向学生讲清学习英语的目的,最主要的一条是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英语,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好英语对他们以后的升学、求职、工作、生活等现实问题有多么重要,并暗示每
我们经常听到“生活大语文”的理论。的确,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在教学中将二者联系起来,让学生也体会到这点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曾做过如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与生活联系起来  1.我们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原来是古板的电铃,后来,学校领导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将电铃变为悦耳的音乐声。有一次上课,我正好讲“扩展语句”这一章,就让学生扩展“上课铃响了”这句
“语文训练处处有,时时可以学语文”,学好“大语文”,才能让学生眼界高远,襟怀博大;才能“胸怀万汇凭吞吐,笔纳千钧任翕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在校内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还要在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惟有增强“大语文”教学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那么,我么应怎样进行“大语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