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的言语实践平台搭建策略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言语实践,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质,也是实现语文学科价值的最佳路径。基于文本的言语实践价值分析,可以这样搭建学生言语实践的平台:指向阅读能力,设计“1 X”匹配性与对比性拓展阅读练习;指向表达能力,设计“1=1”点段与篇章写作迁移练习。
  关键词:言语实践;拓展阅读;写作迁移;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68-04
  語文学科的本质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科的性质是综合性与实践性,学习的方式是听说读写。然而在当前的练习设计上,指向不明、机械、重复、呆板的练习还仍有存在,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忘记了最初出发的“原点”。因此,我们需要理性思考,适时纠偏。只有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言语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才能有效落实语文练习的“减负增值”,才能更好、更快、更优地实现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基于文本的言语实践价值分析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由单篇美文组成,课内阅读教学依托语文教材进行。可见,作为语言学习主阵地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引领学生言语实践的使命。教师应基于文本情境搭建丰富的言语实践平台,让学生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教材文本选择的丰富性呈现了文体的异同,当然也决定了教材的言语实践价值追求的不同。教师应基于文本的个性诉求,站在文体的角度,去寻找适切的言语实践平台,创造学生能够充分进行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会驾驭语言文字,形成言语技能,沉积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怎么用好这个“例子”开展言语实践活动?这需要我们基于教材进行言语实践价值分析。我们必须站在“用教材”的意识上,分析好教材富有个性的“样本”,寻找到与教材最适切的言语实践的核心价值。
  1.明晰篇章结构,寻求“篇感”实践价值
  “识文先辨体,解文先理序。”[1]“基于‘篇感’培养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2]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有培养学生“篇感”的教学意识。篇感是指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及谋篇布局产生比较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最终将文本内容、文本结构、局部词语、叙述角度、叙述方式以完整的印象存留于脑海之中而后形成的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局部,整体把握文本,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学生的篇感能力。篇感能力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学会给文章搭架子,学会用好过渡句、过渡段,学会记叙的方法(如倒叙、插叙),学会铺垫,学会对语段进行概括和总结,等等。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篇说明性散文。文本结构较严谨,采用“总—分—总”的构篇方式,首尾呼应。每一自然段的首句均为中心句,且文本在第三自然段之前运用了过渡句。显然,这样的篇章结构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是培养学生在有效阅读中形成篇感能力的极好的“例子”。
  2.发现言语范式,寻求“迁移”实践价值
  所谓的言语范式其实就是文本中典型的语言形式,指的是教材文本在言语形式上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特点。我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特别关注那些形式独特、与众不同的“陌生化”的语言现象。教师应利用这些言语片断指导学生练笔实践,学习文章的写法,经历“认识—理解—运用”的语言习得历程,习得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与技巧。
  《莫高窟》的文本语言鲜活凝练,课文短短五百字就用了三十几个四字词语。还有,对称排比句式较多,仅仅五个自然段就有五处对称句式、三处排比句式。可见,文本中呈现了诸多典型的言语表达范式,其中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都采用由面及点的方式进行景物描写,为安排表达迁移的言语实践提供了“例子”模板。
  3.洞察编写意图,寻求实践价值方向
  一篇文本在未进入教材之前,为读者提供的信息价值是多元的、杂乱的。而文本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就被赋予了语文课程的意义以及其教学价值。我们就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洞察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明晰编者的意图,寻求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辨清学生言语实践的价值方向,以便于为学生搭建适切的言语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的对言语的学习、掌握和消化、吸收。
  《莫高窟》的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背诵课文描写彩塑、壁画、藏经洞的三个自然段,在练习5“语文与生活”板块中,安排了把句子与事物写具体的言语实践,设计了模仿描写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自然段写具体的方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写具体的写作任务。教材这样编写指明了本课教学的言语实践方向。
  二、搭建学生言语实践的操练平台
  语文的核心素养养成主要依靠学生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只有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充分运用好语文教学言语实践的主要方式——“读”与“写”,学生方能掌握语言的操作本领,形成应有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言语实践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阅读教学中言语实践的应然样态。
  基于《莫高窟》的言语实践价值分析,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典型篇章结构与言语范式,立足学生语用能力的养成,努力设计适切的练习,为学生搭建言语学习实践平台,才是让学生能够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1.“1 X”:指向阅读能力的言语实践练习设计
  读书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3]。“阅读能力”则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的“1 X”的教学理念指明了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路径与操作策略,指向了更加广泛的阅读空间,要求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勾连。课内教学是教会学生阅读“这一篇”,获取并掌握阅读方法,其目的是把学生引向更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最终实现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阅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本)”,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应然之道[4]。   (1)匹配性文本拓展阅读
  匹配性文本拓展阅读就是教师根据课内的教学,教给学生应有的阅读方法,而后寻找到与教材相似的文本,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阅读实践,最终掌握教师所传授给学生的、有关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从而在拓展阅读中稳固其阅读技能。
  《莫高窟》这一课的课内教学,显然要关注文本中“四字词语的语言简练”“言语形式的对称工整”“文章脉络的清晰明了”这些典型的教学价值,教给儿童品鉴言语与文本的方法。为了擦亮儿童捕捉言语意识的眼睛,必须寻找具有与《莫高窟》相似的典型教学价值的文本让学生阅读,最终让学生形成阅读“这一类”文本的能力。故此,笔者选择了《九龙壁》这篇文本,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四字词语、对称句式、文章结构,在这样的练习阅读实践中增强儿童的“语文意识”,熟练掌握“这一类”的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能。
  (2)对比性文本拓展阅读
  对比性文本拓展阅读就是教师根据课内阅读的内容,寻找到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表达文本供学生阅读。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两篇或一组文本异同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言语表达的玄妙,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对文本的研究意识与鉴赏能力[5]。
  为了增加儿童对《莫高窟》的阅读广度与深度,活跃思想,开阔阅读视野,笔者设计了“同内容不同表达”的阅读,推荐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莫高窟》《道士塔》两篇文本让他们阅读,同时为他们提供如下阅读导航:关注“同一内容,不同写法”。学生在文本拓展性的对比阅读中发现了其在言语表达上的异同,丰富了自身的言语表达方式,增强了阅读同类文本的兴趣,同时也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打破了儿童习惯于选择单一阅读文本的现状。
  2.“1=1”:指向表达能力的言语实践的练习设计
  言语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承担儿童言语建构的应然之责。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范例、言语表达图式必须迁移到儿童的言语表达,形成儿童的言语表达习惯,從而让学生形成本民族的母语表达范式与表达文化。
  “内容人人可得,形式未必人人得知。”此处的“形式”即言语表达范式。教师只有充分发现言语表达之秘密,开掘文本中隐藏的言语表达范式,才能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言语表达图式”,并能加以运用,最终实现“言语的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实现由言语表达范式到言语表达图式的“1=1”的有效迁移。[6]
  (1)“点段”的写作迁移
  学生写作方法的获得,是从文本中某个独特而陌生化的言语表达以及富有艺术化的言语片段中汲取的。这一发现获得的过程包括儿童言语思维方式的习得以及言语审美的追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勇于从文本中寻找到能够进行微迁移的“点段”,让学生进行“微表达”,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最终习得言语表达技能。
  《莫高窟》在言语表达风格上,采用了较多的四字词语与对称工整的排比句式,行文表述上尤为简练浓缩,结构条理分明,描绘意境浓郁,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表达图式上,从整篇文章来看是“总—分—总”的构篇方式;从构段方式来看,第二、三自然段采用同一的“缩小聚焦”的写作方法,即“总写—分类—一类(个)—感受”,段与段之间运用了过渡句,两部分联系紧密。以上列举的这些鲜明的表达图式,旨在引领学生进入“发现—理解—运用”的言语实践历程。
  故此可以创设如下的写作迁移情境:家乡泗阳是全国的“最美县城”。“泗水古国”“平原林海”“宜居家园”“美酒之都”都是她的名片。请你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任选一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家乡吧!
  老师为了强化第二、三自然段具有的言语表达图式,提供以下表达支架:一是总起句。如:“泗阳有大大小小上百个公园。”“泗阳的特产丰富,数不胜数。”“泗阳被称为平原林海,是树的王国。”二是分类提示。如:家乡风景优美的地方有运河风光带、生态公园、森林公园、林中自驾游、成子湖风景区等等;家乡丰富的特产有洋河美酒、八集小花生、王集小团饼、穿城大饼、高新袁羊肉、泗阳膘鸡等等。三是四字词语。如:描写风景优美的有风景秀丽、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佳木葱茏、桃红柳绿、山清水秀、美不胜收、繁花似锦等。
  学生在这样的引领下,能够写出与文本非常相似的、属于自己的文字。如:“泗阳有大大小小上百个公园。这些公园风景如画,各具特色。有绿树成荫的森林公园,有山清水秀的生态公园,还有美不胜收的聚宝公园。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数风光迷人的运河风光带了。它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游人如织。”“泗阳被称为平原林海,是树的王国。这里的树木种类繁多,特点鲜明。有婀娜多姿的柳树,有四季常青的松树,有高耸入云的杉树,还有香飘十里的桂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高大挺拔的杨树。这些茂茂盛盛的杨树,有的耸立路旁,威武如兵;有的扎根河岸,守护大堤;有的长于原野,装扮大地。看着这些树木,就像是走进了如诗如画的仙境一般!”
  (2)篇章的写作迁移
  篇章的写作迁移是基于年段的教学目标,在第三学段理应培养学生“篇”的意识,只有让学生感知“篇”的结构中蕴藏的言语表达秘密,唤醒学生“篇感”的意识,学生才能对整篇文本进行积极的言语审美价值探寻,才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进行“篇”的建构。
  通过《莫高窟》二、三自然段的“点段”迁移,学生拥有了家乡某一方面“段”的言语材料。而后,又进行了篇的写作迁移。
  首先,提供了《莫高窟》构篇的关键言语信息: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学生根据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很快发现文章的结构“总—分—总”的构篇方法。而后,巧妙地利用小组成员已完成的家乡某一方面的片段材料,合作组合《泗阳我的家》,此时教师给出组合建议:《莫高窟》仿制版。学生有了《莫高窟》这篇文本的“例子”,“照葫芦画瓢”,写出了在言语表达范式上极其相似的美文——《泗阳,我的家》,实现了表达图式“1=1”的有效迁移。
  教科书的文本教学,必须创造性地进行设计、构思,为学生搭建读(听)与写(说)的适切的言语实践平台,强化儿童对文本言语范式的理解与建构,让学生形成言语审美追求。在读写的设计中,应充分地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习得语言的运用技巧,
  参考文献:
  [1]孟纪军.识文先辨体,解文先理序[J].小学语文教学, 2016(4):49-50.
  [2]蔡亚.篇感:不仅仅是“只言片语”的感悟[J].江苏教育, 2011(1):39-40.
  [3]吴忠豪.读书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J].小学教学研究, 2017(5):15-18.
  [4]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 2018(2):4-9.
  [5]谢建萍,陈群.对比阅读教学之“三破三贵”[J].上海教育科研, 2015(1):94-96.
  [6]刘仁增.建构“语用型”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与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 2007(11):20-24.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以问答为主的教学形式。然而在一些课堂上,从问题的设计到答案的预设,再到实际教学时的动态生成,往往都是身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的单方行为,缺少了对学习主体的关照。问与答,理应相辅相成,有恰当的时机,有丰富的形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达成语文学习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答;点拨;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文从课程性质、功能及其目标三个方面,对我国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定位进行比较,发现英美澳信息技术课程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高效生活做规划和准备的责任,通过比较对我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提出修订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定位;特征;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
摘要:课堂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然而,阻碍学习力养成的教学陋习却难有改观:关注学生积累信息忽视智慧养成、要求学生机械模仿拒绝冒进犯错、期望学生迎合答案忽视独立思考。为扭转这些教学行为,需要重新认识教学意义,找回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亮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力;智慧;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摘要: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教育家型教师应具有实践性、生长性、创造性、示范性和情怀性的特质。面对新时期高品质教育改革诉求,不仅需要教育家型教师加强自我修炼,还要改进其成长发展机制,优化培育策略,加强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教育家型教师;高品质教育;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A-0012-04 
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得到了学校与老师的高度重视,各校开发了丰富多采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机会与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把学习体验作为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实践中,许多老师把校本课程看作了国家课程的延伸,照搬国家课程的学习方式来实施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一味追求学生增加了哪些知识、增多了哪些技能,结果使校本课程成为了学生新的
摘要:产教深度融合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技能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职业教育取得根本成效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产教深度融合还存在着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与机制、企业参与主体未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区域层面的资源统筹等阻滞现象。为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对区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中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凝练,具体阐述了“多元·融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体框架的成型与运行路径,并试图从完善产教深度融
摘要:从新建化学化工实验室的基本功能、特点和建设要求入手,结合本重点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考察实验室搬迁的特殊性及其设计规划,具体包括水、电、气路、通风、网络、药品存储、易燃易爆气体使用等配套设施,制定合理有效的搬迁方案,提出实验室布局设计思路,以及搬迁过程中注意事项及操作方法等,阐述搬迁工作的经验与体会,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整体搬迁;仪器设备;化学化工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
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一个新的教师知识研究领域。本文以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为例,调查他们的TPACK现状。调查表明,南通市中职数学教师的TPACK还处于低级水平,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教师显示出不同的TPACK水平。由于教师的TPACK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为有效提高中职数学教师的TPACK水平,建议树立使用TPACK的意识,构建教师发展协作团队,面向数学学科,开展学习T
摘要:培养和提高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素质,不仅是旅游企业的需求,而且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五年制高职涉外旅游专业采用实境化教学模式既有学制优势,也有广泛充足的旅游行业资源条件。实施实境化教学,需科学构建教学实施方案、创新多元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实境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
摘要:小学是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建构阶段。针对当下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脱离知识学习的现状,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明晰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表征、厘清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的逻辑、延展儿童语文核心素养中阅读教学整体评价,深度聚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儿童语文素养核心,对知识进行恰当的技术化处理并用艺术化的方式予以呈现,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当中,真正促进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生长。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儿童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