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3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物质生活,而是精神生活。目前,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医学的快速发展能够控制住儿童的健康问题,但是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难以控制。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并进行干预,对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一、关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性
儿童在早期出现的一些严重的症状和表现,在超过年龄后仍然存在,甚至发展成为偏离正常发育轨道的行为就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问题,例如说谎、多动、偷窃、逃学、攻击、不听管教等等;二是情绪问题,例如抑郁、恐惧、焦躁、交往困难等等。早期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持续的时间很长,就会对他们的生长发育情况、教育、社会化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和控制,好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许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如果按照从心理学的发展角度上来看,最终可以追溯到学龄前时期。学龄前的儿童自身都会存在一到两种主要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不同,有的儿童过一段时间就会摒弃这些行为,但有的由于没有好好地控制,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导致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学因素这三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文化素质、教育方式都大大影响着儿童的心理行为。 在这个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环境下,父母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工作,毕竟上有老人,下有孩子都需要抚养和照顾,因此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导致孩子形成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则因为不能够经常照顾孩子,觉得愧疚,而对孩子特别骄纵和溺爱,导致孩子形成懒惰、任性、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1]。如何对儿童的心理进行干预,保障儿童健康发育和成长,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做的长远的工作。
二、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特点
2.1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3至6岁的儿童虽然整体上的心理行为问题没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行为问题却又有差异性。有报道称,3岁与4岁的男童的多动指数与冲动指数与女童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5岁与6岁的男童的比女童要高。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对儿童倾注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所以3至4岁的孩子在心理行为问题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孩子慢慢长大了,父母的社会压力和责任也越来越重,父母开始忙碌的工作,缺少了跟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关注也越来越少,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但是由于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有多动症的女童会投入很多关注,避免其心理出现异常,所以5至6岁的女童比男童的多动指数与冲动指数要低。经济的发展,父母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异常父母都会在短时间内发现,并积极进行引导,这对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2]。
2.2学龄前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特点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实行了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的执行使得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有研究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多动指数、冲动指数、焦虑倾向、抑郁恐惧情绪要比非独生子女高很多。自从独生子女的数量增多以后,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着2人抚养4名老人的状况,这样的孩子多数由祖辈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且被寄予的期望也比较大,这也与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法
3.1对儿童的干预
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培训中都会显现出来,所以对儿童进行干预是很重要的。 ①个人训练: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报一个培训班(舞蹈、武术、画画、唱歌等)。 ②混龄训练:在孩子自愿的前提下,将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和进行训练,在一个欢快的环境下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信心。 ③感统训练:感统训练对儿童的发育和成长极其重要,可以训练它们的多动症、语言迟缓、协调能力、攻击行为等行为问题[3]。
3.2对父母的干预
父母一定要树立关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意识,把孩子的健康发展问题放在第一位。父母要利用多种渠道了解一些育儿的知识,比如说定期参加育儿健康讲座,向名师咨询一些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然后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这些问题,一旦发现,就要立即矫正。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如果发现其行为已经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迹,应该马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治疗,以免问题恶化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
3.3对幼师、 保健员的干预
现在的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都比较小,所以幼师和保健员的干预十分重要。园长、幼师、保健员跟儿童的相处时间都比较长,所以他们给儿童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大。他们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他们要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的基本特点,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要真心的爱护、关心、尊重每一个儿童,不能歧视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对待每一个孩子都要公平公正,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竞争日益强烈,人们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儿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收到社会的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普及育儿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提早做好干预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武瑞娜,韦丽琴,侯瑞丽,赵若望. 家庭养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02:140-142.
[2]顾莉萍,陈昂等.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J]. 临床儿科杂志,2014,10:965-969.
[3]蒋佩红,周炜茹,余秀华.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07:1108-1109.
[4]沈芳. 不同教育环境学龄前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03:305-307+309.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物质生活,而是精神生活。目前,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医学的快速发展能够控制住儿童的健康问题,但是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难以控制。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并进行干预,对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一、关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性
儿童在早期出现的一些严重的症状和表现,在超过年龄后仍然存在,甚至发展成为偏离正常发育轨道的行为就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问题,例如说谎、多动、偷窃、逃学、攻击、不听管教等等;二是情绪问题,例如抑郁、恐惧、焦躁、交往困难等等。早期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持续的时间很长,就会对他们的生长发育情况、教育、社会化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和控制,好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许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如果按照从心理学的发展角度上来看,最终可以追溯到学龄前时期。学龄前的儿童自身都会存在一到两种主要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不同,有的儿童过一段时间就会摒弃这些行为,但有的由于没有好好地控制,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导致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学因素这三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文化素质、教育方式都大大影响着儿童的心理行为。 在这个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环境下,父母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工作,毕竟上有老人,下有孩子都需要抚养和照顾,因此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导致孩子形成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则因为不能够经常照顾孩子,觉得愧疚,而对孩子特别骄纵和溺爱,导致孩子形成懒惰、任性、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1]。如何对儿童的心理进行干预,保障儿童健康发育和成长,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做的长远的工作。
二、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特点
2.1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3至6岁的儿童虽然整体上的心理行为问题没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行为问题却又有差异性。有报道称,3岁与4岁的男童的多动指数与冲动指数与女童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5岁与6岁的男童的比女童要高。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对儿童倾注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所以3至4岁的孩子在心理行为问题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孩子慢慢长大了,父母的社会压力和责任也越来越重,父母开始忙碌的工作,缺少了跟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关注也越来越少,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但是由于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有多动症的女童会投入很多关注,避免其心理出现异常,所以5至6岁的女童比男童的多动指数与冲动指数要低。经济的发展,父母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异常父母都会在短时间内发现,并积极进行引导,这对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2]。
2.2学龄前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特点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实行了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的执行使得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有研究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多动指数、冲动指数、焦虑倾向、抑郁恐惧情绪要比非独生子女高很多。自从独生子女的数量增多以后,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着2人抚养4名老人的状况,这样的孩子多数由祖辈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且被寄予的期望也比较大,这也与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法
3.1对儿童的干预
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培训中都会显现出来,所以对儿童进行干预是很重要的。 ①个人训练: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报一个培训班(舞蹈、武术、画画、唱歌等)。 ②混龄训练:在孩子自愿的前提下,将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和进行训练,在一个欢快的环境下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信心。 ③感统训练:感统训练对儿童的发育和成长极其重要,可以训练它们的多动症、语言迟缓、协调能力、攻击行为等行为问题[3]。
3.2对父母的干预
父母一定要树立关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意识,把孩子的健康发展问题放在第一位。父母要利用多种渠道了解一些育儿的知识,比如说定期参加育儿健康讲座,向名师咨询一些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然后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这些问题,一旦发现,就要立即矫正。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如果发现其行为已经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迹,应该马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治疗,以免问题恶化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
3.3对幼师、 保健员的干预
现在的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都比较小,所以幼师和保健员的干预十分重要。园长、幼师、保健员跟儿童的相处时间都比较长,所以他们给儿童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大。他们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他们要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的基本特点,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要真心的爱护、关心、尊重每一个儿童,不能歧视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对待每一个孩子都要公平公正,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竞争日益强烈,人们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儿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收到社会的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普及育儿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提早做好干预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武瑞娜,韦丽琴,侯瑞丽,赵若望. 家庭养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02:140-142.
[2]顾莉萍,陈昂等.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J]. 临床儿科杂志,2014,10:965-969.
[3]蒋佩红,周炜茹,余秀华.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07:1108-1109.
[4]沈芳. 不同教育环境学龄前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03:305-30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