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很少有教師提出让学生来阅读数学,但近年来社会上所呈现出来的数学词汇、数学语言越来越多,绝大多数人不懂其中的意义。可是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忽略了数学阅读,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低下,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故将数学阅读引进课堂十分有必要。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让阅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有效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0-003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国内的一些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卢仲衡光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等,都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 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 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体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老师在要求学生阅读圆柱体的面积相关内容时,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进行阅读中可以思考一下,圆柱体的表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的面积和圆柱体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些图形的面积如何求等。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进行阅读,学生就能够在阅读中去思考圆柱体是由两个圆和一个围起来的长方形组成的,这时就会在脑中将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复习一遍。这样带着问题进行的阅读不仅会帮助学生去思考新的关于圆柱体的知识,通过阅读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将旧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提供了路径,可谓是一举两得。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举出正反例。 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
2.主动阅读,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 如数学证明的阅读,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进行归纳小结,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4.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 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 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三、数学阅读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精心组织问题,选择阅读指导方法外,还有几个问题需特别注意: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 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 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论文。
4.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 一开始,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5.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阅读,是一种意识,一种培养学生能够有效的阅读、自主自学、理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意识,数学阅读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内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使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施展才华,数学阅读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的发挥。让我们都来关注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吧!
关键词:数学阅读;有效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0-003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国内的一些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卢仲衡光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等,都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 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 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体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老师在要求学生阅读圆柱体的面积相关内容时,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进行阅读中可以思考一下,圆柱体的表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的面积和圆柱体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些图形的面积如何求等。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进行阅读,学生就能够在阅读中去思考圆柱体是由两个圆和一个围起来的长方形组成的,这时就会在脑中将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复习一遍。这样带着问题进行的阅读不仅会帮助学生去思考新的关于圆柱体的知识,通过阅读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将旧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提供了路径,可谓是一举两得。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举出正反例。 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
2.主动阅读,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 如数学证明的阅读,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进行归纳小结,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4.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 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 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三、数学阅读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精心组织问题,选择阅读指导方法外,还有几个问题需特别注意: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 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 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论文。
4.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 一开始,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5.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阅读,是一种意识,一种培养学生能够有效的阅读、自主自学、理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意识,数学阅读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内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使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施展才华,数学阅读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的发挥。让我们都来关注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