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十年有余的今天,其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已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了人们的共识.可以说,在落实双基、强化探究的基础上,今后二期课改的着力点应是进一步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对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或途径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思自己的课改实践总觉得:依托实验活动、开展探究学习,在激发兴趣、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学会探究、形成创新意识,从而促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下面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些简单的做法或体会,旨在共同探讨.
1 借助“意外”现象有效培养。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创新.显然,创新思维离不开物理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前提,而有效的物理问题往往与奇妙的物理现象相伴,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更能激起学生思维.在物理实验中“意外”现象的出现是常有的事,许多“意外”现象的发生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给我们创造了发现问题的机会。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必须调动观察、注意、想象、思维、操作等各种能力,从而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例如,在大气压强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先让学生分别来表演一组看不见的“魔力”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我们分两步完成.首先,将一个空矿泉水瓶装满水,用瓶盖旋紧,将其倒插在玻璃水槽的水面以下,让同学们猜一猜拧去瓶盖后,瓶内的水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多数同学认为:水会流出来.可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奇妙的“意外”发生了.然后再在瓶底用锥子扎上一个小孔,瓶内的水又将怎样?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水会“喷”出来.老师又追问:会吗?肯定吗?同学们坚定自己的猜想,此时此刻学生情绪激动,“奇迹”就要呈现.但实验结果令人惊叹:“喷泉”不但没有出现,水面反而降至与槽中水面相平!由于该实验现象多变多“奇”,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在强烈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讨论之中自主构建物理概念,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与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和实验能力.引人入胜的实验“意外”再次启迪学生反思探索,去寻找与发现“意外”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若通过引导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这难道不也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可见,这就是学生的创造发明!
2 借助活动体验有效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具有某种亲身经历或生活积累并不一定会形成知识体验,这就需要外在的诱因来促进知识体验的产生.借助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去体验物理事实,这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所以,我们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应立足于实验这个物理学的基础,借助于精彩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逐步培养分析能力,以此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火花。
例如,在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的技能学习过程中,一般会遇到如下两个问题:一是称量前,发现指针偏左(或偏右),该怎么办?二是称量过程中,也发现指针偏左(或偏右),又改怎么办?此时大可不必“照本宣科”,向学生交代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去追根求源,通过观察、剖析实验过程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学生也会情绪高涨,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并能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的症结.即:称量前,指针偏左(或偏右)是横梁平衡螺母偏左(或偏右)所致,应把它们都向右(或向左)调节;而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或偏右)是左托盘内待测物体的质量大于(或小于)右托盘内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所致,应向右托盘内增(或减)砝码或把游码向右(或向左)移动,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即:横梁恢复平衡为止。
可见,“创新”的灵感源于活动体验.带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须善于观察、剖析实验过程.当然,从学生实际出发,这里所谓的“创新”只能界定为他们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等等而言.所以,在物理实验活动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问题、谈看法,以培养他们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等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借助评估反思有效培养
知识,而教师备课、上课的内容几乎年年相似,有的教师当了两三年后就可以吃老本.翻转课堂模式教学不再是教师指挥,学生齐步走,而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是学生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等的脚手架.还有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大量的新事物,教师如果还用自己原来的“一桶水”去传道授业解惑,难免落后或被淘汰.教师要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并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起动态的知识库和科学的知识结构,随时补充、更新调整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发明、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等,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跟上科学发展的需要,跟上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读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育己,只有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不但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身份角色。
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如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等.特别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应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人.教育活动要以尊重学生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着力挖掘学生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进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自觉地变换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当今教师最明显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不要做居高临下的权威,说什么是什么,这样培养不出新型的探究创造型人才,在未来的翻转课堂中,或许三尺讲台将在教室里消失,教师完全就是学习的推动者和帮助者,是混在学生中间的亲和力强,知识渊博的大哥大姐。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自信自强不断地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对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或途径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思自己的课改实践总觉得:依托实验活动、开展探究学习,在激发兴趣、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学会探究、形成创新意识,从而促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下面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些简单的做法或体会,旨在共同探讨.
1 借助“意外”现象有效培养。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创新.显然,创新思维离不开物理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前提,而有效的物理问题往往与奇妙的物理现象相伴,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更能激起学生思维.在物理实验中“意外”现象的出现是常有的事,许多“意外”现象的发生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给我们创造了发现问题的机会。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必须调动观察、注意、想象、思维、操作等各种能力,从而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例如,在大气压强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先让学生分别来表演一组看不见的“魔力”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我们分两步完成.首先,将一个空矿泉水瓶装满水,用瓶盖旋紧,将其倒插在玻璃水槽的水面以下,让同学们猜一猜拧去瓶盖后,瓶内的水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多数同学认为:水会流出来.可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奇妙的“意外”发生了.然后再在瓶底用锥子扎上一个小孔,瓶内的水又将怎样?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水会“喷”出来.老师又追问:会吗?肯定吗?同学们坚定自己的猜想,此时此刻学生情绪激动,“奇迹”就要呈现.但实验结果令人惊叹:“喷泉”不但没有出现,水面反而降至与槽中水面相平!由于该实验现象多变多“奇”,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在强烈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讨论之中自主构建物理概念,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与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和实验能力.引人入胜的实验“意外”再次启迪学生反思探索,去寻找与发现“意外”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若通过引导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这难道不也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可见,这就是学生的创造发明!
2 借助活动体验有效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具有某种亲身经历或生活积累并不一定会形成知识体验,这就需要外在的诱因来促进知识体验的产生.借助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去体验物理事实,这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所以,我们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应立足于实验这个物理学的基础,借助于精彩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逐步培养分析能力,以此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火花。
例如,在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的技能学习过程中,一般会遇到如下两个问题:一是称量前,发现指针偏左(或偏右),该怎么办?二是称量过程中,也发现指针偏左(或偏右),又改怎么办?此时大可不必“照本宣科”,向学生交代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去追根求源,通过观察、剖析实验过程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学生也会情绪高涨,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并能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的症结.即:称量前,指针偏左(或偏右)是横梁平衡螺母偏左(或偏右)所致,应把它们都向右(或向左)调节;而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或偏右)是左托盘内待测物体的质量大于(或小于)右托盘内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所致,应向右托盘内增(或减)砝码或把游码向右(或向左)移动,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即:横梁恢复平衡为止。
可见,“创新”的灵感源于活动体验.带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须善于观察、剖析实验过程.当然,从学生实际出发,这里所谓的“创新”只能界定为他们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等等而言.所以,在物理实验活动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问题、谈看法,以培养他们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等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借助评估反思有效培养
知识,而教师备课、上课的内容几乎年年相似,有的教师当了两三年后就可以吃老本.翻转课堂模式教学不再是教师指挥,学生齐步走,而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是学生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等的脚手架.还有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大量的新事物,教师如果还用自己原来的“一桶水”去传道授业解惑,难免落后或被淘汰.教师要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并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起动态的知识库和科学的知识结构,随时补充、更新调整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发明、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等,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跟上科学发展的需要,跟上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读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育己,只有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不但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身份角色。
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如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等.特别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应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人.教育活动要以尊重学生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着力挖掘学生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进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自觉地变换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当今教师最明显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不要做居高临下的权威,说什么是什么,这样培养不出新型的探究创造型人才,在未来的翻转课堂中,或许三尺讲台将在教室里消失,教师完全就是学习的推动者和帮助者,是混在学生中间的亲和力强,知识渊博的大哥大姐。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自信自强不断地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