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谈话,了解作者
  1.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位大师,他的名字叫季羡林,大家了解吗?
  2. 出示作家卡片第一部分: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学研究专家,被誉为“学界泰斗”。这样的大学问家,还可以送给他哪些词语?(学贯中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高八斗)
  3.出示季羡林的名言(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指名读,相机采访交流。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写的一篇文章。到底是什么让他感动到下笔去写呢?
  【设计意图】课前交流,在师生平等而又轻松愉悦的谈话中,既了解作者,又提前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 (板书:夹竹桃)首先来读一读课题,“夹”是多音字,这里读什么?
  2.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植物。(出示图片)猜一猜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种植物夹杂着竹和桃两种植物的特点,所以叫夹竹桃,“夹”读第一声。大声读出它的名字,再读一遍。
  3.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认真读,做到文通句顺。读后思考:季羡林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呢?预设1:出示第1自然段,强调两个“最”。预设2:还有哪一句话也说明了作者写夹竹桃的原因?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开头和结尾。
  4. 小结:开头说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结尾又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我们从这里就看出夹竹桃让作者感动了。
  5. 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出来。请拿出学习单一,完成思维导图。(1) 搜集比较学生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概括关键词,相机形成部分板书。(2) 指名读第2自然段“花色”部分。花色怎么样?(3) 文章还写了花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段中要关注这些生字词,谁做小老师带大家读?(4) 微风乍起的意思就是微风突起。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书面用语,我们再读一遍。(5) 叶影参差的“参差”两字都是多音字,在这个词中的读音很少见。(同桌互读多音字:a.人参、参加、参观、海参b.差距、出差、较差、参差不齐)
  6. 季老开头直接说夹竹桃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中间分别从花色、花期、花影写了它的特点,最后直抒胸臆,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季老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大家用一张思维导图就清晰全面地概括出来了。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是感悟品味的前提与基础,这一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成几句话、几个词,用一幅图感知文章的谋篇布局,同时扣住字词和文脉,拓展学生思维,丰富词语积累。
  二、聚焦“韧性”,品味语言
  1. 季老是学界泰斗,他的文章不仅结构很清晰,语言也很有风格。出示作家卡片第二部分:他的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请同学们看第4自然段。
  2.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别之处?与我们平时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先找一找,自己做批注,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3. (屏显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1) 三个“在”的排比句式,体现了夹竹桃不管春天、夏天、秋天,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在迎风吐艳。三个“在”很直白,也很优美。(2) 两个“看不出”很朴素,强调了谦虚低调,宠辱不惊。(3) “无日不迎风吐艳”这里为什么要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为了体现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4) 在怎样的日子里迎风吐艳?引读三句话。指导朗读。
  4. 由第二句勾连第三句。文中还有一句也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屏显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菊花,無不奉陪。”)什么叫“无不奉陪”?齐读第三句。
  6. 小结:季老用了排比的句式,还连用两个双重否定的句子,这样的语言就是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7. (屏显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1) “嘟噜”这个词,说明夹竹桃的花开得很多,开得很旺,这个词语很直白,很生活化。(2) “悄悄地”和“一声不响”这两个词意思相近,是重复地突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不张扬的特点。(3) 我们平时都是先说开了,再说谢了,花开花谢。这里先说落了,再说开了,把重点落在“开”字上,突出了夹竹桃屡败屡开、花开连绵的特点,语言很有深意。两个“又”,很直白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夹竹桃的花开不败的情形。(4) 小结:这里的语言都很生活化,读着又很优美,还很有深意。谁能读出夹竹桃的默默无闻和顽强生命力?
  8. 勾连第3自然段。(1) 大门内的夹竹桃一声不响,大门外院子里的花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出文中的词语来说说吗?(2) (出示成语:满院生辉、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感受一下这些花的热闹非凡和争奇斗艳。(3) 除了这些直接写出院子里的花热闹非凡的词语,还有几个动词也写出了花的骄傲和张扬,谁能找到?(报告、熏透、怒放) (4) 我们请三组同学来读一读这些院子里的花,全班对比朗读感受。(5) 就这样,一年三季,院子里花开花落,万紫千红。唯有夹竹桃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9. (屏显第4自然段,红色标注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谁能把这个反问句读好?季老直抒胸臆,把对夹竹桃韧性的喜爱和赞叹都用这个反问句表达出来了!
  10.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季老的文字,感受一下夹竹桃可贵的韧性。(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   11. 作者写夹竹桃,为什么第3自然段要花那么多笔墨,共184个字,写其他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提到夹竹桃,第3自然段是不是多余?(这些花虽然开得艳,但花期短,这样对比更能衬托出夾竹桃的韧性)
  12. 季老也喜欢院子里的那些花,但更让他感动的是大门内的夹竹桃。他写夹竹桃,花色用了几行?花影呢?而他却用了两个自然段,共20行写韧性这一点,看来最让他感动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既要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又要让文章内容回到语言文字中去。此环节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批注,在交流互动中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加深对夹竹桃特点的理解,以及对季羡林先生的认识,从而感知此类散文的特征,并能初步感受季羡林先生散文的语言风格,丰富积累,提高审美能力。
  四、联系作者,由花及人
  1. 季老如此喜爱夹竹桃的韧性也是有原因的。他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每当遭遇困难,他可能会怎么想呢?
  2.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二,选择其中一段展开想象,并试着写几句话。
  24岁时,他到德国深造,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又遇上了10年战乱,吃不饱,穿不暖,他会想 。(季羡林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经过顽强的学习,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精通12个国家的语言)
  55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他遭受迫害,当时他会想 。(在动荡的年代,中年季羡林坚持了下来,还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了《牛棚杂忆》,后来还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
  92岁时,因病住院,躺在病榻上,受着病痛的折磨,他会想 。(年老的季羡林顽强地与死神做斗争,5年的病榻生活,写成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
  3. 邀请学生交流。对每一个片段进行想象说话后,再出示括号中作者的经历,让学生见证季羡林的韧性。
  小结:他就是一株永不凋谢的夹竹桃。他喜爱夹竹桃,他写夹竹桃,就是要借夹竹桃表达他自己的志向和情怀。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补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把夹竹桃和作者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认识花到认识人,进一步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在作者心目中的影响力。同时创设语用情境,及时迁移运用,把积累的语用经验化为真实的语用技能,让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接地气,生根开花。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 同学们,季老除了有夹竹桃般的可贵韧性,还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出示作家卡片第三部分,齐读。
  2. 这节课,我们初步品读了夹竹桃的韧性,感受了季老独特的语言风格,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想,进一步体会“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风格。
  3. 课后作业:《夹竹桃》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课文只是原文的一部分,同学们可以去搜一搜原文或者季老的其他散文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整堂课的设计由季羡林先生的简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感悟谋篇布局;以作家卡片为引子,推进行课流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立足批注,以读促悟,入情入境,感受文字间的情感;由花及人,感悟季老的人格魅力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课后推荐季羡林先生写的同类散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国学大师的语言魅力。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
其他文献
板块一:分享李白诗作,初识诗中之月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开展了“走进李白”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我们对诗仙李白有了更多的了解,并搜集了不少李白写月亮的古诗。谁愿意背一背?  生:《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思乡的月。  生:《秋浦歌(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师:水中月。  生:《下终南山》。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期刊
有人说音乐具有魔力,可以开启你灵魂最深处的大门。  王崧舟先生说:“没有音乐,语文将失去一半的美!”笔者深以为然。每次听王老师的课总是被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和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折服,每节课都会有一段或两段天籁之乐。在他的课堂上,这些音乐或创设意境,或渲染情绪,或诱导沉思……音乐的适时出现,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挥家,将学生带入如痴如醉的境界,这时的课堂教学真可谓是高潮迭起,思维喷涌,那样的灵动,那样的真挚!
期刊
一直以来,基于语文学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训练,都是滞后和薄弱的。但是近几年,不少专家学者已深入语文思维可视的研究领域,或撰述思维可视化对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理性认识,或设计出基于思维可视化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等等。其中,以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的理念最为卓著。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及规律、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简单地讲,就
期刊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少年儿童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将是“文化自觉”建构与实践的主力军。设计总结有新意的、形神兼备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指导教师高效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核心素养。下文阐述以教育戏剧为抓手,以传统文化单元主题为依托,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自觉有效“落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建构文化自信。  一、“倒着走”:整合设计思路激发文化自觉  1.
期刊
在2018年全国小学语文组块第四届教学年会上,有幸听到了八节组块教学的课例,对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有了新的感悟,这些课例“地道”地把薛法根老师的“清简、厚实、睿智”组块教学的风格展示得淋漓尽致,教学设计处处精妙而不失灵动,简约而不简单,课堂言语充满智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精心挖掘文本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建构  薛法根老师主张“组块教学”,就是把教学内容重组整合,形成几个相联的板块进行教学
期刊
当下,随着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复杂的设备系统让社会分工越来越强调一种重要的能力——協作。在教育界,众多专家学者也开始发现,学科领域之间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即使站在儿童个体发展的角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指出了发展和评价儿童学习的一个重要维度。于是,学科之间的跨界协作成为当今很多学校不断实践尝试的全新领域,南京市力学小学还给这样的学科跨界取名叫“一课多师”。立足语文教学,“一课多师”
期刊
一、课前谈话,引出“魅力”  你知道什么叫魅力吗?在你的同学中,你觉得谁很有魅力?希望这节课,你们用最好的表现让老师感受到你们迷人的魅力,好吗?  人有魅力,鸟儿也有魅力呢!下面,让我们感受鸟儿的魅力!  二、激趣识字,读出魅力  1.动画演示:哪些鸟儿呢?仔细听,认真看,它们来了!(播放乌鸦的叫声,出示词语“乌鸦”)再仔细听,谁在唱歌?(播放杜鹃的啼叫声,(出示词语“杜鹃”)嘿嘿,这个小家伙是谁
期刊
一、图文互鉴,趣读故事  文中的五幅插图是情节推进的线索,与角色出现顺序基本吻合。教师可以将这些插图制作成绘本。在初读阶段,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情节;在角色朗读时,让学生观察图画,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在补白延伸阶段,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象,丰富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对话。  1.看插图绘本,听猜故事。屏幕上依次出示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图片:老虎、狗熊、狐狸、大灰狼、梅花鹿。请小朋友大声地说
期刊
一、印象导入,揭示课题  1. 大家看过《西游记》吗?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孙悟空能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着实厉害!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章回体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3. 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设计意图】 《西游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电视剧或动画片中的孙悟空是孩子们的崇拜对象。基于这
期刊
一、美文之美  1. 结构美。望月,“望”就是全文的文眼。望见月下江景,想到月中深情,喻及月之趣味,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首尾呼应,形散神聚,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结构美。作者和小外甥来到甲板上,仰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甥舅俩没有过多的交流,就是那么静静地赏月景,愉快地对月诗,绘声绘色地聊月亮像什么。文字像月光一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浸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出现三个美妙的月亮:江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