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z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如何构建科学化的创新性教学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语文课堂创新教学谈一些肤浅看法。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营造语文课堂的创新氛围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摆正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位置,挖掘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记,以传授知识,进行繁琐的课文分析为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在要求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较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变口若悬河的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2.改革备课方法,把传统教学的单一知识结构改变为认识和培养主体性人格双层面的教学结构。以往撰写教案时往往把教学步骤、教师的提问及问题的答案作为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效果。知识领域关注多,学生能力发展关注少;钻研教法用时多,研究学生用时少。创新性语文教学中,备课教案应从学生自学入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把课文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找出的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这样,备课的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既发展学生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性教学环境。希望获得成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和内在本质,任何人做任何事主观上总是希望获得成功,成功了才能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也非常明显。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敢想敢说,敢有与别人不同看法的课堂环境。老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支持,即使他们想的不全,或错了,也应给予积极的点评,这样他们才能勇于探求,才能发挥出聪明才智。
  二、构建多向互动的语文课堂结构,凸现课堂主体创新
  1.启发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我们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电教媒体等手段,都能提供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2.质疑交流。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提倡“合作”。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4.自我反馈,二次创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主动巩固旧的知识,发现新的质疑点,寻找二次创新的机会。在自我反馈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觉地用理性眼光去发现自己或他人课堂学习中的失误或缺陷,用自己新的“眼光”去寻求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再联想或逆向思维,完成第二次思维创新。
  三、探索创新教法学法
  1.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的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2.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他文献
为师当若水,至柔为上。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诚然,孩子们像小彩豆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心灵依偎在一起,像种子一样,在流逝的时间中,生长出青葱的绿色,心灵结满善良的果实,一天天成熟而自律,又何尝不与鹅卵石臻于完美而相象呢?  为师当若水,宽容博爱。老子有言:“上善若水。”学生的成长过程,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在我们
期刊
一、传统讲评课的三点不足  1.满堂灌。传统的讲评课是教师对一份试卷不分主次,按顺序照本宣科的讲解,满堂课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往往是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讲评试卷,学生得到的是一个死的答案和僵硬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没有动手动脑、没有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也缺乏主动去学习思考的意识,导致学生听得“懂”但不理解。例如考试中出现的概念、原理、定律方面的错误,老师讲了学生也纠正了
期刊
一、农村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明确  个别学校只重视少数学习优等生、忽视了面向全体;重视艺术比赛、忽视了艺术教学,学生的艺术特长是在文化课成绩的压力和家长认为是“旁逸斜出”这个夹缝里发展起来的,学校仅仅把艺术教育的外显成果作为响应素质教育的举措。以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开设很不正常,不少学校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
期刊
科学教育最初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载体,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是基础学科,高考中关于生物探究性试验题的频繁出现,为初中生物教育敲响了警钟,要重视实践研究,科学教育正是适应这种教学的教育。  一、科学教育的含义  科学教育是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
期刊
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都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调查结果表明,我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懂得或了解准备活动在体育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半数学生知道准备活动内容与体育课主教材内容的关系和准备活动的运动量。但仍有不少学生对体育课准备活动认识不足或错误。如22%
期刊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就必须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农村小学的优势及学生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构建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激趣导入,出示目标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二、引导自学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懂得如何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加以选择、概括和再创造,塑造出优美生动、感人的
期刊
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让爱充满在整个班级管理中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
期刊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用完美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其师,信其道,学生进入校园首先接触的是老师,他们喜欢哪位老师,就爱学习哪门功课,一位成功的老师一定是一位让学生喜爱的老师。  好老师必有爱心,就是爱每一个学生,要用爱己之子的
期刊
一、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认识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全方位、多层面和多角度的改革,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从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