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引导发现 发现中引导探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gaobl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是利用生活情境来导入课堂,然后过渡到教材的学习中,最后总结、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受教材束缚较大,不但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教师施展起来也牵绊较多。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摆脱教材的束缚,真正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去探索,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以“认识负数”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摆脱束缚,大胆创新
  教材给教师的只是一个思路、一种套路,是将知识结构蕴含其中,但这并不是要教师按部就班地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就是要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与解决问题。
  如在“认识负数”中,预设教学目标为:1.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2.能正确认识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使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以活动来进行。
  活动名称:
  测量物体的温度。
  活动准备:
  温度计、水(一杯为自来水,一杯为冰水,冰水可加不同程度的冰)。
  活动方式:
  小组。
  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现在在大家桌上有两杯水,请大家用手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生1:一杯冷,一杯没有冷。
  师:看来,两杯水的温度不一样,所以大家才会有不同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摸摸桌子,是什么感觉?(凉)再相互握手看看,又是什么感觉?(暖和)
  师:看来,每个物体都有它的温度。那么,如果我们要知道物体的温度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温度计)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小组桌上的两杯水,看看它们的温度是多少?
  生2:老师,我测出来了,第一杯水的温度是9℃,第二杯水的温度是零下5℃。
  生3:第一杯水是10℃,第二杯水是……(教师相应板书这些温度)
  师:请同学们测量后记录下来。
  生4:我们不知道0下面的温度该怎么读,也不知道该怎么写。
  ……
  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的认知遭遇冲突时,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较好的激发。如果此时还继续让学生去探究,不仅会耗费较长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相反,教师此时可提出“负数”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读和写。
  师:同学们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负数”(板书课题)。学了负数后,大家就知道怎么读和写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负数的读法和写法。刚才大家测量出的温度——零上9摄氏度写作“ 9℃”,在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我们以前学过的9前面加上“ ”就可以了,“ 9读作正9”。
  此时如果学生提出零下5摄氏度可在前面加上“-”号,教师则顺势引出负数的写法;反之,教师可用问题“那么,零下5摄氏度可以怎么写”来进行引导。
  二、升华认知,构建知识
  当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了负数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直观认知抽象化,即让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教师可就教材中城市的气温比较来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经常看天气预报,你知道天气预报中对城市的气温是怎么表示的吗?(接着教师出示上海和北京的气温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读出、写出相应的温度,小组对比后书写并汇报)
  在“认识负数”中还有个难点,即“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学中可用分类的方式来处理。如教师出示3、 4、9、-1、8、 5、-6,0、-11等数字后,引导学生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诸如“3怎么分”“0怎么分”等问题。对于正数前没有“ ”号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而对于“0”的问题,教师可做如下引导。
  师:0是正数吗?(不是)0是负数吗?(不是)
  师: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其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负数在我们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比赛、天气预报、物价等。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负数的知识来完成书上的海拔问题。
  ……
  三、学以致用,培养技能
  当学生将教材中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然后过渡到应用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比一比身高”“物价大调查”“生活中的负数知识”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一是要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主题;二是活动后要进行反馈,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汇总上报给老师;三是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用好教材,以学生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中逐步形成技能,这样的数学课堂才算得上是高效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其他文献
一、一道题目引发的思考  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课后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哈雷彗星76年出现一次,在公元s年出现后,下一次出现将在公元( )年。旁边还附了一张哈雷彗星的图片。  在课前预设时,我认为这道题目挺简单,就放手让学生练习。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全班51人只有10人写出正确答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向学生讨教”是最好的途径。大部分学生都说对哈雷彗星的知识不了解。终于找到问题
数学计算的定义:计算不仅是数学的基础技能,而且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工具。在学校学习时必须掌握计算这个基本技能;在科研中,必须运用计算攻关完成课题研究;在国民经济中,计算机及电子等行业取得突破发展都必须在数学计算的基础上。  就小学数学而言,一些数学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算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构建科学、正确的数学概念。  [关键词]角 大小 内涵 重点 难点 含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3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角的大小变化一下。  (1)体验把角变大:你是怎么变的?  生1:把角的两条边拉开,角就变大了。  师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如对数学作业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地投入,从而提升作业质量。数学作业趣味化,迎合了小学生只关注感兴趣的事情的心理,弥补了传统作业死板、机械、枯燥、乏味的缺陷,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到做作业是一种享受。  一、作业内容——突出“趣”  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课堂逐渐摆脱过去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材的教学。新的小学数学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知识储备较少等特点,加入了很多吸引学生注意的主题图。主题图是指具有丰富内涵、思想、知识和情感的图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色彩鲜明,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然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发现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段距离的。  一、现状扫描  问题1:可有可无——淡化了主
[摘 要]只有思想的改变才能带来行为的改变,再通过行为的改变带来效果的改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应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树立起“减负提质”的新理念。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材料,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才能更好地利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重组,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促进有效复习,使“减负提质”落到实处。  [关键
案例:  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巩固练习环节出示“132-98”和“376-199”两道题,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如下:  生A:132-98  生B:376-199=177  =132 100 2  =34  教师评价时,对生A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其板书旁画了一个大红“√”,而在生B的板书旁却打上一个大大的黄色“?”。教师面向全班学生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打问号吗?”全班大多
问题是引领学生思维航向的灯塔。善教者,必善问,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对于促进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适时适当的追问,能够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是数学课堂上的“点睛之笔”。正确把握追问的切入时机,是发挥追问成效的关键。  一、 “追”在无疑处  受到心理年龄的制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浅尝辄止,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不得深入,沾沾自喜于已有的点滴收获。如果教师同样满足于教学流程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是一种动机,是一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新课程也特别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实施积极情感的培养,既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中培养与挖掘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以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背景导读: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5~76页的内容。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安排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操场跑道的结构,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