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凉山州扶贫成效显著,在各方帮扶下已经全部“摘帽”。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但是由于注重原生贫困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次生贫困问题,后脱贫时代凉山州出现了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转型的现象,这已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难题。本文以凉山州为例,通过分析后脱貧时代下凉山州乡村振兴中的次生贫困问题,找准次生贫困症结对症下药,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关键词:凉山州;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
凉山州是全国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的特殊样本,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经过全州上下努力,凉山州扶贫成效显著。2020年11月,凉山州最后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州24.8万户10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凉山州长期贫困落后的历史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但随着后脱贫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凉山州出现了次生贫困现象,产生了新的贫困治理诉求。如果不能解决次生贫困问题,凉山州的脱贫成果就难以巩固,也无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一、后脱贫时代下凉山州乡村振兴中次生贫困问题
乡村振兴中的贫困是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转型,原发性贫困是最初的、最早的贫困,而次生性贫困则是二次生成的、派生的贫困。次生性贫困具有的隐蔽性、动态性和贫困成因多源性等特点,决定了次生贫困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给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
凉山的贫困不尽是原生贫困,疾病、自然灾害和教育等风险问题使当地产生次生贫困问题,这些次生贫困问题比原生贫困更具危害性。多次返贫,会给次生贫困户带来严重打击,甚至会使其陷入宿命论中,对脱贫永远失去信心,这不仅会增加扶贫的难度,严重时还会吞噬国家在当地几十余年的扶贫成果。因此后脱贫时代下凉山州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乡村振兴中适时制订和完善具体对策,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二、后脱贫时代下凉山州乡村振兴中发生次生贫困的原因
(一)因病返贫
地方病的高发及传染病的盛行是致使凉山州发生次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凉山州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当地的传染病、血吸虫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病等地方病仍然普遍存在。地方病和传染病具有反复性、动态性等特点,这加大了当地因病返贫的几率。
(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弱
贫困人口是缺乏竞争力的弱势群体,一旦失去来自外部的资金或技术帮助,贫困主体容易随波逐流无所作为,产生次生性贫困。跨越式的社会转型与文化观念的不匹配使凉山州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上产生不适应,并且这种冲突会在较长时间内会形成自身发展的惯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凉山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应对次生贫困时,除了要培养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之外,还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帮助,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对政府扶贫方式的革新和有效补充,有助于提升深度贫困地区的“内力”。
(三)地域屏障的阻碍使凉山州成为信息孤岛
凉山州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山深谷陡坡之处,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及交通建设成本巨大等原因,导致该地交通闭塞,交通不便难以吸引造血型优质资源的进入,也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大限制了当地产业发展和群众安全出行。加之彝族是一个崇拜太阳和火的民族,他们大多遵循传统住在高山上,高寒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不仅交通闭塞,网络通信也十分滞后。这不仅对脱贫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也使得刚刚脱贫的地区又将面临着次生贫困问题,因此地域屏障的阻碍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是导致凉山州发生次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扶贫政策的实践缺陷
精准扶贫对贫困对象进行精确识别、管理和帮扶,该项措施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但是,次生贫困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原因就是扶贫政策治标不治本,只从解困的角度出发而不注重贫困人口生存能力的提升,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贫困发生率,但减贫效果难以持续,一旦帮扶政策终止,由于自身没有造血功能的贫困户遇到外部困难很容易发生次生贫困。
(五)贫困的代际传递
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凉山州发生次生贫困的主要原因,凉山州贫困亚文化特征显著,处于横断山脉地区的大凉山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人们的观念改变缓慢,教育发展落后,其传统文化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生命力,在当地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有别于现代主流价值观的的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产生了自我设限作用。
三、后脱贫时代下凉山州乡村振兴中次生贫困的治理思路
(一)缓解因病返贫,解决次生贫困的重难点问题
首先要让当地人方便看病,加大对凉山州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解决当地医疗服务半径不足的问题,逐步形成地方病、特殊病种、民族区域点线面的健康扶贫格局。其次要让当地人看得起病,加快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纳入医保的速度,减轻民族地区人口的医疗负担,使他们能挤出资金投入到疾病预防,同时当地还应适当引入商业保险并给予补贴,作为现有社会保险的补充。最后要扎实开展传染病综合防治,针对凉山州传染病频发的现象,不仅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传染病的知晓率,还要开展全人群健康体检及筛查,降低传染病感染者的增长率、病死率。
(二)凉山州持续发展仍需各方助力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弱,现阶段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对凉山的教育投资,长期以来凉山各级财政收入结构不优、可用财力拮据、自给率低。2018年,全州财政自给率为21.5%,其中11个深度贫困县仅为8.8%,最低的2.4%,用于促发展资金更是捉襟见肘。按照安全、够用、实用的原则,凉山州急需建设大量的基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和食堂。因此,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国家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的参与,后脱贫时代下凉山州的乡村振兴还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撑,优秀人才的引进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如实施三支一扶、就业援助等行动引进优秀人才到凉山州,有效缓解该地的人才紧缺状态。又如加大驻村帮扶力度,将党组成员、优秀干部充实到驻村工作队,认真落实驻村工作任务,帮助并监督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将有利于凉山州的乡风文明建设。 (三)打破地域屏障,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首先要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使贫困户融入当地社会,开展对异地搬迁贫困户的就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贫困户的综合素质。其次异地搬迁后要全速推进乡村道路建设,打通各村寨的毛细血管,有序部署通组公路建设,根据各地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农业和旅游发展规划,推进通组公路建设,逐步完善到村县组到户路网络,增强农村发展力。最后要推动互联网入村入组,凉山州通信网络短板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深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互联网入村入组才能打破深度贫困地区文化长期孤立的现状,才能推进互联网+文化扶贫模式在凉山地区的应用。
(四)创新帮扶措施
不能单靠输血来解决凉山州的次生贫困问题,必须要增强当地的造血功能,對脱贫人口进行发展激励,将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支撑,把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坚持长短结合、因地制宜,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首先要巩固当前脱贫成果,确保短期增收稳,如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劳务等增收项目,鼓励贫困群众养鸡养猪养羊、外出务工。其次着眼长远抓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把田园采摘、农家美食、民宿风情等作为主要吸引点,进一步激活民俗民族民风等资源。最后突出景区品牌聚合拉动作用,大力实施精品景区倍增提升计划,力争把泸沽湖景区、冕宁彝海昭觉谷克德、会理古城等景区打造成知名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五)推进凉山州的教育振兴行动
要将教育作为凉山州应对次生贫困的治本之策,阻止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推进彝区的教育振兴行动,如创新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缓解听不懂问题;提高一村一幼覆盖率,缓解入园难问题;开展控辍保学行动,缓解留不住问题。以此来加强对贫困群体后代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掌握摆脱贫困知识和技能,坚定他们锐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决心,从根本上遏制次生贫困的发生。
四、结语
2020年凉山州全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历史性解决凉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但脱贫摘帽只是凉山州走出的第一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后脱贫时代如何构建长效机制应对次生贫困问题,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后的稳定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是现阶刻不容缓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员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凉山州的历史之变[EB/OL].https://www.12371.cn/2021/02/18/VIDE1613651161622275.shtml?from=groupmessage,2021-2-18/2021-6-10.
[2]唐任伍,肖彦博,唐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文摘,2020(04):8-10.
[3]李金蔚.农村次生贫困现象发生原因及遏制方法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8(17):61-62.
[4]黄国武,仇雨临,肖喻心.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分级诊疗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5):121-129.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8》[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9:230.
[6]凉山州教体局.凉山州教体局文件汇编[Z].凉山州:凉山州教体局,2019:86.
关键词:凉山州;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
凉山州是全国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的特殊样本,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经过全州上下努力,凉山州扶贫成效显著。2020年11月,凉山州最后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州24.8万户10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凉山州长期贫困落后的历史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但随着后脱贫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凉山州出现了次生贫困现象,产生了新的贫困治理诉求。如果不能解决次生贫困问题,凉山州的脱贫成果就难以巩固,也无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一、后脱贫时代下凉山州乡村振兴中次生贫困问题
乡村振兴中的贫困是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转型,原发性贫困是最初的、最早的贫困,而次生性贫困则是二次生成的、派生的贫困。次生性贫困具有的隐蔽性、动态性和贫困成因多源性等特点,决定了次生贫困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给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
凉山的贫困不尽是原生贫困,疾病、自然灾害和教育等风险问题使当地产生次生贫困问题,这些次生贫困问题比原生贫困更具危害性。多次返贫,会给次生贫困户带来严重打击,甚至会使其陷入宿命论中,对脱贫永远失去信心,这不仅会增加扶贫的难度,严重时还会吞噬国家在当地几十余年的扶贫成果。因此后脱贫时代下凉山州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乡村振兴中适时制订和完善具体对策,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二、后脱贫时代下凉山州乡村振兴中发生次生贫困的原因
(一)因病返贫
地方病的高发及传染病的盛行是致使凉山州发生次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凉山州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当地的传染病、血吸虫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病等地方病仍然普遍存在。地方病和传染病具有反复性、动态性等特点,这加大了当地因病返贫的几率。
(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弱
贫困人口是缺乏竞争力的弱势群体,一旦失去来自外部的资金或技术帮助,贫困主体容易随波逐流无所作为,产生次生性贫困。跨越式的社会转型与文化观念的不匹配使凉山州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上产生不适应,并且这种冲突会在较长时间内会形成自身发展的惯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凉山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应对次生贫困时,除了要培养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之外,还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帮助,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对政府扶贫方式的革新和有效补充,有助于提升深度贫困地区的“内力”。
(三)地域屏障的阻碍使凉山州成为信息孤岛
凉山州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山深谷陡坡之处,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及交通建设成本巨大等原因,导致该地交通闭塞,交通不便难以吸引造血型优质资源的进入,也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大限制了当地产业发展和群众安全出行。加之彝族是一个崇拜太阳和火的民族,他们大多遵循传统住在高山上,高寒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不仅交通闭塞,网络通信也十分滞后。这不仅对脱贫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也使得刚刚脱贫的地区又将面临着次生贫困问题,因此地域屏障的阻碍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是导致凉山州发生次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扶贫政策的实践缺陷
精准扶贫对贫困对象进行精确识别、管理和帮扶,该项措施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但是,次生贫困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原因就是扶贫政策治标不治本,只从解困的角度出发而不注重贫困人口生存能力的提升,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贫困发生率,但减贫效果难以持续,一旦帮扶政策终止,由于自身没有造血功能的贫困户遇到外部困难很容易发生次生贫困。
(五)贫困的代际传递
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凉山州发生次生贫困的主要原因,凉山州贫困亚文化特征显著,处于横断山脉地区的大凉山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人们的观念改变缓慢,教育发展落后,其传统文化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生命力,在当地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有别于现代主流价值观的的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产生了自我设限作用。
三、后脱贫时代下凉山州乡村振兴中次生贫困的治理思路
(一)缓解因病返贫,解决次生贫困的重难点问题
首先要让当地人方便看病,加大对凉山州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解决当地医疗服务半径不足的问题,逐步形成地方病、特殊病种、民族区域点线面的健康扶贫格局。其次要让当地人看得起病,加快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纳入医保的速度,减轻民族地区人口的医疗负担,使他们能挤出资金投入到疾病预防,同时当地还应适当引入商业保险并给予补贴,作为现有社会保险的补充。最后要扎实开展传染病综合防治,针对凉山州传染病频发的现象,不仅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传染病的知晓率,还要开展全人群健康体检及筛查,降低传染病感染者的增长率、病死率。
(二)凉山州持续发展仍需各方助力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弱,现阶段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对凉山的教育投资,长期以来凉山各级财政收入结构不优、可用财力拮据、自给率低。2018年,全州财政自给率为21.5%,其中11个深度贫困县仅为8.8%,最低的2.4%,用于促发展资金更是捉襟见肘。按照安全、够用、实用的原则,凉山州急需建设大量的基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和食堂。因此,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国家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的参与,后脱贫时代下凉山州的乡村振兴还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撑,优秀人才的引进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如实施三支一扶、就业援助等行动引进优秀人才到凉山州,有效缓解该地的人才紧缺状态。又如加大驻村帮扶力度,将党组成员、优秀干部充实到驻村工作队,认真落实驻村工作任务,帮助并监督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将有利于凉山州的乡风文明建设。 (三)打破地域屏障,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首先要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使贫困户融入当地社会,开展对异地搬迁贫困户的就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贫困户的综合素质。其次异地搬迁后要全速推进乡村道路建设,打通各村寨的毛细血管,有序部署通组公路建设,根据各地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农业和旅游发展规划,推进通组公路建设,逐步完善到村县组到户路网络,增强农村发展力。最后要推动互联网入村入组,凉山州通信网络短板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深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互联网入村入组才能打破深度贫困地区文化长期孤立的现状,才能推进互联网+文化扶贫模式在凉山地区的应用。
(四)创新帮扶措施
不能单靠输血来解决凉山州的次生贫困问题,必须要增强当地的造血功能,對脱贫人口进行发展激励,将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支撑,把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坚持长短结合、因地制宜,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首先要巩固当前脱贫成果,确保短期增收稳,如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劳务等增收项目,鼓励贫困群众养鸡养猪养羊、外出务工。其次着眼长远抓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把田园采摘、农家美食、民宿风情等作为主要吸引点,进一步激活民俗民族民风等资源。最后突出景区品牌聚合拉动作用,大力实施精品景区倍增提升计划,力争把泸沽湖景区、冕宁彝海昭觉谷克德、会理古城等景区打造成知名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五)推进凉山州的教育振兴行动
要将教育作为凉山州应对次生贫困的治本之策,阻止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推进彝区的教育振兴行动,如创新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缓解听不懂问题;提高一村一幼覆盖率,缓解入园难问题;开展控辍保学行动,缓解留不住问题。以此来加强对贫困群体后代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掌握摆脱贫困知识和技能,坚定他们锐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决心,从根本上遏制次生贫困的发生。
四、结语
2020年凉山州全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历史性解决凉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但脱贫摘帽只是凉山州走出的第一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后脱贫时代如何构建长效机制应对次生贫困问题,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后的稳定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是现阶刻不容缓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员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凉山州的历史之变[EB/OL].https://www.12371.cn/2021/02/18/VIDE1613651161622275.shtml?from=groupmessage,2021-2-18/2021-6-10.
[2]唐任伍,肖彦博,唐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文摘,2020(04):8-10.
[3]李金蔚.农村次生贫困现象发生原因及遏制方法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8(17):61-62.
[4]黄国武,仇雨临,肖喻心.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分级诊疗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5):121-129.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8》[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9:230.
[6]凉山州教体局.凉山州教体局文件汇编[Z].凉山州:凉山州教体局,20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