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下面,结合个人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良好环境孕育创新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它是个体生活期间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起作滋养、激发、导向和支持作用。反之,则压抑、束缚、限制、甚至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的保护伞。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实现高层次的需要。创新多半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就像一株幼苗,任何小的伤害都会留下疤痕。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期受到伤害将会在其一生中留下心理阴影。教师热爱和宽容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望和关注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2)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是学习主动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一是要善疑,提倡理智的、审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不迷信权威。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比较稚嫩,有些问题己经超出了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没有质疑,没有深究,就没有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肤浅的表皮。
(3)善待学生思维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成果的态度很是影响学生的情绪,他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可能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原来的小学数学教材认为“0"不是自然数,"2”是最小的偶数。现在的教材认为“0”是自然数,也是最小的偶数。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时,要挖掘其内在的合理性,不可轻率地给予否定、责备、甚至是惩罚。若教师乐于听取不同意见,鼓励创新,反对墨守成规,则会极大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人能力的核心。一个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都与思维能力有关。教学也多数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问题的处理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对于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一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求异思维。
二是利用开放题,指条件不确定或结论不唯一、解题方法多样的数学问题,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填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2)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一套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遇到相似的情景,它有助于学生思考,但是更多的时候它会妨碍学生的思考,毕竟现实是复杂的,相似的情景不是很多。倘若我們在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一味地循规蹈矩,求稳,不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囿于固有的模式之内,想象力和创新的精神就会被一点一点地泯灭掉。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就是要求他们克服思维惰性,打破常规去思考解决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不能用常规解法解答的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这样的题用常规的解法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通过想象分析,找出圆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结点,把已有知识进行沟通、转化,想出新的解法才可以解答。
(3)鼓励求优思维
教师应把学生的优化思维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来培养。在学生想出各种解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剖析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解法中受到启发,引导学生对错误的解法及时找出原因,去伪存真,并选出最佳解法。学生通过评议,学生思维得到了优化。
三、培养自主探索形成创新意识
儿童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譬如小孩学走路,虽然有一个帮扶的过程,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独立会走。从教学的目的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探索;从培养创新意识方面讲,学生需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人的发展差异性方面讲,教师难以把问题设置在每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会暴露其“最近发展区”,方便教师指导。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的局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场景,设定学习的目标,教给探索的方法,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觉学习意识,使他们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最终脱离教师这个“拐棍”。
(1)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
探索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尽量合理地安排学生探索的时间,减少自己控制的时间,使每个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体验。不仅课堂上如此,而且要尽量布置少而精的数学课外作业,以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多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增强实践经验,多读一些课外书,在知识的“大观园”里畅游一番,增加知识面。
(2)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只有当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很大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教师就是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产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态和积极的探索欲望,来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学情景分为课堂情景和现实情景,要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组织得当。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要有趣味性。
(3)教给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探索,不是让他们盲无目的的瞎闯,而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授之以渔。”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探索的目的;其次要明确使用的方法;第三,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总之,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创新的指点就在于此。学生是燃烧知识的火把,而这把火是需要教师去点燃的,创新意识就是点亮火把的火。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是事半功倍的,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课堂内容的设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设良好环境孕育创新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它是个体生活期间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起作滋养、激发、导向和支持作用。反之,则压抑、束缚、限制、甚至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的保护伞。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实现高层次的需要。创新多半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就像一株幼苗,任何小的伤害都会留下疤痕。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期受到伤害将会在其一生中留下心理阴影。教师热爱和宽容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望和关注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2)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是学习主动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一是要善疑,提倡理智的、审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不迷信权威。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比较稚嫩,有些问题己经超出了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没有质疑,没有深究,就没有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肤浅的表皮。
(3)善待学生思维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成果的态度很是影响学生的情绪,他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可能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原来的小学数学教材认为“0"不是自然数,"2”是最小的偶数。现在的教材认为“0”是自然数,也是最小的偶数。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时,要挖掘其内在的合理性,不可轻率地给予否定、责备、甚至是惩罚。若教师乐于听取不同意见,鼓励创新,反对墨守成规,则会极大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人能力的核心。一个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都与思维能力有关。教学也多数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问题的处理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对于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一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求异思维。
二是利用开放题,指条件不确定或结论不唯一、解题方法多样的数学问题,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填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2)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一套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遇到相似的情景,它有助于学生思考,但是更多的时候它会妨碍学生的思考,毕竟现实是复杂的,相似的情景不是很多。倘若我們在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一味地循规蹈矩,求稳,不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囿于固有的模式之内,想象力和创新的精神就会被一点一点地泯灭掉。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就是要求他们克服思维惰性,打破常规去思考解决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不能用常规解法解答的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这样的题用常规的解法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通过想象分析,找出圆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结点,把已有知识进行沟通、转化,想出新的解法才可以解答。
(3)鼓励求优思维
教师应把学生的优化思维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来培养。在学生想出各种解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剖析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解法中受到启发,引导学生对错误的解法及时找出原因,去伪存真,并选出最佳解法。学生通过评议,学生思维得到了优化。
三、培养自主探索形成创新意识
儿童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譬如小孩学走路,虽然有一个帮扶的过程,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独立会走。从教学的目的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探索;从培养创新意识方面讲,学生需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人的发展差异性方面讲,教师难以把问题设置在每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会暴露其“最近发展区”,方便教师指导。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的局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场景,设定学习的目标,教给探索的方法,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觉学习意识,使他们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最终脱离教师这个“拐棍”。
(1)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
探索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尽量合理地安排学生探索的时间,减少自己控制的时间,使每个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体验。不仅课堂上如此,而且要尽量布置少而精的数学课外作业,以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多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增强实践经验,多读一些课外书,在知识的“大观园”里畅游一番,增加知识面。
(2)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只有当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很大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教师就是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产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态和积极的探索欲望,来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学情景分为课堂情景和现实情景,要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组织得当。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要有趣味性。
(3)教给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探索,不是让他们盲无目的的瞎闯,而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授之以渔。”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探索的目的;其次要明确使用的方法;第三,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总之,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创新的指点就在于此。学生是燃烧知识的火把,而这把火是需要教师去点燃的,创新意识就是点亮火把的火。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是事半功倍的,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课堂内容的设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