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回放:
2007年5月15日,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启动仪式隆重举行。这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在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共设立5个工作室,特聘北京市著名的校长担任各个工作室的导师,他们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陶西平,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原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八十中学原校长高玉琛,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进入第一期工作室的共有来自北京市各个区县的27位校长。“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作为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的项目由北京教育学院承担。
“名校长工作室”已经不是新生事物,全国各地以及北京市的一些区县在这方面都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那么,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的特色是什么?在启动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在5位特聘导师和校长们的共同思考和探索中,对如何理解名校长的“名”、名校长工作室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为名校长的成长和提高提供帮助,我们渐渐地形成了一些思考。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正是在这样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开展工作,并逐渐形成着自己的特色。
“名校长”以及名校长的成长特点
1.怎样理解名校长的“名”
是不是来到名校长工作室的校长就可以称为“名校长”了?还不能这样认为。正如陶西平主任所说的:“进入工作室的校长都已经在岗位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些在北京和外地还产生了较大影响。”
那么,名校长到底意味着什么?名校长的“名”体现在那里?
我们认为,名校长的“名”要体现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上,体现在符合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上,体现在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求上,体现在出色地实施素质教育上。归根结底,名校长要“名”在对学生发展、对教育的高度负责上。
名校长的实质内涵是“教育家”,是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能够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人。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以及对教育规律的发现与总结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名校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使是最有名的校长,他的任职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2.名校长的人格特征与发展需求
名校长应该是具有高度责任感、有比较全面的素养、善于合作、能够创造性工作、有鲜明个性的人。要将一所学校办好,不仅要克服重重困难,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教职员工看到“前景”、“希望”。优秀的校长必须有前瞻的思维并永远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而只有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校长才能做到这一点。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素养,差不多是个万事通。要做成事,首先要会做人,要善于合作。然而,归根结底,所有重要事情最终都要由校长最后拍板,而且要办好很多事情需要有很强的创造性,所以,校长又必须具有鲜明个性。
名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在动与静之间灵活切换的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急事很多,短、平、快的工作很多,校长自然一直要处于“运动”的状态。然而,教育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必须能静得下心,认真听课,分析学生和教师,而且学校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校长认真思考和规划。但是,想要有大块的时间思考和学习,对于校长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校长必须能够在动静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一般来说,名校长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另外,为校长们创造一个有大块时间学习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想到的常常是“名校长应该……”,但是,名校长同时也是凡人,他们有着普通人的需要。校长们的工资并不高,职称是教师职称,但由于没有时间上课,极少能与“特级”有缘。可是,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毫无疑问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可以说,“校长”已经成了一个高责任、高风险的岗位。更重要的是,由于处于“一把手”的位置,校长必须独自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必须自己率先思考,自然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和压力感。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长期竞争又导致了校长之间的隔离,从而加剧了这种孤独感和压力感。在校长队伍中,名校长的压力更大,他们不仅要将自己的学校办好,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而能够与其他校长分享。
那么,面对重重困难,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校长努力工作呢?是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育发展的高度的责任感,以及看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而获得的成就感。
3.名校长的成长特点
凡是成功的人,其成功往往都带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征,甚至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许多著名校长的成功与成长过程也大体如此。培训能够帮助校长完成相对系统的学习过程,这对校长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但培训总体上是在做常规性的事情,或者说是在教人做常规性的事情,而一些顶级人才的成功往往在当时看是超常规的。超常规只能在自主中形成,因此,名校长的成长过程应该是校长自主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是全面性、丰富性和个性同步发展的过程。
名校长要在研究中发展,研究能使问题更加清晰,能使观点更加明确,思想更加系统,所制定的改革方案更加有力,因此,名校长工作室在本质上是校长集中研究的空间。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健康、适宜的生态环境,名校长的成长同样如此。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需要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更多的支持;他们需要更多的来自同行之间的激情的碰撞和思维的启发;他们更需要有更深入的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理解,等等。
名校长工作室——“校长们研究和工作的地方”
经过1年多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对名校长工作室在名校长成长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名校长工作室应该具有的功能和定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1.名校长工作室是以校长为主体进行研究和工作的地方
以往的名校长工作室基本上都是名校长带着几位校长一起研究和工作,其意义是充分发挥名校长的引领作用。而对于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在最初讨论的时候,陶西平主任就明确提出:“名校长工作室应该是校长们研究和工作的地方。”这为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的性质做了基本的界定。
“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项目为期2年,每位校长总工作时间为70天。没有固定的课表,具体工作时间、地点和内容由校长与导师商量确定。例如,第四工作室的几位校长特别关注领导班子建设,特聘导师李烈就向工作室的校长开放了学校的领导班子会。后来,校长们又向李烈校长提出想去参加实验二小的听评课活动,于是,2008年3月13日,李校长就邀请她的工作室的校长和相应的学科教师参加了实验二小示范课的听评课活动,校长们收获非常大。
在每个工作室,每位校长的研究课题都是他们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长期关注点确定的,例如,北京市日坛中学的赵欣校长研究的是学校的“六址办学”,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研究的是“教育动力学”。可以说,每一位校长研究的问题都有鲜明的学校和校长特征。由于校长们研究的是他们需要和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工作室的工作也就不再是额外的事情了。
2.名校长工作室是校长们思考和研究的第二个工作场所
校长们需要大块的用于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也可以说,思考和研究是校长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名校长工作室为校长确定了两年内70个工作日的时间安排。
名校长应该是动静灵活切换的高手。对于忙碌的校长,能静下心来读书,是一种功夫,一种重要的素养,是形成自己思想的基础。2007年8月,第五工作室举行“暑期读书会”,这一工作室的特聘导师吴国通校长说:“没有大师级的阅读不可能产生大师级的办学!第五工作室要在这两年之中把研读教育名篇、名著作为自己工作的主线,这是校长创新办学实践的重要基础。”
2007年5月15日,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启动仪式隆重举行。这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在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共设立5个工作室,特聘北京市著名的校长担任各个工作室的导师,他们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陶西平,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原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八十中学原校长高玉琛,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进入第一期工作室的共有来自北京市各个区县的27位校长。“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作为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的项目由北京教育学院承担。
“名校长工作室”已经不是新生事物,全国各地以及北京市的一些区县在这方面都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那么,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的特色是什么?在启动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在5位特聘导师和校长们的共同思考和探索中,对如何理解名校长的“名”、名校长工作室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为名校长的成长和提高提供帮助,我们渐渐地形成了一些思考。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正是在这样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开展工作,并逐渐形成着自己的特色。
“名校长”以及名校长的成长特点
1.怎样理解名校长的“名”
是不是来到名校长工作室的校长就可以称为“名校长”了?还不能这样认为。正如陶西平主任所说的:“进入工作室的校长都已经在岗位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些在北京和外地还产生了较大影响。”
那么,名校长到底意味着什么?名校长的“名”体现在那里?
我们认为,名校长的“名”要体现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上,体现在符合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上,体现在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求上,体现在出色地实施素质教育上。归根结底,名校长要“名”在对学生发展、对教育的高度负责上。
名校长的实质内涵是“教育家”,是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能够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人。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以及对教育规律的发现与总结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名校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使是最有名的校长,他的任职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2.名校长的人格特征与发展需求
名校长应该是具有高度责任感、有比较全面的素养、善于合作、能够创造性工作、有鲜明个性的人。要将一所学校办好,不仅要克服重重困难,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教职员工看到“前景”、“希望”。优秀的校长必须有前瞻的思维并永远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而只有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校长才能做到这一点。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素养,差不多是个万事通。要做成事,首先要会做人,要善于合作。然而,归根结底,所有重要事情最终都要由校长最后拍板,而且要办好很多事情需要有很强的创造性,所以,校长又必须具有鲜明个性。
名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在动与静之间灵活切换的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急事很多,短、平、快的工作很多,校长自然一直要处于“运动”的状态。然而,教育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必须能静得下心,认真听课,分析学生和教师,而且学校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校长认真思考和规划。但是,想要有大块的时间思考和学习,对于校长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校长必须能够在动静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一般来说,名校长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另外,为校长们创造一个有大块时间学习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想到的常常是“名校长应该……”,但是,名校长同时也是凡人,他们有着普通人的需要。校长们的工资并不高,职称是教师职称,但由于没有时间上课,极少能与“特级”有缘。可是,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毫无疑问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可以说,“校长”已经成了一个高责任、高风险的岗位。更重要的是,由于处于“一把手”的位置,校长必须独自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必须自己率先思考,自然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和压力感。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长期竞争又导致了校长之间的隔离,从而加剧了这种孤独感和压力感。在校长队伍中,名校长的压力更大,他们不仅要将自己的学校办好,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而能够与其他校长分享。
那么,面对重重困难,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校长努力工作呢?是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育发展的高度的责任感,以及看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而获得的成就感。
3.名校长的成长特点
凡是成功的人,其成功往往都带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征,甚至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许多著名校长的成功与成长过程也大体如此。培训能够帮助校长完成相对系统的学习过程,这对校长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但培训总体上是在做常规性的事情,或者说是在教人做常规性的事情,而一些顶级人才的成功往往在当时看是超常规的。超常规只能在自主中形成,因此,名校长的成长过程应该是校长自主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是全面性、丰富性和个性同步发展的过程。
名校长要在研究中发展,研究能使问题更加清晰,能使观点更加明确,思想更加系统,所制定的改革方案更加有力,因此,名校长工作室在本质上是校长集中研究的空间。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健康、适宜的生态环境,名校长的成长同样如此。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需要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更多的支持;他们需要更多的来自同行之间的激情的碰撞和思维的启发;他们更需要有更深入的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理解,等等。
名校长工作室——“校长们研究和工作的地方”
经过1年多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对名校长工作室在名校长成长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名校长工作室应该具有的功能和定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1.名校长工作室是以校长为主体进行研究和工作的地方
以往的名校长工作室基本上都是名校长带着几位校长一起研究和工作,其意义是充分发挥名校长的引领作用。而对于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在最初讨论的时候,陶西平主任就明确提出:“名校长工作室应该是校长们研究和工作的地方。”这为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的性质做了基本的界定。
“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项目为期2年,每位校长总工作时间为70天。没有固定的课表,具体工作时间、地点和内容由校长与导师商量确定。例如,第四工作室的几位校长特别关注领导班子建设,特聘导师李烈就向工作室的校长开放了学校的领导班子会。后来,校长们又向李烈校长提出想去参加实验二小的听评课活动,于是,2008年3月13日,李校长就邀请她的工作室的校长和相应的学科教师参加了实验二小示范课的听评课活动,校长们收获非常大。
在每个工作室,每位校长的研究课题都是他们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长期关注点确定的,例如,北京市日坛中学的赵欣校长研究的是学校的“六址办学”,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研究的是“教育动力学”。可以说,每一位校长研究的问题都有鲜明的学校和校长特征。由于校长们研究的是他们需要和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工作室的工作也就不再是额外的事情了。
2.名校长工作室是校长们思考和研究的第二个工作场所
校长们需要大块的用于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也可以说,思考和研究是校长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名校长工作室为校长确定了两年内70个工作日的时间安排。
名校长应该是动静灵活切换的高手。对于忙碌的校长,能静下心来读书,是一种功夫,一种重要的素养,是形成自己思想的基础。2007年8月,第五工作室举行“暑期读书会”,这一工作室的特聘导师吴国通校长说:“没有大师级的阅读不可能产生大师级的办学!第五工作室要在这两年之中把研读教育名篇、名著作为自己工作的主线,这是校长创新办学实践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