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社会各界已有许多阐述。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我们认为,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教育者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并且掌握有效的德育方法。
爱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前提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翻开古今中外成功者的育人记录,无一不是“爱”字当头,他们用自己对事业和对孩子无限的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将爱进行到底”的北京市东城区古城职业高中的刘文军老师,用自己的“博爱”成功转化了具有严重违法倾向的问题学生。教育是情和爱的事业,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思想交流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只强调教育的责任心是不够的,必须真诚地去爱学生,把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感染他们,激励他们。同样,只有爱才能让我们更关注学生,找到成功教育他们的法宝。只有教师有了爱,有了对他人的爱,尤其是对学生的爱,才能培养出具有文明修养、敏锐才智、强健体魄的新一代。
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德育应从心育开始。教育专家刘彭芝曾说过:“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与共鸣。”这句话道出了德育的要点与突破口。德育不像智育,只要有了正常的智力和一定的学习认知能力,就能掌握具体知识;即便有了聪明的大脑和一定量的学习,它也不一定会内化为个人的素质。德育没有学历之分,一个高学历的人可能是一个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反之,一个低学历的人可能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所以,优秀德育素质的形成不是靠学习、记忆、背诵、考试来实现的。因此,德育应从“心育”入手,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心理上接近学生,“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这样的德育工作才能有实效。
德育应注重好习惯的养成。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德育为教育工作之首,首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受益终身,坏习惯贻害前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肩上担负的首要重任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人师表者,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首先要从自身开始,具有严格的自我要求和行为约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德育要抓“小”。德育说起来很大,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关系到人的一生,但日常“不起眼”的常规教育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常规教育就是孝敬父母,自己叠被,打扫房间;常规教育就是楼道内的右行礼让、轻声慢步;常规教育就是尊敬教师,团结同学;常规教育就是上好每一节课,开展好每个课间活动……这些都是德育的范畴。
德育就是要从这些小事抓起。每一件小事做好了,就是大事,就成为素质养成的基石,就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成效。我校有一名残疾学生,她学习很刻苦,成绩也还不错,但因为残疾,性格很孤僻,也不与人交往。我带班时,就经常主动接近她,看看她的作业,与她聊一聊,就是这样一些小小的举动,使她逐步自信开朗起来,昂首走进中学的大门。
大型德育活动固然给人们在视觉和听觉上造成强大的冲击,但这些活动就像暴风雨,浩大声势之后却变成地面径流。真正起作用的是绵绵细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我们注重德育活动的轰动效益,注重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更应注重实实在在的常规教育。
把这些常规工作做好了,抓实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自然会提高。■
□编辑 郭卿
爱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前提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翻开古今中外成功者的育人记录,无一不是“爱”字当头,他们用自己对事业和对孩子无限的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将爱进行到底”的北京市东城区古城职业高中的刘文军老师,用自己的“博爱”成功转化了具有严重违法倾向的问题学生。教育是情和爱的事业,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思想交流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只强调教育的责任心是不够的,必须真诚地去爱学生,把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感染他们,激励他们。同样,只有爱才能让我们更关注学生,找到成功教育他们的法宝。只有教师有了爱,有了对他人的爱,尤其是对学生的爱,才能培养出具有文明修养、敏锐才智、强健体魄的新一代。
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德育应从心育开始。教育专家刘彭芝曾说过:“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与共鸣。”这句话道出了德育的要点与突破口。德育不像智育,只要有了正常的智力和一定的学习认知能力,就能掌握具体知识;即便有了聪明的大脑和一定量的学习,它也不一定会内化为个人的素质。德育没有学历之分,一个高学历的人可能是一个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反之,一个低学历的人可能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所以,优秀德育素质的形成不是靠学习、记忆、背诵、考试来实现的。因此,德育应从“心育”入手,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心理上接近学生,“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这样的德育工作才能有实效。
德育应注重好习惯的养成。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德育为教育工作之首,首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受益终身,坏习惯贻害前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肩上担负的首要重任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人师表者,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首先要从自身开始,具有严格的自我要求和行为约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德育要抓“小”。德育说起来很大,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关系到人的一生,但日常“不起眼”的常规教育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常规教育就是孝敬父母,自己叠被,打扫房间;常规教育就是楼道内的右行礼让、轻声慢步;常规教育就是尊敬教师,团结同学;常规教育就是上好每一节课,开展好每个课间活动……这些都是德育的范畴。
德育就是要从这些小事抓起。每一件小事做好了,就是大事,就成为素质养成的基石,就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成效。我校有一名残疾学生,她学习很刻苦,成绩也还不错,但因为残疾,性格很孤僻,也不与人交往。我带班时,就经常主动接近她,看看她的作业,与她聊一聊,就是这样一些小小的举动,使她逐步自信开朗起来,昂首走进中学的大门。
大型德育活动固然给人们在视觉和听觉上造成强大的冲击,但这些活动就像暴风雨,浩大声势之后却变成地面径流。真正起作用的是绵绵细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我们注重德育活动的轰动效益,注重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更应注重实实在在的常规教育。
把这些常规工作做好了,抓实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自然会提高。■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