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feng615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在媒介素养教育路径上的不同选择。以大学先入为主,自上而下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发展路径上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大学先入为主媒介素养
  
  在信息时代,媒介已经超越本身而成为环境,如同空气、阳光和水,是生命与生活的要素;媒介更是教育环境,人人通过媒介认识世界。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现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他们信息的重要来源。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在许多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被视为一种积极的保护方式,用来保护面对媒介巨大影响表现脆弱的、易受伤害的青少年,保护被媒介侵蚀的传统文化。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路径:自下而上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D·汤普森出版《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 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西方许多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虽然各有特色和侧重点,但总体来看却都体现出“实施主体多样化、被教育对象涵盖全体公民”的特点,它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扩及社会不同群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在介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呼吁和初步设想,如也主张自下而上对中小学生、大学生、城市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甚至农村居民等统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这显然是盲目照抄照搬境外模式,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在媒介素养教育路径上的不同选择。
  “大学先入为主”——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系统化地展开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可资借鉴,但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先从高校入手,“以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和侧重点,不啻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达到本土化阶段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①。
  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现实存在。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从中小学开始的,这与媒介素养教育旨在保护青少年的初衷是一致的。然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内弱化,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当繁重,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这就使得我国中小学现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面临重重困难,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难以落实的根本原因,尽管它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校具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大学生学习压力较中小学生小,课余时间较多,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触课堂以外的知识。第二,在经过了中小学十数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在中小学的语文和信息技术等课程中有一些传媒知识介绍)以后,大学生群体具备了一定的媒介识读的能力。第三,我国高校的总体硬件资源相对于中小学来说要完善优越许多,能够提供相关器材及实验场所供大学生们学习媒介相关知识和技术。第四,大学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特别是大多数高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这为在我国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最重要的师资保障。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数据,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27日报道),这些点将成为启动和推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龙头和骨干力量,如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开始招收传媒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5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开设了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媒介素养课程。因此,选择高校“作为启动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和主阵地……是一个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②,它必将能使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尽快走出“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尴尬境地。
  能产生社会辐射作用和普及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超过2700万。大学教育是“优质公民”教育,大学生毕业后多数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如果高校对他们进行过媒介素养教育,那么步入社会后,他们会在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利用自身的媒介素养影响身边的同事和亲朋好友,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本人的一生,还将惠及整个社会。另外,“大学生毕业后多数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哺育下一代中,这些受过正规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将传媒素养融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这也将部分弥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一时无法从幼儿园、从小学启动,进行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的缺憾”③。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大学先入为主”,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普及效应,且具有以点带面的社会递延效果。
  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媒介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一般无所不在的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媒介文化的浸染。大学生处在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却缺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由此造成大学生在了解社会、学习课外知识及娱乐方面,较之其他人群会更多依赖传媒。据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大学生每天对各种媒介的平均消费时间分别为:网络2.4小时、电视1.22小时、报纸0.84小时、广播0.79小时。这样,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各种媒介总的时间达5小时以上,且每天接触最多的媒介是互联网。④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媒介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大学生的视听感官需要,使媒介文化信息对校园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媒体已经成为“第二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⑤。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媒体文化正在逐渐消解和动摇着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
  据调查⑥,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使得他们的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低,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卻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符合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十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同度,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可以以素质教育为依托,毕竟两者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专家指出:“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⑦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媒介化的社会里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素质教育,如台湾学者吴翠珍所说,是一种“优质公民”的教育。因此,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大学启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对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完善与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y223)
  注释:
  ①樊亚平:《试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高等理科教育》,2006(3)。
  ②冯恩大:《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见蔡帼芬等《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50~54页。
  ③林爱兵、王希华:《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
  ④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3)。
  ⑤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⑥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新闻记者》,2004(5)。
  ⑦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21118/3072318.shtml,2002-11-18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武汉科技学院副教授)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内涵界定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关于新闻传播的精辟观点,散落在他们撰写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著述和文件里,其中一些专门讨论新闻传播和报刊工作的论文与信函集中表达了他们对于马克思新闻学的重要范畴和理论框架的深刻认识①。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呢?陈力丹②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指“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新闻传播、宣
舆论监督主要是在媒体上通过揭露、批评、呼吁等手段针砭时弊,扶正怯邪,反映民意。它是鞭鞑丑恶、预防失察、惩治腐败的有力武器,是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
“明显和即刻的危险”是美国人最为熟悉的司法标准之一,在宪政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界围绕它的论争也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这一原则明显有违于第1修正案,因而是违宪
一、正确认识新闻传播策划中记者的主体参与 在新闻传播策划中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工作者进行的报道策划。这种组织报道,是为了使报道更加完美,只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媒体人世报道进行梳理和研究,为以后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从中发现问题,以提高媒体应对重大事件报道的能力。 我们选取在各个层次具有代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出发,选取其中两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意义阐发与实践运用说明,举例如何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运用隐喻及图式理论,达
在不到50天的时间里,因为一张报纸的扩大发行,毛泽东同志相继在三次重要会议的讲话中阐明这样做的必要,这在新中国报刊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张报纸就是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这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多关注基础知
摘要:身份认同是当代人文、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其建构必须使用一套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大众传媒与身份认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影像凭借其可及性与仿真性在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影像空间为人们的各种身份认同提供了想象性资源。但是认同建构并非一个单向的过程,受众对媒介所提供的可能性将进行不同的选择以完成自我的建构。  关键词:影像身份认同建构受众    对各种身份的把握——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