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务工、外出做生意者数不胜数,有的家庭甚至全家外出,这样便引发了一个大问题——“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被留放在家里的孩子们,由谁来管呢?通常是由爷爷奶奶来管,或者由亲戚朋友托管。在这种情况下,便滋生了不少的教育问题,诸如:性格孤僻自私现象,由渴盼亲情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叛逆现象,厌学现象,游戏瘾现象,“大哥大”现象,如此等等,都令我们这些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非常头痛。大家都在从各个方面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试想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突破这些令人头痛的教育难点。
一、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
数学课堂常常被学生誉为必修的枯燥乏味的知识课堂,尤其对于性格特殊的“留守学生”来说,更是乏味至极。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方法,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
首先,我们在教法设计上,要侧重于“留守学生”。如在知识引入时,要根据“留守学生”的知识水准进行设计,在知识讲解时,要考虑到“留守学生”的能力而设计范例,在知识应用举例时,要以“留守学生”身边感知的事为例,在巩固练习时,要多鼓励“留守学生”上台演示,在作业设计中,多考虑“留守学生”的水平层次,布置不同的作业量。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留守学生”的情况,掌握“留守学生”的能力发展动向。
其二、从课堂教学辅导上,要侧重于“留守学生”。如在课堂提问时,多让“留守学生”以回答的机会,在课堂练习指导时,多观察“留守学生”的动向,在作业讲评时,多留意“留守学生”的情况,在小组讨论时,多鼓励“留守学生”发言。
第三、从数学教学本质的角度,开掘“留守学生”的心灵,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有人说,数学是智慧的化身,数学教学是开启人类心智的“金钥匙”。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把“金钥匙”呢?尤其对于“留守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数学来开启他们的心智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体会,认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1)用数学的趣味性去感染学生;(2)用数学的多变性去开拓学生;(3)用数学的实用性去激励学生;(4)用数学的严谨性去锤炼学生;(5)用数学的创造性去发展学生。
第四、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数学游戏活动,可以在某一课中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举办专题游戏活动,在游戏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都应特别注重“留守学生”的情况,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乐在其中,学习在其中,进步在其中。
二、从课外辅导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放飞“留守学生”的梦想
众所周知,课外辅导不论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各科的教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那么,应怎样在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真正实现拓展“留守学生”的思维、放飞“留守学生”的梦想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1.建立“留守学生”课外学习小组,如果班上“留守学生”人数多,就以四人为一组,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与培训。指导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上,培训则突出数学能力的培养。这样,便首先解除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
2.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学生”开设课外趣题征答活动或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情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指导并鼓励“留守学生”写数学日记。有许多“留守学生”,他们的心里话无处诉说,除了语文老师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外,数学教师也应该设法让他们有诉说的机会,这就归咎于数学日记了。数学日记,不同于普通的日记,它是根据自己当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放飞自己的想象,进行遐想甚至是幻想的记实。例如在学习了有理数等知识点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正数和负数”这一课后的日记中写道:“正数方向为何总是向右或向上?负数为何总是向左或向下?换过来可以吗?老师却强调正数总是向上或向右,确实好难理解。今天打电话问爸爸,爸爸也说要我听老师的,应该听老师的吗?”面对这一问题,笔者施行了如下的疏导:首先肯定他的质疑是对的,指出“你的这种质疑思想很值得大家学习。正数不一定是向右或向上的,只是人们根据实际问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了规定而已,就像人类规定了你的性别是男还是女一样,规定了,我们就不予改变了。”这样,不仅使这位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而且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心灵沟通的对话平台自然而然地便建立了。
4.给“留守学生”建立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梦想。这个自由空间可以是在课堂上,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在课堂上,允许他们自由发言,只要不是违犯课堂纪律的发言,都要注意捕捉并鼓励;在课外辅导中,找准机会,安排适当的时间与他们谈生活、谈人生、谈社会、谈理想等,让他们放开想象,找准自我。
三、运用数学思想的渗透,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放飞他们的梦想
这里所说的数学思想是指定势思想(一加一等于二,不能等于别的数)、逻辑思想(一加一为什么不能等于别的数)、应用思想(卫星为什么能在准确的轨道上运行?是因为设计了最佳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运算)、创新思想(新科技产品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展示着创新的成功)。这些数学思想渗透到“留守学生”中,具有很高的教育教学意义。
1.定势思想的渗透,使“留守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数学基本知识的指导上。例如学习有理数时,设法让他们理解有理数的内涵,掌握有理数的运算。
2.逻辑思想的渗透,使“留守学生”变得更聪明。这主要体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分析、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或证明、解题思路的条理化训练等方面。当然,对于“留守学生”来说,我们进行整体的讲授或训练是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怎么办?笔者认为,应该“手把手”地进行个别辅导,各个击破,让他们扎实打好“逻辑思维”的基础。
3.应用思想的渗透,不仅使“留守学生”更加亲近数学,而且使“留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更准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这种思想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对数学实际应用问题的模型建立及解答、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数学课外活动等方面。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经常特别注视“留守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不能让他们产生一次的掉队现象。
4.创新思想的渗透,使“留守学生”打破唯知识学习的禁锢,展开想象,放飞梦想。它主要体现在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游戏活动、创新设计活动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指导。例如在他们思想不集中时要及时提醒;在他们思想跟不上或不知道动手时,要适当点拨;在他们兴趣不高时,要设法激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立即排解。
总之,通过数学教学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放飞“留守学生”的梦想,将会使我们的教学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比思想品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教育更具魅力。
一、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
数学课堂常常被学生誉为必修的枯燥乏味的知识课堂,尤其对于性格特殊的“留守学生”来说,更是乏味至极。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方法,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
首先,我们在教法设计上,要侧重于“留守学生”。如在知识引入时,要根据“留守学生”的知识水准进行设计,在知识讲解时,要考虑到“留守学生”的能力而设计范例,在知识应用举例时,要以“留守学生”身边感知的事为例,在巩固练习时,要多鼓励“留守学生”上台演示,在作业设计中,多考虑“留守学生”的水平层次,布置不同的作业量。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留守学生”的情况,掌握“留守学生”的能力发展动向。
其二、从课堂教学辅导上,要侧重于“留守学生”。如在课堂提问时,多让“留守学生”以回答的机会,在课堂练习指导时,多观察“留守学生”的动向,在作业讲评时,多留意“留守学生”的情况,在小组讨论时,多鼓励“留守学生”发言。
第三、从数学教学本质的角度,开掘“留守学生”的心灵,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有人说,数学是智慧的化身,数学教学是开启人类心智的“金钥匙”。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把“金钥匙”呢?尤其对于“留守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数学来开启他们的心智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体会,认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1)用数学的趣味性去感染学生;(2)用数学的多变性去开拓学生;(3)用数学的实用性去激励学生;(4)用数学的严谨性去锤炼学生;(5)用数学的创造性去发展学生。
第四、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数学游戏活动,可以在某一课中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举办专题游戏活动,在游戏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都应特别注重“留守学生”的情况,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乐在其中,学习在其中,进步在其中。
二、从课外辅导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放飞“留守学生”的梦想
众所周知,课外辅导不论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各科的教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那么,应怎样在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真正实现拓展“留守学生”的思维、放飞“留守学生”的梦想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1.建立“留守学生”课外学习小组,如果班上“留守学生”人数多,就以四人为一组,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与培训。指导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上,培训则突出数学能力的培养。这样,便首先解除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
2.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学生”开设课外趣题征答活动或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情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指导并鼓励“留守学生”写数学日记。有许多“留守学生”,他们的心里话无处诉说,除了语文老师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外,数学教师也应该设法让他们有诉说的机会,这就归咎于数学日记了。数学日记,不同于普通的日记,它是根据自己当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放飞自己的想象,进行遐想甚至是幻想的记实。例如在学习了有理数等知识点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正数和负数”这一课后的日记中写道:“正数方向为何总是向右或向上?负数为何总是向左或向下?换过来可以吗?老师却强调正数总是向上或向右,确实好难理解。今天打电话问爸爸,爸爸也说要我听老师的,应该听老师的吗?”面对这一问题,笔者施行了如下的疏导:首先肯定他的质疑是对的,指出“你的这种质疑思想很值得大家学习。正数不一定是向右或向上的,只是人们根据实际问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了规定而已,就像人类规定了你的性别是男还是女一样,规定了,我们就不予改变了。”这样,不仅使这位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而且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心灵沟通的对话平台自然而然地便建立了。
4.给“留守学生”建立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梦想。这个自由空间可以是在课堂上,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在课堂上,允许他们自由发言,只要不是违犯课堂纪律的发言,都要注意捕捉并鼓励;在课外辅导中,找准机会,安排适当的时间与他们谈生活、谈人生、谈社会、谈理想等,让他们放开想象,找准自我。
三、运用数学思想的渗透,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放飞他们的梦想
这里所说的数学思想是指定势思想(一加一等于二,不能等于别的数)、逻辑思想(一加一为什么不能等于别的数)、应用思想(卫星为什么能在准确的轨道上运行?是因为设计了最佳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运算)、创新思想(新科技产品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展示着创新的成功)。这些数学思想渗透到“留守学生”中,具有很高的教育教学意义。
1.定势思想的渗透,使“留守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数学基本知识的指导上。例如学习有理数时,设法让他们理解有理数的内涵,掌握有理数的运算。
2.逻辑思想的渗透,使“留守学生”变得更聪明。这主要体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分析、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或证明、解题思路的条理化训练等方面。当然,对于“留守学生”来说,我们进行整体的讲授或训练是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怎么办?笔者认为,应该“手把手”地进行个别辅导,各个击破,让他们扎实打好“逻辑思维”的基础。
3.应用思想的渗透,不仅使“留守学生”更加亲近数学,而且使“留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更准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这种思想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对数学实际应用问题的模型建立及解答、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数学课外活动等方面。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经常特别注视“留守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不能让他们产生一次的掉队现象。
4.创新思想的渗透,使“留守学生”打破唯知识学习的禁锢,展开想象,放飞梦想。它主要体现在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游戏活动、创新设计活动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指导。例如在他们思想不集中时要及时提醒;在他们思想跟不上或不知道动手时,要适当点拨;在他们兴趣不高时,要设法激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立即排解。
总之,通过数学教学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放飞“留守学生”的梦想,将会使我们的教学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比思想品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教育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