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牧区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存在,与农村、城市一样,是同属于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之一。牧区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之一。在中国这样一个牧区分布较广、牧民人口占有一定比例、少数民族文化多元的环境中,发展牧区社会工作是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发展牧区社会工作的前提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均要达标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本文以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幅员辽阔的牧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切入,牧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现状比较简析人才培养困境成因。
关键词:牧区;人才培养;社会工作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理论体系、社会工作人才开发模式、社会工作人才本土化发展进程、社会工作人才的组织动员和后续管理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各地实际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牧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意义
(一)“优势视角”下非主体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意义
对于非主体民族社会工作人才的直接培养其成本要相较于主体民主社会工作人才的文化敏感培养要小得多,且以成效及介入效果来说,非主体民族社会工作人才较于其他人员更具优势。社会工作在为案主提供专业服务之前需要与案主建立关系。在为少数民族提供社工服务时,如果文化差异太大,这种关系建立得很慢,甚至有时候很难被案主接受。当非主体民族社会工作学生在牧区开展工作时,他们遇到的阻碍及问题更少,本就属蒙古族的社会工作者在文化习俗及日常生活上与牧区人群的切合使他们极快的融入牧民群体之中,由于同属同一民族,牧民群体对于该类社会工作者群体更加信任,这便是非主体民族学生较主体民族学生的优势所在,他们无需“文化敏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本就存在于他们自身,再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后,无论是介入的广度或者深度,本民族学生群体均要优于其他民族学生群体。
(二)民族社会工作者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民族社会工作者,他们更了解本民族解决某些问题的传统方式与理念,能找到与社会工作方法、技巧与理念的最佳契合点。更了解和熟知当地的人脉,能够更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社工的重要性,参与到社工服务的队伍中。了解自己家乡人民的需求和困难所在,在服务时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对少数民族社工队伍的培养,这些民族社工能够更好地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秉承利他主义价值观,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求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为这些少数民族案主们提供最想要的服务和心理支持。
二、牧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现状及困境
(一)牧区对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度的缺乏
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地处牧区,交通和信息的闭塞使他们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刚刚起步,牧区不少干部职工,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概念比较陌生,牧民群体了解比较少。在牧民生计及牧区扶贫建设、地方病防治中引入社会工作人才的意识不强,主动关心、支持社会工作的较少,处于小范围运行、少数人理解、部分系统支持的状态。甚至部分牧区管辖区政府决策层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也缺少统一的长远规划。
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尤其是牧区中,其社会工作者的数量要远远低于国家对于牧区及嘎查的人数要求,一方面将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六大人才队伍之一来倡导建设,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却又限制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部分地区将社会工作列入高校教育“减招”“隔年招”专业。这势必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制约。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将直接影响社会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展。
(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水平要求更高
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他了解并且认可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需要他在社会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更需要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
民族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谈到要避免“文化识盲”问题,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必须有文化敏感性,否则就难以开展社会工作,难以开展当地所能接受并扎根于当地的社会工作有学者将宗教的功能与社会工作联系起来,在民族地区,宗教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信教群众的精神心理调适、老年人服务、家庭服务等方面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功能,这说明开展民族社会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都是需要社会工作者深入民族地区,与民族群众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价值,因此民族社会工作是一个深入细致的过程。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者要想真正的介入民族地区,其专业能力和文化敏感力并不是嘴上空谈即可,是要真正的进入民族地区与该地区居民共同生活,在此基础上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价值才能开始牧区社会工作的第一步
小结
在民族地区培养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社工人才是非常必要的,能解决民族地区诸多社会问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还可以丰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促进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社会学研究. 2007(06).
[2]论社会工作者的族群文化敏感性——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种探索[J]. 李林凤.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张银花.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牧区社会工作探析[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03).
[4]李安宅: 边疆社会工作( M) .中华书局.1944.
关键词:牧区;人才培养;社会工作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理论体系、社会工作人才开发模式、社会工作人才本土化发展进程、社会工作人才的组织动员和后续管理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各地实际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牧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意义
(一)“优势视角”下非主体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意义
对于非主体民族社会工作人才的直接培养其成本要相较于主体民主社会工作人才的文化敏感培养要小得多,且以成效及介入效果来说,非主体民族社会工作人才较于其他人员更具优势。社会工作在为案主提供专业服务之前需要与案主建立关系。在为少数民族提供社工服务时,如果文化差异太大,这种关系建立得很慢,甚至有时候很难被案主接受。当非主体民族社会工作学生在牧区开展工作时,他们遇到的阻碍及问题更少,本就属蒙古族的社会工作者在文化习俗及日常生活上与牧区人群的切合使他们极快的融入牧民群体之中,由于同属同一民族,牧民群体对于该类社会工作者群体更加信任,这便是非主体民族学生较主体民族学生的优势所在,他们无需“文化敏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本就存在于他们自身,再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后,无论是介入的广度或者深度,本民族学生群体均要优于其他民族学生群体。
(二)民族社会工作者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民族社会工作者,他们更了解本民族解决某些问题的传统方式与理念,能找到与社会工作方法、技巧与理念的最佳契合点。更了解和熟知当地的人脉,能够更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社工的重要性,参与到社工服务的队伍中。了解自己家乡人民的需求和困难所在,在服务时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对少数民族社工队伍的培养,这些民族社工能够更好地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秉承利他主义价值观,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求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为这些少数民族案主们提供最想要的服务和心理支持。
二、牧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现状及困境
(一)牧区对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度的缺乏
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地处牧区,交通和信息的闭塞使他们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刚刚起步,牧区不少干部职工,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概念比较陌生,牧民群体了解比较少。在牧民生计及牧区扶贫建设、地方病防治中引入社会工作人才的意识不强,主动关心、支持社会工作的较少,处于小范围运行、少数人理解、部分系统支持的状态。甚至部分牧区管辖区政府决策层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也缺少统一的长远规划。
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尤其是牧区中,其社会工作者的数量要远远低于国家对于牧区及嘎查的人数要求,一方面将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六大人才队伍之一来倡导建设,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却又限制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部分地区将社会工作列入高校教育“减招”“隔年招”专业。这势必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制约。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将直接影响社会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展。
(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水平要求更高
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他了解并且认可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需要他在社会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更需要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
民族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谈到要避免“文化识盲”问题,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必须有文化敏感性,否则就难以开展社会工作,难以开展当地所能接受并扎根于当地的社会工作有学者将宗教的功能与社会工作联系起来,在民族地区,宗教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信教群众的精神心理调适、老年人服务、家庭服务等方面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功能,这说明开展民族社会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都是需要社会工作者深入民族地区,与民族群众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价值,因此民族社会工作是一个深入细致的过程。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者要想真正的介入民族地区,其专业能力和文化敏感力并不是嘴上空谈即可,是要真正的进入民族地区与该地区居民共同生活,在此基础上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价值才能开始牧区社会工作的第一步
小结
在民族地区培养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社工人才是非常必要的,能解决民族地区诸多社会问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还可以丰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促进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社会学研究. 2007(06).
[2]论社会工作者的族群文化敏感性——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种探索[J]. 李林凤.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张银花.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牧区社会工作探析[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03).
[4]李安宅: 边疆社会工作( M) .中华书局.1944.